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推进路径探要
2022-03-01刘少宝张正溢
姜 涛 ,刘少宝 ,张正溢
(1.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在大数据时代, 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更加隐蔽化, 西方国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高校是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必须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
大数据的发展不但推动了计算机、网络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价值观念。 大数据的发展,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拓展了育人平台和载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拓展了平台和载体。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教育者们需要全面、整体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大学生的网页浏览历史、所发的朋友圈和微博、各类学习APP的打卡等都蕴含着他们的思想动态, 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设备和技术手段收集、分析、挖掘这些数据,可从中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界限,教育工作者依托网络,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APP和各类智能终端等载体,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向大学生推送包含意识形态元素的推文、 特制表情包、短视频等教育资源。当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大学生对诸如伟大抗疫精神或者党史知识感兴趣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推送,让大学生更深入地学习。
(二)推动了教育工作者思维方式变革
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意识, 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1]。首先, 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全数据模式下收集一切与大学生意识形态相关的数据, 达到 “样本=总体”样态,取代传统的仅分析少量样本而得出结论的方式。其次,随着数据的增多,结构化数据占比减少,非结构化数据大量增加,数据变得纷繁复杂,教育工作者逐渐接受这种数据的纷繁复杂, 不再苛求数据的精确性。 再次, 教育工作者逐渐具备让数据说话的能力,只需要知道“是什么”,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即不再注重“因果关系”,而是更加注重各类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开始应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工作, 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三)提供了海量教育资源
在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受技术手段、思维方式和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教育工作者多依靠纸媒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教育资源较少,类型单一。 大数据可以提供海量资源供教育工作者使用。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各类教育数据和教育资源通过各类平台不断更新和丰富。 以学习强国为例,该平台蕴含海量意识形态教育资源,阅读文字学习新思想,聆听音频学习经典著作,观看视频学习党史知识。 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以“党史&学习强国”进行检索,截至本文投稿日,相关结果约有50400000个,各种资源应有尽有。 教育工作者在利用传统纸媒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大数据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但一定程度上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冲击
西方国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进行颜色革命,用更加隐蔽的手段向我国输送错误思潮,不断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国内外敌对势力或利用社会焦点问题恶意制造舆论热点,或造谣生非,歪曲历史,企图扰乱大学生思想,使其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党和国家产生认同危机。 国内所谓的公知借重考历史之名,行为历史反面人物翻案之实,或者假借学术探讨的名义,介绍、传播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西方学者抛出“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思考,可以产生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是人脑机能”的观点已经过时,意识形态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存在价值。 部分西方学者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网络不断向我国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断解构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西方敌对势力不断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妄图用西方价值观来改造甚至是主宰我国意识形态,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话语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内容供给不够。 话语主体在依托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或将党和政府发布的通稿直接转发,未能转化为“网言网语”,或不能及时回应师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有效内容供给不足。 二是话语客体认知不足。 在大数据时代,话语客体的选择权空前加大,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忽略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三是话语介体的多元化、叙事方式的碎片化不断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微信、微博、抖音等应用软件不断涌现,为大学生接收资讯、表达意见提供了多元化的媒介。 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抵制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宏大叙事,倾向于世俗化、浅表化、碎片化的叙事方式,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而有深度的表达。 四是话语环体的复杂化致使异质意识形态侵入。 在大数据时代,个别网络媒体发布的内容缺乏严格的把关和审核,导致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屡屡出现,严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
(三)信息茧房弱化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即“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2]。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提供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够对用户进行内容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推送,实现信息定制化和资讯分众化,即网络用户越喜欢什么,信息提供者就越推送什么。在“眼球经济”和“流量为王”的影响下,部分网络娱乐内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如果大学生把自己束缚在此类信息茧房中,得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长期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会出现偏执,对人生的意义就会产生疑问,对价值的追求就会进入误区,不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推进路径
在大数据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以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论述, 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破解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 夯实阵地基础和锻造过硬队伍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一)加强我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 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 党管意识形态”[3]。 高校党委要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构建“党委重视、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意识形态教育新格局。一是高校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 高校党委要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始终,并置于突出地位。二是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及其院系主要领导要敢抓敢管意识形态工作,敢于亮剑。三是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宣传等部门要选好用好管好党员领导干部,传达好我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营造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氛围。 学工部门要搭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平台,在大学生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教务、科研等部门要审核好教学用书及课件, 加强对学术交流内容的审查。网信部门要管好校园网,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和研判工作。 四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党委要动员全体师生参与意识形态工作。 全体师生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升理论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一是创新政治话语。 政治话语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语言表述,承载着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 其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党的理论、方针和基本方略的学习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新政治话语,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前几年中纪委发布的“八项规定表情包”深受大学生喜爱,表明创新的政治话语契合大学生需求,有利于意识形态教育。 二是转换教材话语。 思政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用通俗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把握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把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大学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是强化学术话语。 学术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成果,依托大数据技术去武装大学生头脑,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四是重视网络话语。所谓网络话语就是网民在网上冲浪过程中表达情感、 思想的话语和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态度及其话语表达方式。 当今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多用网络话语沟通情感、交流思想。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网络话语,了解并善于使用“网言网语”,依托微信、微博、 抖音短视频等新兴媒体跟大学生进行交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三)弱化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
信息茧房具有内容的片面性、 空间的封闭性和格局的壁垒性等特点。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逐个击破。 一是提升信息素养。 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线下线上平台设置信息茧房相关议题,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信息茧房。 在深入了解信息茧房弊端的基础上, 大学生可以通过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来消解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 二是丰富大数据信息供给内容。 大学生有其自身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有其感兴趣的话题,教育工作者要联合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不断拓宽大学生的兴趣点,并把“思政元素”融入各类信息,做到“溶盐于汤”,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意识形态教育。 三是打通封闭空间。 团学干部要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入实践、走进社会”。 通过开展“五走”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走下网络虚拟世界,步入现实世界, 多方面接受信息; 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适当加入各类学生组织,大学生能够锻炼能力、丰富阅历,广泛地结交朋友,扩大社交圈和信息圈,接纳不同的信息和观点。 这些都有利于打开封闭空间。 四是打破格局壁垒。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多使用互联网获取资讯、 学习知识。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以及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 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新领域,向大学生推送学校的综合资讯以及主流权威媒体的内容,打破大学生的信息壁垒。
(四)夯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基础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同向而行,大学生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要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增强阵地意识, 加强阵地管理”[4]。一是筑牢思想阵地。在大数据时代,西方敌对势力愈加利用大数据技术加紧对我国搞和平演变。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思想认识,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筑牢思想阵地,守住精神家园。 二是强化课堂阵地。思政课堂要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他课堂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将价值引领贯穿其中。 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慕课、微课,建立意识形态教育“云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高校所有课堂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三是坚守网络阵地。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意识形态领域传统的斗争格局, 成为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舆论战场。 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 分析和挖掘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的巨量数据,摸清大学生思想动态;同时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方式不断创作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精准推送给学生,武装学生的头脑。 通过网络内容建设,牢牢掌握网络宣传阵地。四是巩固舆论阵地。 高校宣传部和学工部门要联合打造全媒体平台,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既要运用好传统的报刊、广播等媒体,又要利用好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牢牢掌握舆论宣传媒介。 同时要敢于发声,构建线上与线下融通应对机制, 坚决回击线上和线下的负面声音, 做舆论的领袖, 强化对大学生的引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高位。
(五)锻造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硬队伍
要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就必须打造一支领导科学、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勇于担当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 首先,党政干部是领导力量。 高校党政干部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守好“渠”,种好“田”,要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对待错误思潮和言论,要勇于发声、敢于亮剑,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同时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加以回应, 用强大的真理力量进行感召, 切实发挥党管宣传、阵地、意识形态的作用。其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任课教师是根本力量。 广大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用深厚的理论素养及生动的授课技能, 从容自如地引导学生辨析和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再次,团学队伍是骨干力量。 广大团干部要充分利用团课以及“青马工程”加强对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和宣传, 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开展讲座、读书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善用大数据资源, 以更为轻松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最后,大数据人才是保障力量。高校应该尽快建立一支集收集、整理、存储、分析、挖掘、呈现和应用于一体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技术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大数据技术, 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能够协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精准的意识形态教育;同时技术人员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管理,屏蔽有害信息,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5]。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也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利用大数据技术,严加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同时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推动课程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大学生培养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