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巴洛克时期那不勒斯乐派及其声乐作品演唱风格
2022-03-02周南
周南
摘要:那不勒斯乐派诞生于意大利南部中心城市那不勒斯城,是巴洛克中晚期形成的最重要的声乐流派,是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最成熟的优秀代表。本文探索了那不勒斯乐派的形成背景和艺术贡献,并以创始人及代表性作曲家A.斯卡拉蒂的作品为代表,分析那不勒斯乐派声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那不勒斯乐派 巴洛克 斯卡拉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78-03
一、巴洛克时代背景下的那不勒斯乐派
(一)历史背景
巴洛克是欧洲文化里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巴洛克艺术形式出现并盛行于16到18世纪的欧洲。受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两方面历史背景的影响,巴洛克艺术形式首先在16世纪末诞生在意大利,17世纪盛行于整个欧洲,18世紀虽有消减,却在德国、奥地利等国仍有很大影响。在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是有明确时间限定的,即1600年至1750年。
(二)声乐流派的诞生和发展
在巴洛克150年的发展长河里,继承了之前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艺术宝藏,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后来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对比素材。声乐艺术经历了巴洛克以前单旋律的宗教音乐时期,没有色彩变化,缺乏表现力。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解放思想文化,力图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辉煌。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佩里(J.Peri)、里努契尼(O.Rinuccini)、卡契尼(G.Caccini)等艺术家组成了名为“卡梅拉塔”(cameretla)的文化组织,创作出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进入了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个新时代。1602年出版的卡契尼声乐著作《新音乐》,确立的美声学派创作及演唱的原则和理论依据,为之后的歌剧创作做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性准备工作。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歌剧这种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蓬勃发展,迅速在意大利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多个地区传播发展,形成了威尼斯乐派和那不勒斯乐派两个重要的声乐流派。威尼斯乐形成并派盛行于巴洛克早期,以蒙特威尔第(C.Mondeverdi)和维瓦尔第(A.Vivaldi)为代表,而那不勒斯乐派形成并盛行于巴洛克中晚期,以斯卡拉斯为代表。尤其是意大利歌剧最终成熟于那不勒斯,为这一时期的声乐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想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斯卡拉蒂均指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因为还有一位名为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的意大利作曲家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也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只是在这里我们不过多去介绍。此外,在意大利有较早成立的以佩里为代表的佛罗伦萨乐派和以卡瓦莱里(E. Cavalieri)为代表的罗马乐派;在意大利以外,还有以吕利为代表的法国乐派、以珀塞尔为代表的英国乐派也在这一时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三)那不勒斯乐派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那不勒斯乐派形成于意大利南部中心城市那不勒斯城,产生并兴盛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因为在歌剧、宗教音乐创作及作曲、声乐教育上的极高成就而留名青史。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风格不仅影响着意大利声乐艺术的发展,在18世纪上半叶,其影响力甚至波及到了德、奥、英、法,甚至是伊比利亚半岛、丹麦、俄罗斯等大半个欧洲。
那不勒斯乐派的声乐作品是巴洛克中晚期意大利声乐作品中最成熟最优秀的代表。巴洛克的艺术风格是圆润柔美的,是奢华夸张而不规则的,是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总体来说,可以用八个单词或短语来概括,那就是:华丽,激情,运动,空间感,立体感,综合性,宗教性,远离生活和时代。巴洛克声乐作品具有广泛的音乐题材、鲜明的音乐特点、多样性的节奏、华丽的装饰音等创作特点。作为巴洛克艺术形式下的流派分支,那不勒斯乐派声乐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巴洛克风格,但同时又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那不勒斯乐派早期的作品仍带有浓厚的的宗教色彩,晚期的作品多为表现生活题材,并带有丰富诙谐的喜剧特色。那不勒斯乐派早期的歌剧作品几乎都为正歌剧,中晚期的歌剧作品则以喜歌剧为主。归根到底,那不勒斯乐派声乐作品的特点受到那不勒斯独特的地方特色影响:独特的地方语言、独特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二、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作家斯卡拉蒂的声乐作品
(一)那不勒斯乐派创始人斯卡拉蒂及其他作曲家
A斯卡拉蒂(Pietro Alessandro Gaspare Scarlatti)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同时是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性作曲家,从他身上几乎可以看到整个那不勒斯乐派作品风格的缩影。A斯卡拉蒂1660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巴勒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巴洛克风格作品,却只有少数保留下来,其中115部歌剧,约700首康塔塔,代表作《无知的过错》《光荣的凯旋》《庞贝大将》等,于1725年逝世。声乐是斯卡拉蒂作品中的主体,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
那不勒斯乐派拥有多位伟大的作家,他们是:1.A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 2.佩格莱西 Giovanni Battisita pergolesi 3.哈赛 Johann Adolph Hasse 4.奇马罗萨 Domenico Cimarosa 5.皮钦尼 Niccolò Piccini 6.约梅利 Niccolò Jommelli 7.帕伊谢洛 Giovanni Paisiello 8.杜兰特 Francesco Durante 9.曼奇尼 Francesco Mancini 10.特拉德略斯 Domènec Terradellas 11.菲奥 Francesco Feo 12.伊尼亚齐奥·菲奥利洛 Ignazio Fiorillo 13.加扎尼加 Giuseppe Gazaniga 14.莱奥 Leonardo Leo 15.马约 Gian Francesco de Majo 16.波尔波拉 Nicola Porpora 17.普罗稳扎莱 Francesco Provenzale 18.鲁地尼 Giovanni Maico Rutini 19.特拉埃塔 Tommaso Traetta 20.芬奇 Leonardo Vinci 21.津加雷利 Niccolò Antonio Zingarelli 22.朱塞佩德马约Giuseppe de Majo 23.萨基尼 Antonio Sacchini
(二)斯卡拉蒂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1.那不勒斯六和弦
那不勒斯六和弦顾名思义是起源于那不勒斯的一种和弦,他最早被应用于那不勒斯乐派的音乐创作中,尤其在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斯卡拉蒂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如作品《大合唱》。那不勒斯和弦是下属和声组中常用的一种和弦,是含有bII级的下属和弦,由于经常以第一转为的形式出现,所以也称“那不勒斯六和弦”,经常标记为N.S.(N eapolitan Sixth),或者N6.那不勒斯六和弦被认为是具有双重性的特殊和弦。那不勒斯六和弦是含有变化音的大六和弦,但并不算真正的变和弦。在和弦进行中常出现的减三度却可以间接被认为是变和弦中的“变化音程”。从大小调体系来说,那不勒斯六和弦最早被应用于小调作品当中,并出现在强拍上。但作为与教会调式有着直接渊源的那不勒斯六和弦,也成为了小调式与弗里几亚之间的一种交替和弦,使得听者在欣赏小调式的柔美细腻时,时常会感受到大调般的强拍,一种惊讶震撼感涌上心头。那不勒斯和弦在那不勒斯乐派作品中时有应用,直到18世纪贝多芬才开始将其真正用在了大调作品创作中。
2.“对比”的创作理念
那不勒斯乐派在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之一,即“对比”观念的广泛应用,斯卡拉蒂在其创作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对比”体现在多个方面:声乐演唱上将宣叙调分为“白话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将咏叹调分为“性格咏叹调”和“豪情咏叹调”,着力打造花腔的精彩唱段,演唱过程中节奏有快有慢,音符有梳有密,乐句有长有短,音色有明有暗;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突出弱拍上的艺术效果,弱拍起小节的大量使用,弱拍重音记号的频繁出现,如《恒河上的太阳已经升起》;从演唱、演奏形式来看,注重独唱与重唱,合唱,伴奏间的层次对比,使得情感上得到层层递进,达到极好的渲染效果;曲式结构上的“对比”,使用同音重复、乐句重复、乐段重复等创作手法,创造了“快-慢-快”的回旋趋势结构,如《弗洛林多忠诚》。
3.世俗的题材
斯卡拉蒂的声乐作品多取材于世俗生活,主人公是平民百姓,着重反映人们的情感生活,尤其对女性的爱情进行了深刻生动的刻画。虽然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提倡“人性的解放”,体现個性自由,但还没有完全从宗教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在表达世俗情感的同时,还有挣脱命运枷锁、对时局不公正的控诉。比如作品《我多么痛苦》,主人公以自白的方式表达在社会制度的压抑下内心的无助和痛苦;《在我心里》表达了主人公对待情不自禁的爱情苦恼而又惆怅;《恒河上的太阳已经升起》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破除黑暗见到光明的渴求;《假如弗洛林多忠诚》表达了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受到伤害的彷徨心境;《紫罗兰》取材自北欧神话,表达了主人公面对爱情如紫罗兰般典雅、矜持、娇羞的态度。
(三)斯卡拉蒂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斯卡拉蒂声乐作品演唱难度较大,因为那不勒斯乐派声乐作品代表了巴洛克时期最成熟阶段的成果,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要求是极为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演唱作品时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作品长乐句很多,换气口却很少,要求气息均匀而绵长,强弱记号变化细腻而众多,做到收放自如。演唱作品时多倾向于采用胸式呼吸,如此才能演唱快速激进的花腔乐段,寻求天堂般浩缈的音色。这种呼吸方式区别于当今提倡的胸腹式联合呼吸,但在当时是符合审美需求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意义。作品中出现大篇幅的花腔唱段,以炫技作为歌唱的价值取向,如今看是违反声乐演唱价值观的,但它是时代特殊的产物,闪耀着特殊的艺术光芒。演唱作品时要注重头腔共鸣的使用,切忌不能乱用喉音,不可随意做重音处理,音色注重柔和、华丽、温婉。演唱作品时必须进行二度创作,作品中经常使用“始返式”曲式结构,时常见到“Da capo. Al fine”的字样,在处理重复段落时必须进行变形演唱。变形创作有时是由作曲家完成的,有时是由演唱者自己创作完成的,只要不违反变形创作原则即可,在作品中它往往是最出彩的段落。如今看来,那时的演唱要求似乎距离现代的要求差别甚远,但笔者认为能够还原始初永远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使用越来越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同时体现时代的特征是尤为重要的,这无外乎是对我们声乐学习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那不勒斯乐派的历史贡献
(一)阉人歌手统治下的声乐繁荣
那不勒斯乐派声乐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阉人歌手的演唱,创造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封建统治下的欧洲女性权力受到严重剥夺,但由于作品对类似女性声线的强烈需求,男童演唱又受到年龄的限制,于是对具有歌唱资质并愿意“奉献上帝”的男童进行去势手术,再加以严苛的声乐训练,使其成为阉人歌手。他们同时具有浑厚的中低声区和清冽的高声区,替代女性角色而出现,演唱各种高难度的炫技作品。那不勒斯是培养阉人歌手的中心区域,在那里拥有四所最权威的专门培养阉人歌手的音乐学校,在那里,学习者们接受着严苛的歌唱训练。据早期声乐论著中记载,称之为“一小时练声”:上午,一小时练习高难度的乐段,一小时练习颤音,一小时练习跳音、快速乐句,一小时练习表演;下午,一小时学习音乐理论,一小时学习古钢琴及作曲技法,其他时间选择学习自己喜爱的科目。在如此的教学模式下,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阉人歌手和声乐教育家,比如最著名的女高音阉人歌手法里内(Farinelli)利他的导师波尔波拉。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阉人歌手几乎占领着欧洲的整个舞台。这种不人道的产生形式终将被历史所取替,但它留给后人的是,引发了女生角色在艺术作品中重要性的深刻思考,奠定了花腔唱法的正式产生。
(二)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
那不勒斯乐派孕育出了最初的喜歌剧。在喜歌剧正式出现以前,歌剧舞台上都是正歌剧,喜歌剧最早是以中间剧的形式穿插在正歌剧的两幕之间,称之为Intermezzo,喜歌剧轻松而诙谐,在严肃、沉闷的正歌剧中产生了休息、调节气氛的作用,让人眼前一亮。第一部喜歌剧《管家女仆》由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佩格莱西创作,1733年在那不勒斯成功首演。歌剧讲述了塞尔皮娜(Serpina)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主人迎娶她,从一名下等女仆变成上层社会女主人的故事。歌剧只有半小时左右,只有女高音、男中音、哑角等三个角色,许多唱段经典流传。喜歌剧的创作深深影响了以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歌剧创作,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多优秀的喜歌剧至今仍然上演。
四、结语
那不勒斯乐派在声乐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为声乐艺术发展点亮了生生不息的火种。那不勒斯乐派以及其声乐作品是巴洛克时期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屹立不倒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龚琪.卡契尼《新音乐》及其对巴洛克时期宣叙调与花腔作品的帮助作用[J].武汉音乐学院,2017(04):22-29.
[2]裴贻思.议“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双重性[J].宿州学院学报,2011(04):59-61.
[3]宋永全.浅析A.斯卡拉蒂的声乐作品风格特征[J].北方音乐,2010(0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