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业须考虑“预期管理”

2022-03-01孟华

中国汽车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汽车业新能源预测

文 / 孟华

8月30日,成都车展组委会宣布“车展暂停举办”。本届车展成了这些年来唯一在展中夭折的车展(原计划8月26日~9月4日举办)。

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统计,8月25日~29日,成都5天新增感染者500例,其中28日、29日连续两天单日增幅超过百例。这促使有关方面迅速决断,叫停车展。

此事当然上了热搜,主办方、参展商、中介机构、媒体、观众,都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当初召开,就冒了一定风险。现在看,开了不如不开。因为不但是现实损失的问题,而是打掉了参展方的信心。

这种事无人可以做担保,属于不可抗力。但是,比起任何其它“不可抗力”,其发生概率提高的不止是一个数量级。

下次车展如何聚拢人心,如何让厂家相信,不会被随时叫停,以至于参展费用(不光是交给主办方的费用)打水漂,是个大问题。

“百瓜宴”,谁料知

站在2020年,大家都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当时谁也不会想到,2022年更具“历史感”。“黑天鹅”成群结队,想象力都追不上现实的荒诞。

现在回望2021年底对今年汽车业的预测,颇有“刻舟求剑”意思。

去年12月,中汽协预测,2022年汽车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2750万辆,增2%。乘用车2300万辆,增8%。商用车400万辆,跌6%。新能源500万辆,同比增47%。

这些数据不是关键,关键是思考未来的方式。去年10月、11月、12月,不光是中汽协,其它协会和分析机构,也都根据当时的产量变化,不断“上修”2022年产能预期。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芯片供应缓解,疫情缓解,社会生产趋于正常,新车消费市场走旺。因此,这些机构都预测,2022年芯片供应将是“紧平衡”状态,而且做出了2022年整车市场大盘温和上涨、新能源继续大步向前的预测。

现在回望,2022年的前8个月里,如果俄乌冲突、各城市防疫态势突变、欧洲能源价格平地飞升,还不足以令人疯狂的话,下半年一定还有大菜。

美联储从叫嚷“马上鹰”到真的“转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和进口,就像被抽掉脊骨一样立刻萎靡。这种货币潮汐收割多少回了,但是这一次的力度恐怕不一样。

北半球大旱和高温、我国长江中下游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温和缺水,随之导致缺电。迫使保民用而停工业和商业用电,白名单上的企业也无一幸免。川渝等水电大省如今依赖省外电力支援,重庆等地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受到极大干扰,8月份几乎没有全功率生产的日子。

以上种种,各个惊天大瓜,凑在一起开“百瓜宴”,只不过,“宴会”的费用需要整个市场来付。再回忆一下,当初将预测的芯片等供应瓶颈,作为今年影响汽车市场主要因素,是多么的天真烂漫。

销量预期必须让位

在这里,丝毫没有批评任何一个监管、分析、咨询机构的意思。这些现实,是任何模型模拟不出来的。模型建构,是一门统计学。而预测模型意味着,要用过去的数据去描述未来。虽然模式很多,但都会用到时间序列的平滑和自回归。

问题是,这种突发事件它根本就不“回归”啊。我们常说的“再也回不到从前”,和数学意义上的不“回归”概念有差距,但都要看结果是否“收敛”。不收敛将如何?预测模型系统崩溃。

从我们建立模型的那一刻起,就默认了一个前提,即未来结果一定落在历史数据的“包线”内。即大数据体量下,未来和过去数值之间存在依存关系,本质上还是画个圈,算圈里的概率。但现在都跑到“包线”外面去了。这让我们如何预测?

所以我们说机构无责。在这样的年份里,任何预测都无能为力,不能准确描述未来。

不能描述没有关系,但趋势是明确的。那就是销量预期必须让位于风险管理。只有把风险估得高一点,才能在真正的坏事来临的时候,损失小一点。

这也同时意味着,我们要进行预期管理,即今年的销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现金流。

关注生存,少讲故事

8月23日,任正非有一篇“寒冬”谈话。其实这篇谈话的正式题目,叫做《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有人不以为然,说任作为华为精神领袖,现在不管具体业务,不是负责鼓舞士气,就是大喊“狼来了”。这小2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类似“寒冬”的说法,任就说了不止6次。

但这次恐怕真的不一样。是不是认真对待,不用听任如何说,关键看华为如何做。

华为成立了“军团”(就是“事业群”的战时称谓)。集团要求各“军团”承诺“多打粮食,贡献利润”。一般而言,这种对市场立军令状的压指标行为,都被认为不理性、不市场化。

但去年以来,似乎不需要太“市场化”的思路,而是要时刻准备极限的生存斗争。集团内“非核心业务”都有被裁撤的风险。

不要讲故事,要讲现实。能不能赚钱是第一指标。这3年,“生存基点调整到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不再仅以销售收入为目标”。

如今,生存依赖两点,一个是强调现实利益,另一个是要看清未来增长的“火车头”,并集中投入。

这两年,汽车业内故事讲得比较多。“新四化”、“五化”、智能……各种科技大词儿如果不到汽车业来打个招呼,就算被没创造出来。一时间,好像汽车成了应用科技前沿。在新能源一直处在两位数发展波段的时候,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两点。

一个是汽车业的本质仍然规模工业生产,附加的科技含量,没有改变本质。众多创业公司消失的原因,不是科技不够先进,或者故事讲的不好,而是无法启动规模生产。

另一个是新能源虽好,但2018年之后,大盘没怎么涨,新能源吃的基本是传统产品的地盘,相当于左右互搏。

车企对此也看得清楚,它们的应对方案也是两个大方向,一个是想办法做出口,即做增量部分;另一个是讲科技,试图以高投入和靓丽词汇卷死对手。问题是,靠花钱和叫嚷,都吓不住对手。反而会因为投入产出比太差,导致现金流受到侵蚀。再有个三灾两难,就很难过。

有些投入,比如自己做自动驾驶系统,或者Robotaxi,其实传统主机厂缺乏这方面人才,管理、思路和开发经验都比较少。不如引进“外智”,而自己专注于E-E架构、新能源平台等核心技术。

若非要自己投如、自己开发,结果如何,我们今天也能看得清楚。有些非核心利益,该合作就合作,该购买就购买。

就算祖传艺能,研产销铺的摊子过大,应该不适合今年,以及今后两三年的调子。有全球化理想很好,那也得先活下来,才有实现的可能。

车展能掐了,工厂能拉闸,任何零件都可能缺,市场也能停止交易。站在2022年,新的“预期管理”,还是要快点建立起来。即放弃线性思维,放弃永续增长的迷思,把预期调低,并转向关注生存。

猜你喜欢

汽车业新能源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汽车业标志人物李·艾柯卡离世,享年94岁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车易链:做汽车业的“以太坊”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汽车业能否重构新生态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