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的教导
2022-03-02陈策刘丹
陈策 刘丹
作为父母,“指出孩子的缺点、问题与不足,及时地给出反馈和意见,纠正孩子的行为”,确实能帮助孩子更快地进步、学习和提高吗?答案是,不一定!甚至会适得其反!
相信每一个带孩子上兴趣班的父母,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也许你还正是那个苦口婆心教导孩子的人。
故事笔记
晚上,我们一家人去附近上轮滑兴趣班。因为两个孩子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轮滑,所以被安排在零基础的启蒙班学习最基本的轮滑技巧。和我们同班的还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因为这个启蒙班是专门为零基础的孩子准备的入门课程,所以,课程内容都非常简单,教孩子做一些最基本的动作,比如穿上轮滑鞋以后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练习直立、下蹲、原地踏步等动作。
女儿和儿子饶有兴趣地跟着葡萄老师学习。我不会轮滑,也对轮滑没有兴趣,可是我还是很有兴致地坐在场地边上,看孩子们学习老师的动作。偶尔女儿转过头找我们的时候,我都会张开双臂用力地挥手,和女儿默契地对视。那一刻真的很开心!不过,其他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像我这么觉得看孩子学轮滑非常有趣,他们要么低头看手机,要么索性走开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看到一位外婆站起来,冲着和我们的孩子一起上课的那个男孩大声地喊道:“毛毛,你上课要专心啊!不要乱跑。”原来男孩对场地边上的一个袋子很好奇,正想溜到场地边打开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藏”。在外婆不停的督促下,男孩磨磨蹭蹭地回去上课了。其实这时候,我3岁的儿子早就不听老师的指令了,他正抓住场地边上的挡板,仰起头伸长脖子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结果被负责任的老师很温柔地“抓”了回来,像草原上狮子妈妈把自己顽皮的孩子用嘴叼着带回家一样,看得我哈哈大笑,觉得这画面可爱又温暖。
过了一会儿,一位年轻的爸爸在场外不太高兴地指点起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和我们的孩子一起练习的那位小姑娘:“你滑的时候要走直线,不要斜着,来来来,快点给我滑直线!”爸爸对女儿的表現不太满意,觉得她练得不够努力,心思都放在和我的女儿一起嘻嘻哈哈地玩耍了,学习态度“不端正”。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满脸不高兴,嘟着嘴更不滑直线了,越滑越歪。其实,就学习态度讲的话,她可比我的儿子好太多了,我儿子已经在地上“爬行”,完全不肯滑行了。但我看见了,只觉得他特别可爱。
思考笔记
不知道为什么,我听见这两位父母的话感觉很不舒服,很有压力,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说得好像都没什么错,指出孩子的缺点、问题与不足,及时地给出反馈和意见,纠正孩子的行为,确实能帮助孩子更快地进步、学习和提高呀!可是我又觉得,他们这么做,似乎又在干扰孩子的什么,至少是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作为旁观者,听见他们的话我都会觉得不舒服,我想他们的孩子肯定会更难过吧!我们大人是不是应该学会更多地“闭嘴”,少居高临下地教导孩子呢?可是这样,很多父母又会感到疑惑:我们做父母,不就是应该教导、监督孩子吗?
所以,我的困惑是:究竟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沉默,什么时候应该说话呢?又应该说什么样的话?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呢?
过犹不及的教育误区
陈策是非常细心的老爸,他在陪孩子学习的时候,还观察到了很多家庭教育中很普遍的误区—父母们对孩子频繁地“教导”。
可以确定的是,父母教导孩子如何做人或者做事的动机一定是好的。但是,动机好,结果却不一定好。结果好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教导的方式、方法要对。
对的教育方式、方法包括3个重要的方面:
场合—不要选择公开场合,要选择私密场合
在公开场合,包括操场、街道、餐馆、商店等地方大声教导孩子,无论初衷和意图多好,都对孩子有极大的伤害和副作用,有“当众行刑”的味道。有的父母在过马路的时候,对孩子大声说,甚至反复说“不要乱跑”的这种教导,会让周围人对孩子产生消极印象,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自己也会产生社交焦虑,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在轮滑场地外大喊的外婆和在场外指点的爸爸,用意一定都是好的。但是这种在公开场合教导孩子的做法,会让孩子产生被羞辱的感受,连带着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多次有类似的体验后,孩子可能会出现厌烦甚至抗拒心理。这就是很多孩子对兴趣班不再感兴趣的一个直接原因。
对的做法是:在人少的地方,用只有二人能听见的声音,用简洁的语言,用温和的语气进行说明。如,把孩子叫到场地旁边,轻轻地提醒她:“今天课上你要多练习滑直线。”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有危险时,可以大声地提醒说:“注意,前面有人!”但是不能在任何场合都不管不顾地教训孩子说:“你怎么不听话啊!”“跟你说几遍了,怎么总是记不住?”总结起来就是:提前在家做好教育,关键时候在外面只做提醒。
频率—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有些父母认为,只要是出于好心和好意,多说有益,多说无妨。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孩子不是缺少教育,而是被过度教育了。
人脑在短时间内可以加工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就像电脑和手机,同时开很多程序就会卡顿,甚至死机。同时给孩子大量的说教、指令和要求,孩子的大脑是无法充分加工的,也会出现思维不畅、情绪崩溃的情况。
正确的做法是:事不过三。提醒两、三次就停下来。如果三次说明和提醒都没有效果,那就要坐下来,仔细研究困难点在哪里,换个合适的方式帮助孩子。
场外指导的爸爸,如果发现孩子没有滑直线,可以在休息的时候跟老师讨论,然后由老师统一指导孩子,而不是在老师指导的同时,增加对孩子的指导。这样会令孩子处于多重指导中信息过载、无所适从。
方式—肯定为主,占80%;批评指正为辅,占20%
很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是:父母看到孩子有进步、有成长的时候,会觉得“这是理所应该的”从而忽略过去。只在看到孩子做错的时候,才会特别关注、及时纠正。有研究表明,表扬和肯定,也就是积极强化才是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对刚开始学新知识技能的孩子、年幼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缺乏自信的孩子更是如此。
在零基础的初级轮滑班里,80%以上的指导时间,父母和老师要笑着对孩子说,这个动作完成得很好,刚刚这一段滑得很棒,你今天的课程有进步!20%或更少的指导时间,可以提醒和矫正孩子的动作。但是,实际上很多父母,也包括很多老师做不到这样的比例分配,甚至完全没有积极强化的意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主要是挫败感和羞耻感,丧失学习动力是必然的。
要想让孩子喜欢学习、乐于探索、快速进步,父母就要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积极强化为主,适当的指导纠正为辅,避免想当然地随时、随地、随意指导带来的消极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