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

2022-03-02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社会科学话语

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其要旨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以西方文明为中心展开,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价值的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标杆。西方中心主义根源于西方文明的中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精神内核,而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又巩固和加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权。历史上,封闭的地理环境让不同人类文明长期处于孤立分散发展状态,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曾习惯以自身所处的境遇为中心,来建构自己的观念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但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凝聚社会共识的层面,并没有形成一种“中心主义”。然而,在工业革命的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西为尊”的全球话语体系,并在资本主义物质基础和资本强国的军事基础之上,编制出一套“西方文明即现代文明”的扭曲的历史叙事模式。

西方中心主义的长期盛行使其负面影响不断放大。首先,西方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国际话语和意识形态倾向,对世界多元文明发展与文化传承造成深层影响。西方文明对于绝对真理的追求、对于绝对标准的标榜,使其不断向外输出其文明“果实”,并将其“普世价值”强加给非西方社会,这种文化专制主义行为造成一些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失去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自主性。其次,西方中心主义扭曲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不仅使西方社会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基本把握,也让其看不到自身的问题,更无法清醒认识其内部发生种种乱象的原因。

作为一种知识格局和话语体系,西方中心主义长期塑造着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学科发展的现代化品质。在中国学术界寻求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中国学术话语逐渐脱离传统中国的知识样式,转而采纳西方现代性的知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现了巨大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研究者习惯于运用“西方理论”对比中国现实来发现“问题”,认为西方理论对中国问题能够发挥规范性作用,甚至将西方理论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答案,由此导致中国的学术话语长期处于比较边缘的状态,造成“中国无法言说中国”的话语权危机。中国的理论创新性与学术影响力与当前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评判标准在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需要。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理论任务。其一,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是具备鲜明有力的指导思想的自觉自为的伟大实践,而中国的理论学术现状与丰富、鲜活、深刻的当代中国实践并不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引领力。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道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一统天下的格局,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视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谱系。其三,中国实践是复杂且系统的,中国理论研究应突破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过于精细的学科专业划分,整体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回应和解决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课题,形成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且能代表新时代中国学术水平的思想和理论,创造具有思想穿透力和世界影響力的理论成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要求。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构建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更有指导意义和规范意义的知识体系?如何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如何从中国实践中发现并提炼中国理论,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本期特别策划聚焦“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分析西方中心主义的源流、演变及深层影响,探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要性及重要路径。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社会科学话语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