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宫课堂”推出,科普教育更接地气

2022-03-02贺小青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神坛天宫空间站

贺小青

2021年12月9日,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开讲,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六千余万名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组合体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充满了期待。

文本解读

角度一:启迪心智。“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角度二:科普教育。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另外,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最具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

角度三:中国力量。“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时文链接

走下“神坛”的科学更能走进人心

□高佳涵

我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作为国家重要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将成为太空科普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航天事业的热爱。

科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人人都承认它是“第一生产力”,却总觉得它太晦涩,只能“敬而远之”。如今,将课堂搬上太空,把曾经神秘莫测的宇宙以直觀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孩子们,科学似乎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

总把科学置于“神坛”之上,终究是高处不胜寒。过去的科学教育重视理论大于实践,着眼于把前人几百年来潜心钻研出来的最核心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科学本身的兴趣。因此,在孩子们眼中,科学就是一本“天书”,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长此以往,科学的大门将永远紧闭,人们只能从围墙外窥见它的壮观,却不能亲身体验其美妙。

科学从来不是什么难以捉摸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解释着各种生活现象。不久前走红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就是一位将科学拉下“神坛”的人;开播的“天宫课堂”也是如此,利用简单的道具、生动的小实验、通俗的语言,寓教于乐,将课本中艰涩难懂的科学名词与熟悉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于孩子来说,离开了枯燥的书本,科学变得鲜活、有趣。原来失重状态下的陀螺会保持旋转,原来液体表面存在一种张力,当科学走向生活、走向实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早在2013年,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首课就在无数“零零后”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理想种子。事实上,太空课堂展示的实验完全可以在地球上模拟并复刻还原,甚至效果会更加完美。偏要在条件复杂、变数更多的空间站中授课讲解,看重的就是教学之外奇妙的“仪式感”。

走下“神坛”的科学更能走进人心。牛顿定律不能只是几组公式,万有引力不能只是书上的名词,科学不该高高在上,接地气的科学才能激起青少年的科学精神,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它。(选摘自红网)

评点

文章标题形象生动,既紧扣材料,又统领全文。文章首先概述材料,引出话题,然后主体部分具体分析了“天宫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层层深入,分析深刻。最后结合牛顿定律、万有引力的科学定律总结全文,照应标题。文章切合题意,思考深刻,灵活运用演绎说理、假设说理等多种方法,体现作者的独立思考;语言富有意蕴,处处体现作者丰厚的积淀。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神坛天宫空间站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天宫出差乐趣多
自制空间站模型
天宫之眼
空间站日记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转型直销 两面针能否重回神坛
天宫二号蓄势待发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走下神坛还是加固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