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深的海,浅浅地说

2022-03-02仇士鹏

莫愁 2022年5期

文仇士鹏

“我们中国人一直在海上吃亏,非常需要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这句振聋发聩的话出自《深海浅说》的作者、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之口。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在哔哩哔哩网站上关注了先生很久。听先生讲加勒比海盗,讲百慕大三角,讲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的丰富与传奇总令我心驰神往。

汪品先已是耄耋之年,却坚持参加“深海勇士”号西沙载人深潜航次,九天内连续三次下潜南海,最深达到海下1410米。这在常人眼里是奇迹般的壮举,他一笑置之。那些大风大浪、剧烈的颠簸比起深海里的缤纷多彩,实是无足轻重。

汪品先治学严谨,他曾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不上山下海,光是看地图那怎么行啊。”《深海浅说》便是他集十多年的科普讲座之大成。他认为,“搞科学就是要尽量浅显易懂”,所以《深海浅说》通过小说的笔调对知识进行抽丝剥茧,重新织出的锦绣华章。它打破学科与专业的壁垒,把慈祥与亲切藏在字里行间,赋予生冷的术语以温度,使它与读者的理解能力接壤,成全了高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深海对普通人而言不再深不可测。

汪品先从人类对海洋的早期探索开始,一直写到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将深海迷人而又玄妙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原来,海底不是密封的,而是漏的,喷出的高温热液如黑烟囱般伫立在海底;看似平静的海底也有地震、滑坡、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深海是地球藏在岁月底层的档案,钻探则是打开它的钥匙,五千万年前居然有亚热带的绿萍漂浮在北冰洋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恐龙灭绝学说也因钻探得到了证据支撑;在暗无天日的深海,还有生机勃勃的第二生物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化学元素表里有光食物链靠的是氧,黑暗食物链靠的是硫;在能源产生的物理机制上,有光食物链靠的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黑暗食物链靠的是地球内部的核裂变”。造物的神奇与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在第八章“无风也起浪”中,作者深入阐述了人类对深海权益的争夺,人类与海洋在命运上的联系。“深海才是地球表面的主体,但深海又是我们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部分”,打破人类中心论对我们认知尺度的限制,以保护和合作的姿态重新与海洋缔结友谊的盟约,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民族振兴的新机遇,让湿润的海风吹入九州根深蒂固的大陆文明。

随着深海里诸多宝藏的开发,海洋经济的中心也渐渐由海面的渔业、运输业等向海底的油气资源转移。赢得海洋科学的主动权,在资源愈发短缺的时代,其意义不断被凸显。汪品先认为:“我们从科学上把南海研究透了,国家主权也就立住了脚,这对于南海归属问题意义重大。”看似遥不可及的深海,竟与国家利益并肩站在了一起。

如果说《海底两万里》通过瑰丽的想象让无数人对海洋产生了好奇,《深海浅说》则是通过深入浅出的科普,激发出人们“上下而求索”的探秘、解密的愿望。那深邃的黑暗,那惊艳的冷泉和珊瑚林,不会亏待每一位陆地上的来客。

心怀大海的人,必将得到大海的祝福与礼遇,拥有大洋的胸怀与气度。汪品先院士如是,合上《深海浅说》后,你我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