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022-03-02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津木村小学朱柳琼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津木村小学 朱柳琼
目前小学教育依然存在偏重文化知识教学,淡化德育教育的现象。而且,受到诸多不良思想观念影响,使得很多家长在设定孩子教育与人生发展目标时,也总是将学习能力、特长爱好、思维品质等置于首位,很少去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思想表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以致很多小学生于无形中形成了诸多不良习惯、不当意识,严重影响了其综合、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小学生德育教育指导时,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本着“德育为首,文化先行”的原则,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通过对浓郁德育文化氛围的构建,切实拓宽德育路径,深度优化德育措施,科学变革德育方式,灵活开掘德育素材,将与学生认知特性相契合的各类德育元素充分迁移至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在德育教育的浸润、感染、熏陶下获得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优化小学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必要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很多孩子,求知欲迫切、好奇心强烈、自制力不足、叛逆心较强,其思想认识、行为表现、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而偏离正规,这使得德育教育在学生教育领域的作用与价值愈加凸显。而且,随着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充分渗透,孩子健全人格与良好意识的培养方可切实实现,更利于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德育工作的落实仍旧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多数德育教育的实施,重点以口头说教、直接灌输为主,且对于学生认知现状关注不够密切。由于德育措施的落实严重背离孩子发展需要,德育效能自然难以彰显,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自然难以实现。对此,教师应该从全新视角与多元站位出发,重新审视小学德育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并在德育措施的选择、德育手段的应用上寻求创新与突破,通过对德育文化作用的凸显,构建出更为科学、宽泛、多元的德育生态,让德育教育真正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以切实达成德育目标,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良好习惯养成和综合素养塑造。
三、小学德育教育落实的科学途径与有效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德育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古语有云: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教师在落实德育指导时,应全方位、多角度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品质意识等方面入手,构建出比较完备、充分、深入的德育体系,为德育开展提供坚实保证与必要铺垫。一是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与关爱,营造出和谐、宽松、民主的德育生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源自教师的呵护。在学生遭遇挫折、困难、失败时,教师可以及时对其抱一抱,让低学段学生在思想、认识、品德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浸润与感染,为德育教育开展给予保证。二是在开展德育指引时,应加强对各类活动的设计,使诸多比较宽泛的德育内容以直观化、具体化方式呈现,逐步提升德育效能。例如,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用语习惯、行为方式、举止言谈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并将其与一些辅助性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的感召下获得良好品德的塑造,使学生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关爱与尊重、垃圾不能乱丢等良好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德育效能提升。而且,还可以在校园、班级等醒目位置,张贴有关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生动漫画、宣传标语等,通过德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切实提升德育效能,使德育文化衍射至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切实为促进学生人生发展而服务。此外,还可结合不同阶段的德育定位与导向、目标与要求,组织学生按照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式来开展德育活动,投身德育体验,并将德育活动的规划权、决策权、设计权下放给学生,让其在互相之间的帮扶、协助、合作中构建德育项目,在更为直接、充分、宽泛的德育体验中逐步获得认知蜕变,来实现对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全面提升德育效能。
2.根据学生表现落实德育指导,凸显德育功能。
进入新时代,社会各界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也在持续提升。而德育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又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且,只有教师的德育方式足够鲜活生动、形象直观,并更为贴近学生的身心特性、认知需要,方可真正凸显德育的效能和价值。因此,教师在落实德育指导时,应多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与反映,并借助德育文化引领的方式来凸显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思想认识、习惯态度等方面的不良现象得以循序纠正。例如,每当低学段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时,教师应引导其学会克制;面对学生在与同伴相处中比较自私、不善团结等情况,教师可以多引入一些相关的故事与案例,对其开展辅助性指引,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团结、互助、协作的重要,帮助其形成学会与人相处的良好意识。同时,结合预设德育目标,通过对学生在德育体验中的参与情况与实际表现的深度观察,就德育任务予以适度优化或调适,以确保其切实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诉求,并能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良好习惯、积极态度、高尚情操培育。教师以科学、高效、深入的指引,使德育教育被逐步迁移至学生素养、能力、意识等提升的各个领域,以进一步延展德育路径,来确保德育功能的凸显。又如,可在一些学生参与德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不够团结,或者缺乏合作等情况,对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与指引,让其切实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实现对其品质与修养的深度锤炼。
3.依托学生潜质激活拓宽德育路径,发挥德育作用。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发展的第一所学校。发挥好家校的共同引领作用,更利于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应从不同层面入手,切实拓宽德育路径,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同帮助下,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让学生在对家人送惊喜中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关爱家人。又如,通过必要的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珍爱粮食、不挑食、不浪费等品格的可贵。这些以家庭为辅助的德育教育开展,更容易引发学生心灵的真切感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会逐步增强。另外,为了提升德育教育的生命力,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生活素材、网络媒介等辅助资源的开掘,让学生在生活中悉心感受、慢慢体会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并利用一些鲜活生动的绘本、音乐、故事等,为德育教育增加更多保障。例如,可以借助开展公益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爷爷、老奶奶,同时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以培养他们的爱心,使德育教育显得触手可及。在这些多样且丰富的德育项目引领下,学生对德育之于自身成长、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不仅优化了德育模式,而且拓宽了德育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建立在小学生认知发展需要基础的德育项目驱使,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源自其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领域的诸多困惑也会得到逐步化解,德育教育的质量必然会循序提升,势必更利于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与塑造。
4.借助学生习惯培养强化德育实施,落实德育浸润。
班级是小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主阵地,更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班级中作用的发挥、角色的扮演,不仅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班级德育管理效能的凸显。因此,班主任应以班级德育文化构建为着力点,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班级德育管理的导向与定位。借助各类德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萌生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同时,应尽量发挥不同学生所长,营造出竞争、向上、团结、互助、友善的班级德育管理生态。针对班级德育管理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献计献策;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第一时间进行开导引导。除此之外,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还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感受到源自班级的温暖,体验到班级生活的快乐。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便统计好班级学生的生日,在某个学生生日之际动员班级学生一起为其举办尽量丰富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班级德育管理生态中尽情释放自我。受到积极向上、团结友善的班级德育管理的生态浸润,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也会慢慢得到确立。而在和谐、欢悦、向上的班级管理的生态浸润下,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必然会切实提升,学生也更愿意在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扶中,逐步消除自身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人生定位、道德品质等方面不足与缺憾,德育教育的开展,自然会由外在行为约束向内在素养提升而迁移。例如,可通过对班级主题班会、研讨交流、座谈互动等研讨性德育活动的落实,就学生德育领域的问题、困惑等,定期、定时予以分析,探寻对策,以促进小学德育的高质量、深层次推进。
5.利用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德育践行,强化德育引领。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对班级德育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各类班级管理事务,都率先垂范,在以身作则的引领下为班级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让学生在班主任教师高大形象的感染下积极落实班级管理要求与规范。同时,班主任教师还需要协调好各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和科任教师一起给予必要性辅导,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困惑,积极应对学习领域的各类挑战、化解各类问题。而对于一些性格腼腆、不善言谈、比较内向的学生,则应该在平时的管理中多提供表现机会,给予锻炼,增强其自信,塑造其人格。另外,教师还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尤其对一些心理、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多和其交流、谈心,与其一起分析所存在的困惑,并提供必要性帮助,促使其慢慢走出心理阴霾,开启积极而健康的人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更好提升、发展自己。而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德育教育模式构建,其开展的方式、途径、措施等必然会更为贴近学生身心特性与认知诉求,不仅可使学生在良好道德品质塑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提升自我,而且可以引领学生在不断丰富自身认知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健全人格的锤炼,更利于预设德育目标的达成。
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教育的启蒙时期,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铺垫。很大程度上,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质量、落实效能,直接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更好成长,更直接折射着学校教育的育人定位与办学导向。而将德育渗透至小学生教育教学领域,并以文化的浸润为辅助,来强化德育效能,既符合小学生发展需要,更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且可以为培育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坚实保证。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生教育教学指导时,应将德育作为重点与核心,并以文化育人阵地假设为载体,切实创设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与机遇,使教育教学领域的德育渗透向着纵深角度高效发展,为学生各方面素养与意识培育提供铺垫。同时,对于德育开展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弊病,教师也应高度关注,并探寻科学解决对策,从不同角度、层面、领域来凸显德育功能,让学生在科学化、多元化、丰富性德育体验中慢慢形成良好思想认识、正确价值观念、积极人生态度、高尚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