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竞赛—证书”融合模式研究

2022-03-01邱秀梅王华杰

创意设计源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艺术设计竞赛

邱秀梅,王华杰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2019 年 4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开启高职院校发展新阶段。“双高计划”要求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既懂技能,又懂创意的专门设计人才,大力推行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学模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竞赛—证书”三者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为艺术类高职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期能够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发展。此外,“教学—竞赛—证书”三者融合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教师不断钻研新技术和新方法,把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前沿动态。

(二)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梳理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项目驱动式学习,以及基于竞赛机制(平台)的设计教学模式。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最早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他把所有可以称为系统的事物当作统一的研究对象进行处理,从系统的形式、状态、结构、功能和行为一直探索到系统的可能组织、演化、生长或消亡,无论这种系统究竟来自何种学科[1]。系统论主张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它为解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2]。

德菲利皮(Robert Defillippi)[3]将“项目驱动式学习”定义为通过项目推动个体与集体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项目驱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知,避免了教师的纸上谈兵,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姜龙[4]、李勇[5]等学者提出建立基于竞赛机制的设计教学模式,将设计类学科竞赛与教学安排及课程设置紧密结合,通过竞赛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上海对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有创新意识、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艺术类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以往的艺术类高职教育中,经常把教学工作、技能考证、设计竞赛三者孤立开来,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训练内容、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课程教学与实体项目相结合,导致资源较为分散、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种独立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网络化、国际化进程对市场环境、消费形式和社会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使得越来越多行业面临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目前许多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市场环境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不足,缺乏跨学科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课程设置跨度大,课程多且杂,各院校间课程设置同质化较为严重,无法体现学校特色。课程设置机械地按照先基础后专业进行排课,无法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四)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合作模式不够成熟和完备。校企合作时间短暂,往往一个项目结束后,学校就终止了与该企业的合作。学校和企业不能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学生能力训练也无法得到长足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偏重院校自身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缺乏对教学模式的及时转变,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及时反馈。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教学—竞赛—证书”三者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竞赛—证书”融合模式

(一)教学

本研究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阐述“教学—竞赛—证书”三者融合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三年课程设置的思路围绕上海区域发展需要、企业工作总流程,以及本校办学特色展开。在将“教学—竞赛—证书”三者相结合设置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之前,笔者认为,应先调研清楚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应聘该岗位的求职者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见表 1)。

表1 基于工作项目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遵循企业工作总流程,其核心课程来自岗位“典型工作情境”,工作情境主观性强[6]。笔者通过对家居日用品、文创产品、智能产品等产品艺术设计领域进行调研和工作情境的分析后,总结出企业的设计流程、各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将部分关联的课程组合成模块课程,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提炼出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产品创意思维训练、产品创意设计表现、三维软件应用、产品设计创意模型制作等课程,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2D沟通、3D执行、模型塑造等能力。笔者认为,在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大一的课程设置中,应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程中适当增设一些设计类相关比赛和职业资格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内容,了解相关前沿动态,明确学习的方向。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的教学应以普及为主,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部分。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创意模型制作课程为例,该课程属于必修课,共有 36 个学时,分为 8大项目。

项目一为产品模型制作基本认知。教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简要介绍和大量经典作品的解读,让学生对产品设计创意模型制作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达到课程学习的入门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二至项目八为实际训练阶段,教师通过对石膏、木材、塑料、油泥等不同材质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材料特性、加工工艺、模型制作方法和工具使用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各种材质的区别,从理论层面逐步进入实践操作的学习。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学习,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项目六的教学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上海广中电子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以竞赛的形式将工作任务传达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生产流水线,了解生产加工工艺,并对市场上灯具的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设计出多个方案,用 3D软件绘制出效果图、零部件爆炸图,并对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在比赛中获得优秀设计奖的作品,企业会进行模型打样,加工工艺正好是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企业和学校的联合授课,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

本研究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为例进行论述。案例教学法,指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提供一些设计经典案例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该产品的优缺点,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高专业敏锐度。案例教学法尽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通过技能提升带动学能提升,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专业能力的目的。项目教学法也称项目(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设计领域中,项目指以设计一件具有实用价值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法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7]。在设计教育领域,PBL教学法多用于应用型研究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符合就业岗位能力的人才,是产教融合背景下较为理想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竞赛

参与学科竞赛需要教师掌握全面的业务知识、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可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可培养出符合当前生产一线的实践型高技能人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海上文博”上海创意设计大赛、“国宝联萌”青年创意设计大赛、“义乌小商品城”杯国际小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等设计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屡获嘉奖,设计作品得到了行业与企业的好评。这些比赛的主办方来自行业协会,也有来自企业或其他兄弟院校。“海上文博”上海创意设计大赛和“国宝联萌”青年创意设计大赛对应的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文创产品设计。“义乌小商品城”杯国际小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对应的是智能产品设计课程,比赛组织方会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到义乌参加集训营,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与生产厂家进行对接,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打破一直以来虚拟课题训练的形式,使设计竞赛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但需指出的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设计类比赛,教师应注意甄别,弄清楚比赛的要求是否与课程内容相匹配,过度让学生参加比赛,不仅会浪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乱教学进度,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提升。

通过参加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加强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信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三)证书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1+X证书”技能考证,鼓励学生除获得学历证书之外,还可以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个证书的有机衔接,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需求相融合,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设计应用型人才。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已参与产品创意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设计开发,还组织学生参加产品创意设计技能等级考试和界面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分别达到了 95%和 93%,这些都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结语

本研究是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出的解决方案,传统“先理论、后基础”的教学模式容易与专业所需技能割裂开来,从而阻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竞赛、证书并非孤立存在教学中,应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有质量的设计比赛、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有实力的企业引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艺术设计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星.云.海》
《花月夜》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