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期间居民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22-03-02倩△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精神压力次数体育锻炼

林 宇 周 慧 胡 倩△

(1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宁 272067;2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日照 276826;3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济南 250061)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危急时刻,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疫情初期,由于对新冠肺炎的不了解,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缺乏特异质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再加上不断升高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导致居民产生了巨大的恐慌和深深的担忧[1]。非典期间,100%医务工作者有抑郁症状[2],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援非一线医疗队,表现出心理异常症状[3],新冠疫情期间,群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倾向[4],作为“非常规事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刻影响。体育锻炼能减缓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锻炼者能更少地感受到紧张、抑郁、愤怒和焦虑情绪[5],体育锻炼或体育锻炼加抗抑郁治疗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抗抑郁手段,并在相关研究中得到了体现[6]。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体育锻炼作为增进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受到了大众更多的青睐,有意识地增强了体育锻炼。本研究分析居民疫情期间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究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以期促进疫情期间居民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0年2月1日-3月15日,对山东省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有700人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20份,有效回收率为88.6%,其中男性404人,女性216人。

1.2 方法

1.2.1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新冠疫情期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对心理情况进行1-5级赋分(从“总是有”到“从来没有”分别对应1~5分),其中对睡眠情况进行1-5级赋分(从“非常差”到“非常好”分别对应1~5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1.2.2调查方法 调研员经过统一培训后,运用问卷星问卷,借助微信好友(群)、朋友圈、QQ好友(群)等形式进行网络不记名问卷调查,寻找主动参与调查者,并发动调查对象自愿成为调查志愿者,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以尽可能地弥补社交网络限制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9.0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不同组别之间比较,对新冠病毒肺炎认知、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对居民心理的影响

总是和经常感到紧张害怕的居民占20.6%,还有18.7%的居民经常心神不宁,49.0%的居民睡眠质量非常差和比较差,在面对疫情时,28.4%的居民表示精神压力比较大和非常大(见图1)。在心神不定、精神压力方面,男性(3.83±1.25、3.24±1.07)分高于女性(3.59±1.18、3.06±0.09)分,且具有差异(P<0.05);而在紧张害怕方面,男女无差异(P>0.05);女性的睡眠情况(2.76±1.00)分优于男性(2.50±1.00)分,且有差异(P<0.05)。

图1 居民心理状况(N=620)

2.2 疫情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疫情前,不进行体育锻炼者中,在疫情期间有51.3%参加了体育锻炼。疫情前锻炼次数不固定者,在疫情期间有24.4%的居民每周锻炼次数达到了3次以上。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由疫情前的74.8%增加到疫情期间的79.4%,锻炼人数小幅增加;每周锻炼频率在3次及以上的人数由31.9%增加到35.0%,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达到30min及以上者由40.5%降低到19.5%,中等强度以上者由74.1降为67.5%,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由疫情前的20.7%降低为疫情期间的11.4%。疫情期间,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每周锻炼次数不固定和3次以上的人数增加,每次锻炼持续时间除30min以上人群降低外,其它人群均显著增加,体育锻炼以中、小强度为主,大强度人群显著降低。见表1。

表1 居民体育锻炼强度、次数和持续时间情况

疫情期间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位于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由疫情前的62.0%增加到91.9%;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由疫情前的21.5%增加到疫情期间的42.3%,位居第二。见表2。

表2 体育锻炼目的一览表

2.3 体育锻炼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多数心理指标与体育锻炼显著相关,进行体育锻炼者的心理指标明显好于不进行锻炼者,其中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222,P<0.05),与精神压力、紧张害怕呈负相关(r=-0.180,P<0.05;r=-0.142,P<0.05)。体育锻炼次数与心理指标均相关(P<0.05),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均与睡眠质量和紧张害怕因子相关(P<0.05)。见表3。

表3 居民体育锻炼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r)

3 讨论

3.1 疫情期间体育人口下降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地域范围内,经常从事身体活动、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类社会群体[7]”,反映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体育参与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是“每周运动次数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强度达到中等程度及以上”[8]。疫情期间,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但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我国采取严防严控措施,被调查的620名居民所在的村庄或社区采用了全封闭和半封闭的方式,受居家空间小和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限制,参加体育锻炼的条件相对不足,阻碍了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持续30min以上人群和大强度人群降低,导致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由疫情前的20.7%降低为疫情期间的11.4%,体育人口大幅减少,由此可推断,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不足是导致疫情期间体育人口降低的主要原因。

3.2 疫情期间体育意识增强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对疫情过后,是否会进行体育锻炼的调查中,有79.4%的居民选择会进行体育锻炼,表明受疫情影响,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多种需要的驱使下,大众会进行不同的选择,但需要有主有次,在个体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需要是优势需要[9]。大部分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增进健康有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位于首位的“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在疫情期间,人们感受到生存和健康受到威胁,精神压力增大,由此强身健体和调节情绪的需求大大增高,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优势需要转移。

3.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研究表明,运动组的老人在抑郁、紧张等消极心理上明显低于非运动组[10],锻炼组的大学生抑郁水平更低[11]。疫情来袭,大众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情绪会出现波动[12],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体育锻炼能降低不良情绪[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与多数心理变量之间显著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由于疫情引起的心理问题。每周体育锻炼次数与精神压力、紧张害怕、心神不宁以及睡眠状况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能有效缓解疫情期间的精神压力、紧张害怕、心神不宁,并能改善睡眠质量,柳建坤的研究也表明,随着每周锻炼时间的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提高[16];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和强度能有效降低紧张害怕和改善睡眠质量,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虽然低强度锻炼就可以明显降低抑郁症的发生[17],但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积极有效[18]。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的消极心理,促进积极心理的发生。因此,建议体育领域和健康领域的专家协同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APP和短视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锻炼形式,使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适宜的体育锻炼中,以有效改善疫情期间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精神压力次数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最后才吃梨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一张图就能自测精神压力?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
怎样控制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