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脚的健康
2022-03-02李浩
李浩
儿童到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也是脚部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站、走、跑、跳……哪一样都要用到脚,脚的作用不言而喻。脚这么重要,没有理由不重视它!
脚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参与人体运动和支撑等重要功能,是我们在行走时最重要的承受体重和吸收来自地面冲击力的结构之一。此外,脚还具有产生走、跑、跳等的推动力以及协调和维持人体的平衡等基本功能,行走时,脚起着杠杆作用,以增加小腿向前的推力,脚弓像弹簧一样传递运动中的作用力,使人行走时耗能最少而效率最高。
腳的成长
脚也要经历婴儿期至成人期的发展变化
脚是由26块骨骼、33个关节、126条韧带以及肌肉和神经所组成的网状分层结构。随着生长发育的变化,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脚形发育和步态特征。
在第3~5周,胎儿的下肢开始发育—第3周器官开始生成,体节形成。第4周可辨出肢芽,体节的生骨层经过多重分化形成了婴儿的软骨组织、骨性组织、血管和神经组织。第7周,桨形足板形成,密集的细胞形成可辨认的趾列,趾列之间疏松的间质细胞在经历细胞凋亡后形成分开的足趾。胚胎期末,骨组织开始生发。在孩子出生之前,跟骨、距骨、舟骨的骨化中心出现。
脚的生长发育同人体各器官一样需要经历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至成人期的发展变化过程,肢体、骨骼和关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孩子的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增龄性特征,与成人脚的差异是在足骨与足弓的发育阶段。
孩子出生时,脚会有轻度的背伸和外翻,这是正常的。1岁时,因为脚底的脂肪较多,所以足弓不明显,2岁时,脚底的脂肪逐渐消失,外翻减轻,足弓开始显现,逐渐向成人的脚发展。
脚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约25毫米。此后,孩子的脚长从1岁时的13.1厘米±0.8厘米增加到13岁时的24.4厘米±1.5厘米;脚宽从1岁时的5.7厘米±0.4厘米增加到最大时的8.9厘米±0.6厘米。
儿童到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也是脚部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由于生长速度的不一致性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脚形的千差万别。研究发现,50%的人左右两脚有轻微的差异,但规律比较一致,始终是一只脚的发育速率大于另一只脚,主要表现在左脚较右脚长,并一直延续到成人阶段。根据测算,两只脚平均约差2毫米,脚的尺寸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脚随年龄而发育
0~1岁
此时,孩子脚的骨质是没有骨化的软骨,可塑性强,如果受到外力的压迫,脚的形态很容易改变,从而影响脚的正常发育。所以,0~1岁孩子的脚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异常挤压。
1~2岁
1~2岁是孩子刚刚学步的阶段,孩子的脚开始承受等于或大于体重的压力,但这时候孩子的足骨发育还不完善,大部分是没有钙化的软骨,同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1岁左右,孩子开始尝试站立,在外力的帮助下能够行走。18个月左右,孩子可以稳定地控制平衡,能够独立行走,脚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这时候脚的可塑性较大,即使鞋不符合脚形,孩子也没有疼痛感,所以,为了孩子的脚能正常生长发育,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脚,避免脚受到挤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的状态是赤脚。
2~6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脚开始快速发育,脚的外形比较胖,有大量的脂肪组织,五个脚趾的长度没有明显差别。刚开始孩子的前脚掌较宽,呈扇形。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脚部脂肪减少,脚骨开始发育,跖骨与趾骨的结构趋于平行,孩子的脚形慢慢地不再呈扇形。这个阶段孩子脚的趾骨、跖骨和跗骨的长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使得脚部的静态和动态受力也发生了改变。
孩子的足弓发育逐渐完善,足弓发育水平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同年龄孩子的足弓高度与足长比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5周岁时接近于成人的67%。足骨出现跟骨骨化中心,并从跟骨向四周扩散,孩子脚部的软骨逐渐变得坚硬,但却是扁平足的高发期。足部结缔组织力量增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降低。
6岁开始
孩子的各项身体功能增长速度加快,此时到了入学年龄,运动量明显增加,孩子的脚形特点出现显著变化,性别差异明显增大,女孩的脚细长,男孩脚的中部较肥厚。在幼儿园时,孩子的脚多数是健康的,而同一地区中学生的健康脚形却不足60%,这也是值得关注的情况。
10岁开始
10岁时,孩子的脚进入第二个快速增长阶段,男孩和女孩的脚长会出现两次交叉,女孩进入青春期较早,脚长会超越男孩,这时男孩和女孩的脚长出现第一次交叉;第二次交叉在13岁左右,男孩进入青春期,脚的增长速度加快,女孩的脚的增长速度降低,男孩的脚长超过女孩。
在我国,女孩的脚在13~15岁时基本停止生长,男孩的脚在16~18岁时基本停止生长,并且脚的生长早于身高的生长。
让孩子的足弓好好发育
足弓由足骨、韧带和肌肉构成,对人体重力有缓冲作用,可保护踝关节和内脏。足弓接触地面的面积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显示出行走过程足中部面积逐渐变小的趋势,这是因为孩子脚内侧的足弓高度在逐渐增加,所以内侧足中部触地面的面积逐渐减小。
足弓的发育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和女孩的足弓高度到13岁左右基本就定形了。
儿童期正值身体发育期,身高、体重增加较快,是足弓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家长、教师应积极正确引导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育。同时要加强对孩子在步行和弹跳方面的指导,以帮助孩子的足弓获得良好的发育。
扁平足
扁平足是指先天性或姿态性因素导致足弓低平或消失。虽然扁平足不会导致残疾,但会导致行走速度下降,耐力下降,还可能继发一系列畸形,如脊柱侧凸和姿势性问题。
扁平足高发于儿童阶段,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儿童。儿童的足骨发育不完全,可塑性强,足部力量弱,缺乏锻炼,脚形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扁平足不仅影响脚部的外观形态,而且还会引起儿童下肢力线异常排列,诱发足部畸形。
从解剖学体位上看,扁平足会引发后足外翻、距下关节背屈和外旋、中足外展等改变,这些也会引起骨与关节间异常应力。在功能活动上,扁平足会影响体力活动、社会能力、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患有扁平足的儿童疼痛指数较高,脚部功能较差,未来容易诱发脚部畸形,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改变脚底压力分布,引起步态失调。
扁平足的分类
从患病原因来分,扁平足可分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两类。生理性扁平足的患病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关节过度活动、穿不合适的鞋等。非生理性儿童扁平足主要包括四类人群:神经性(如脑瘫、肌张力减退),肌肉性(如肌营养不良、肌萎缩),遗传性(如成骨不全、马方综合征),胶原性(如韧带松弛)。其他患病因素还包括创伤、畸形(如跗骨融合、马蹄足、跟骨外翻等)或家族易感性。
从患病表现来分,扁平足可分为柔韧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柔韧性扁平足是指在负重状态下足弓高度减低或足弓塌陷,而在非负重状态下,足弓高度恢复。僵硬性扁平足是指足弓在负重和非负重状态下都处于高度减低或塌陷状态。
扁平足与年龄有关
足弓的正常形成有赖于脚部骨骼、肌肉、韧带的生长发育,而脚部骨骼、肌肉、韧带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发育完善,所以扁平足的患病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在2岁及以下的儿童中,扁平足的患病率为97%。3岁儿童中有54%出现扁平足,6岁儿童中有26%出现扁平足。10岁时,只有4%~15%的人有扁平足。
几乎所有的婴儿和初学走路的孩子都有扁平足,这归因于他们与生俱来的韧带松弛。2岁以内的孩子由于脚底有脂肪垫,所以都有生理性的扁平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弓逐渐发育并完善。到10岁时,因为韧带松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未经治疗,扁平足的孩子中85%~96%都能出现足弓。
扁平足与肥胖、韧带松弛、家族史有关
肥胖是扁平足的诱发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肥胖与扁平足的患病率存在相关性,这是由于肥胖导致身体负荷长期过重,从而造成孩子的足弓高度降低。
支撑并维持足弓高度的主要是韧带,肌肉只是充当一个动态固定的作用。有关于儿童的扁平足患病因素的风险评估显示,韧带松弛的孩子患单侧扁平足的风险和双侧扁平足的风险分别是正常孩子的1.58倍和2.21倍,因此,韧带松弛也是柔韧性扁平足的重要发病因素。
儿童青少年扁平足还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存在扁平足病史的家族中,孩子被发现患有扁平足的概率明显较高。因此,在父辈、祖辈中存在扁平足疾病的家族,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足弓发育。
扁平足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孩子足弓的发育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脚部被过度保护(如24小时穿袜子)会使脚部失去正常发育的机会—脚部减少与外界接触的同时,也降低了末梢神经的敏感度,影响脚部肌肉韧带的生长发育。有研究发现,在学龄前期,扁平足在穿不露趾鞋的孩子中较为常见,穿露趾鞋的孩子中较为少见,在赤脚的孩子中最少见。这些都说明,给婴儿过早穿鞋袜、过长时间穿鞋袜,会影响孩子足弓的发育,诱发扁平足。对脚部发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赤脚。
八字脚
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会发现孩子有内八字或外八字的步态。内八字步态指的是脚相对于身体移动的方向指向内侧;外八字步态指的是脚相对于身体移动的方向指向外侧。
内八字步态可能是由于股骨前倾(股骨内侧扭转)、胫骨内侧扭转或足内收(脚本身向内弯曲)导致;外八字步态可能是由于股骨后倾(股骨外侧扭转)、胫骨外侧扭转或足外展(如扁平足)导致。
孩子的下肢力线有其自身的发育规律和特点,往往会出现内八字或外八字的“异常”步态,家长为此比较焦虑。其实,这种内八字或外八字的“异常”步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一般不需要采用支具或特殊的鞋来治疗。如果孩子内八字或外八字的步态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或没有改善,甚至有绊脚摔倒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需要到儿童骨科门诊就诊,咨询专科医生的意见。
脚扭伤
脚扭伤在儿童青少年运动中经常发生。脚扭伤常发生在踝关节,是全身关节扭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是常见的骨科臨床疾病。虽然是常见病,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对此要引起高度警惕。
踝关节扭伤,人们常称之为“扭脚脖子”或“崴脚”,在医学上指的是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登山、下山、下坡或跑步、跳跃时,一旦失足蹬空,容易引起踝关节突然过度内翻或向外翻转着地,踝外侧或内侧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而引起踝关节扭伤,表现为踝部发红、灼热、肿胀、疼痛、局部压痛,还会有皮肤瘀斑、活动受限等扭伤特征。
在踝关节扭伤中,尤其以内翻损伤造成外侧韧带拉伤、撕裂甚或断裂的情况较为多见,还可合并外踝撕脱性骨折。踝关节扭伤虽然不是非常严重的运动创伤,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有可能导致踝关节韧带过度松弛,关节不稳,容易引起反复扭伤,造成踝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体育运动。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脚,尽可能避免受伤。一旦出现脚扭伤,要及时带孩子就医,规范治疗,以防后患。
控制体重
肥胖和超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儿童中,这一流行率在全世界迅速上升。由于孩子的骨骼结构还不成熟,肥胖会对下肢肌肉骨骼系统的发育,特别是孩子的脚部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肥胖和超重与足弓降低、足底压力增加和行走过程中的脚内旋有很大关系。超重会导致肌肉骨骼系统内产生各种疾病,改变步态、脚结构本身以及改变脚的足底负荷。所以,在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安排好孩子的饮食和运动,防止肥胖和超重对孩子的脚部造成不良影响。
避免受伤
八九岁的孩子正处于发育初期,骨骼强度不够,韧带弹性不足,肌肉力量不足,导致足弓发育不成熟,不能有效起到良好的减小冲击的作用,所以要注意运动方式,尽量不要让孩子从高处跳下,以减少损伤脚部骨骼、韧带的风险。可以让孩子做原地起跳,或者做30厘米以下高度的跳落动作,这样既可以刺激孩子的骨骼成长,又可以避免使孩子的骨骼、韧带受伤。
选择合适的鞋
鞋对脚的影响很大
鞋对保护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对环境探索范围的增加,脚的发育会贯穿其中,所以,孩子所穿的鞋的尺寸、形状和设计很重要。鞋对脚部发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足弓的形态上,因此,鞋的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脚的结构发育和功能,并影响脚部的长期健康。
什么样的鞋适合孩子
有减震装置。鞋是孩子脚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孩子脚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鞋的选择要从孩子脚形的特点、运动项目的特征考虑,应该有适当的减震装置。减震不仅应考虑脚的承受能力,还应考虑活动场地地面的情况。如果运动鞋没有减震效果,地面的冲击力会增加损伤概率;但如果减震能力太强,又会增加落地的不稳定程度,增大扭伤概率,还会影响神经肌肉系统信息的传递速度及强弱,加大损伤概率。
微软底、硬帮的运动鞋。少儿时期的孩子比较好动,以穿着微软底、硬帮、透气性良好的运动鞋最为适宜,其他鞋为辅,因为微软底的鞋子可以随着脚部的运动而适度弯曲,可以对脚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小年龄段的孩子还可适当增加鞋垫的厚度,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孩子受蹦跳动作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的冲击,从而减少对孩子骨骼及内脏器官的影响。
正确处置脚扭伤
脚扭伤后24小时是急性软组织损伤处理的关键时期。软组织的损伤通常伴有血管的损伤,损伤组织周围血液淤积,并压迫相邻组织,从而进一步加重损伤。损伤愈合期间,组织肿胀,压力增高,可引起疼痛,导致肌肉痉挛和废用。因此,损伤早期应尽量减少损伤部位的出血。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概括为:R I C E ,即Rest:休息,Ice:冰疗,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
休息
受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损伤的加重,还有利于后续的治疗,因为损伤部位如果继续活动,会加速出血和肿胀,必要时可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冰疗(冷敷)
损伤后立即进行冰疗可减轻疼痛,促进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出血、肿胀、炎症和肌肉痉挛。冰疗时间应依据损伤区域的大小和损伤组织的深度而定。在损伤初期习惯上通常每1~2小时进行一次,每次15分钟。损伤24小时后冰疗的频率可逐渐降低。可以选择用冷凝胶袋、冰袋或冷冻蔬菜袋敷脚踝。使用冰块或其他冰冷物时,要在皮肤上垫上薄毛巾。
加压包扎
损伤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可减少出血,从而减少肿胀的程度,在冰疗过程中和冰疗后均需要加压包扎。绷带的宽度可根据损伤区域的大小而定。绷带的包扎要松紧适度,不可过紧,以免引起疼痛和阻断脚部的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减少出血和肿胀的效果。绷带的包扎应从出血部位的远端开始,每圈覆盖上一圈的1/2。绷带应缠绕到距损伤区域边缘至少有一个手掌的宽度。
抬高患肢
抬高患肢可减少损伤部位的出血,并促进局部静脉和淋巴回流。抬高患肢要达到心脏平面以上,例如,躺卧时用枕头或毯子垫脚,坐着时将患肢放在桌子或椅子上。
轻度踝关节扭伤在经过冷敷、休息等处理后,2~4周后可痊愈。如果扭伤较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借助X光摄片检查,以排除骨折的发生,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避免再次受伤
如果孩子在一次比较严重的扭伤过程中,踝关节韧带发生拉伤或断裂,再加上受伤后不规范的治療,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不能及时回复原有的强度,就会导致关节松弛、不稳定,出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习惯性崴脚”,其中以踝关节内翻崴脚常见。临床统计显示,接近20%的踝关节扭伤会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扭伤后,再次受伤的可能性比未曾受伤的踝关节高出40%~70%。但崴脚后,只要及时、恰当地处理,积极做康复锻炼,是完全可以降低再次受伤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