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用户的潜在悖论
2022-03-01
久未谋面的老友突然电话“求援”,他家中的那台比亚迪唐,因事故送店维修月余,只为等待一台“全国无货”的转向机……
21年前的福莱尔Flyer,帮助比亚迪完成从0到1的跨越;但真正带动比亚迪起飞的,却是三位设计师的加盟。
从沃尔夫冈·艾格(指导开发阿尔法·罗密欧Nuvola Concept、156等),到欢马·洛佩慈(参与设计Ferrari 488 pista),再到米歇尔·帕加内蒂(参与设计奔驰C级轿车W205)……
卓越设计,让用户重新认识比亚迪,进而撬动销量。但设计为用户服务,却要打一个问号。
无论是汽车品牌还是快消品牌,都会在产品上新换代时强调:设计团队花了很长时间、投入很大精力去做用户调研,只为让产品更加趋近用户的需求、更贴近用户的生活。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用户多数是路人,没错,是路人转粉,而非老用户转化。
去超市买洗衣产品(举着单子直来直去的除外),先想好买洗衣粉、洗衣液还是凝胶,再在如墙陈列的产品中,看看谁更像吃这碗饭的,哪个听说过、哪个更顺眼;最后锁定两三个,再做参数价格的对比……
汽车产品也是,少有人在换车时执着地坚持再买同一车型,坚持在同一品牌中做选择的亦不多见。多数人会说,这车都开了七八年了,这次换个(品牌)试试。尝鲜,仍是主流消费心态。
沃尔沃的生命奇迹俱乐部——不违法前提下发生重大事故,且生命得到保护;不强制前提下,再次购买一辆Volvo。2012年中国俱乐部成立,10年只60人受邀成为会员。一方面,沃尔沃的车辆成功解除了大多数的事故隐患;另一方面,受邀条件确实苛刻,保住了命,还得再买车。
汽车的设计,首先是为吸引潜在客户的目光。好看,才能引发了解的兴趣,进而实现产品认知、品牌认同、下单购买。其负面效果是,既有用户常会认为,新一代产品难入“法眼”。
汽车的设计,当然也要为老用户服务。但成功的设计,必须“天然”将用户设定为“小白”、“素人”甚至是“废柴”,以降低认知与使用的门槛——默认是核心用户、是天才用户,只能让产品变得不友好。昔日有尼康转佳能,今日有苹果转安卓,都是直接的例证。
用户为中心,是态度;卓越的设计,是实践。两者或为同道,但注定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