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2022-03-0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地砍树情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罗 娜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现代公民所具备的地理素养,全面深化立德树人目标。当前教育领域极力倡导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多方面组成。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更应注重深化学生人类与环境相协调发展意识,进而掌握正确分析处理资源、人口、环境、发展等各个方面问题方式,切实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纵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常见现象是教师为学生灌输大量知识,学生被动聆听和记忆,双方基本无互动,课堂教学气氛极其沉闷枯燥,教学效率低下。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常见形式,即为学生呈现冲突性较强的观点,指引学生在此过程中识别观点以及在比较中确认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理解、记忆知识。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寓情于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兴趣的同时调动潜在的情感体验,将该方法应用于人地协调观培养效果显著,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地球自身大小、运动与所处宇宙环境,造就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差异性,更为人类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该部分涵盖的资源观与自然观十分丰富,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以“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学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视台报道的某地区内涝新闻和地铁站上方渗水视频,学生对视频内容并不陌生,因为在夏天经常看到。无论内涝或地铁站渗水均与台风登陆有关,教师提出问题:“台风为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强降水,路面积水,难以排出,以致于在城市中出现划船与看海等‘景观’。”随即地理教师让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教师在上述情境中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强降水现象,借助多媒体素材从视听方面刺激学生直观思维和情感体验,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悟人与地理的关系,将自身情感代入其中分析和思考问题。自然地理环境水循环与人类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由于高中生难以从理性角度认识水循环知识,以致于在理解教材知识内容时需从感性层面过渡至理性层面。再加上资源观与自然观等价值观抽象性较强,且水循环知识为高一课程,刚升至高中阶段学生在理解时出现晦涩难懂现象。运用生活情境与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陆地水体知识,促使学生从思想层面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并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等良好习惯。

二、开展道德讨论模式

所谓道德讨论即美国某心理学家提出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模式,常见方式为教师提出道德两难问题供学生讨论,增强学生自主辨析和讨论能力。事实上,道德讨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已经过相应的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学会判断是该模式核心。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时可巧借道德讨论模式,指引学生基于辩证角度探析人与地理相互影响和产生后果,增强判断能力的同时选择更科学的人地相处模式。地理教师在教学时需先了解学生学情,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程度,随即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和情境。在此过程中提出不同论点,引导学生自主剖析,及时补充学生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在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时,教师可积极鼓励其独立思考,并与其他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从辩证角度提出观点。在结论和拓展阶段,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性或该观念与人地观念的局限性,尝试将人地协调观迁移至道德两难问题。

例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的教学,地理教师为学生讲述“山大王求发展”故事。基于此引出热带雨林作用/脆弱性和迁移农业等知识点,使学生明确探析“砍树”与“不砍树”实则为“人”与“地”如何和谐相处问题。基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经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为正确探究方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讲故事:“从前某座山里有一位很严厉的山大王。他聪明、有才干,所处的热带山区山头都被他统领了,连山贼都无物可抢。于是这位山大王想要谋求全新的发展道路,然而他在选择发展道路时被难住了,究竟该种地还是该砍树卖钱?”学生纷纷表示该种地,不能砍树!教师:“为何?”学生:“因为森林不仅是重要自然资源,也是无法取代的环境资源,砍树必然造成环境破坏。”教师:“如果大王觉得山上有很多树,即使砍上几棵也无妨,该怎么办?”学生表示应禁止这种行为,教师表示需要合理的理由并询问雨林有何种性质。学生:“脆弱性。”教师:“雨林脆弱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热带高温多雨且具有较强的淋溶作用,地表植被中集聚大量养分,地表植被十分容易被破坏。”教师:“运用雨林的脆弱性可以劝服大王砍树,但如果发展种植农业,环境就不会被破坏了吗?”学生陷入沉思,教师随即讲解道:“在雨林地区发展种植业常见问题是缺少种子和地,雨林最多的物种就是树木,该从哪里获取地呢?”学生提到砍树。教师指出,即使砍树也有不同方式,随即将重心转移至教材。高中地理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先为学生呈现客观且真实的材料,并基于此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虽然道德两难在于让学生探究思考后得出结论,但材料呈现的两难问题相对客观。地理教师需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并巧借资料进行思考,改变为学生灌输知识的现状,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人地协调观。

三、注重开展实践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时不能单单集中于课堂,还需适当拓展至课外。但受课时影响,很多地理教师难以在课堂中开展实践,但可利用课后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人地协调关系实践活动能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析、解决人与地理关系问题,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能改变以往依附于教师的学习现状,学会主动观察周围地理事物与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地理价值观和思维探究地理事物,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地协调观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常见地理实践活动为模拟实验、外出调查或实地考察等多种类型,不仅能全面且深入地观察、体验和感悟人类与地理环境间关系,更能全面剖析人类与环境关系问题以及分析、理解相关问题,使人与地理实现协调统一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应与学生沟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注重观察学生在活动中行为,基于此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人地协调观。如教师设置以下探究课题“关注你身边环境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实地调查某一环境问题,每个学生负责不同任务,最后共同展示调查成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爱护环境等意识和强化社会责任等思想观念,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四、结语

全新的课程改革受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发生较大变化,高考考核内容从知识理解程度转化为核心素养,因而高中地理学科需在教学中强调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并掌握解决人口、生态、资源、环境、发展等多方面问题方法,提升地理教学质量,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人地砍树情境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探索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秀才砍树(部级优课)
宿州“人地”挂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冬天不要砍树
护患情境会话
小猴砍树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只忙着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