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生长点,促进儿童思维拔节
2022-03-0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寨桥小学陈美娣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寨桥小学 陈美娣
“生长点”是植 物学 名词,指 的是 植物的根和茎的 顶端不 断进 行 细胞 分裂,生 长旺盛的部位。 在小 学语文 教学 中,所谓 的生长点主要是 指能 激活学 生思 维,让学 生思维拔节,让课 堂焕 发出活 力的 地方。 在实际语文教学 中,经 常会见 到一些 教师 对学生的阅读指 导平均 使用 量的现 象,不 能真 正 激 活 思 维 , 倾 听 学 生 思 维 拔 节 的 声音,这与教师不 能就 生长点 展开教学有 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教 师如 何基于 学生 思维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呢?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关注“存疑点”
疑点即学生阅读中的疑惑点。阅读教学中 ,只有精 湛的思 考 才 能 让学生 读 有所获,实现知识的增长。如何做到精湛的思考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质疑,教师关注学 生疑 点,并以 此 展 开教学 ,可 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发展。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这 样的课文, 他 们 可以很 快 读 懂课文 内容,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疑点上下功夫,必然会起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师在学生 读懂 课 文 内容之 后 就 留给学 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质疑。须臾,学生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 .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 地?手术台 与 阵 地之间 有 着 什么关 系吗 ?2.白 求 恩 作 为 加 拿 大 一 名 共 产 党 员 ,不远千里万 里来到 中国 ,帮助中 国人 民进行 抗 日 斗 争 ,可 他 为 什 么 说“ 我 是 一 名 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学生们经过精湛思考以后提出的问 题 不 仅 思 维 含 金 量 高 还 极 具 思 考 探 讨的 价 值 ,之 后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的 疑 点 进 行学习交流探 讨,他们 明白 了课文 为什 么以“手术台就是阵地 ”作为 题目,并 对白 求恩这种国际共 产 主义 精神深深地 感到敬 佩。教师就学生疑 点引 导学生 深入 探究思 考,可以促进学生 对文 本内容 的深 刻理解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 学中 ,教师如 果没有 让学 生进行精湛的思 考,学生 们也 就很难 有深 度的质疑。在《手术台 就是 阵地》教 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 提出的 问题 进行梳 理,就 疑点展开探究学 习,使学 生们思 维的 深度得到了开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聚焦“关联点”
“关联点”即与文本内容或者作者有相关联系 的地方,阅读 教 学 中,在学生 熟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文本关联点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阅读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本节课内容的认识上,而是能够 举 一 反 三 ,触 类 旁 通 ,发 展 学 生 思 维 ,开阔学生眼界,起到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目的。
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时,课文主要 讲的是 杨 氏 之子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应答他人的故事。在这一课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今 天我们认 识 了 风趣幽 默 的 杨氏之子,在古代像这样的聪明智慧儿童还有许多,请把你知道的关于聪明智慧儿童的故事说一说,可以是自己课本中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的其他故事。这个问题的提 出 使 学生想到 了 遇 到问 题 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司马光,想到了善于根据自己观察所得做出正确推断的王戎,还有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故事,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把有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发展了学生思维,为儿童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 阅读,开阔自 己的阅 读 眼 界,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学中,可就文本关联点展开阅读的方法有许多,除了上述案例中就相似内容进行关联阅读之外,还可以把同样文体的文章关联在一起阅读,可以就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关联阅读等等,教师要善于发 现和挖掘 出这些 文 本 内 容之 间 的 关联点,提出恰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让学生真正走向阅读的深处。
三、找出“争议点”
“争议点”就是指学生对文本内容感到 有争 议的地方,阅 读 教学中 ,由于 受 学生阅读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阅历所限,即使是同样的阅读内容,学生的感受也会千差万别,有时难免会对一些内容产生争议,教师就“争议点”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走进文本的深处。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 ,课文主 要讲了“我”班级 演出时上台扮 演 老 虎 演出的 经 过 。课 文 以“一只窝 囊的大老虎”为题目,教学 时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目,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的认识看法明显不 同,存在着争 议,有学生 认 为 扮演老虎就应该会“豁虎跳”,这样的演出才能算作成功,有学生认为演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带 来快 乐,不管“我”会 不 会“ 豁虎跳”,只要“我”的表演能给大家带来笑声,带来快乐,那么这样 的表 演就是 一次 成功的演出。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争议点展开学习交流活动,可以 使学 生明白 作者 为 什么 以 此 为 题 目 以 及 作 者 对 这 次 演 出 印 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的原 因,深化 了文 本主旨及其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 ,当教 师 看到 学生 对文本内容存在争议的 时候,教 师鼓 励学生 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立 见解,并 注重 对学生 学习 交 流 活 动 的 调 控 引 导 ,这 样 教 学 ,可 以发展学生思维,使整个 语文 课堂 闪 耀着 智慧的火花。
四、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又一重要生长点,也 是学生经过 阅 读 思考仍 然 难以解决的地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难点 处品 读思考 , 实 际上就 是 在品味文本的 内涵 与本质 ,这 种 品味 ,有助于儿童思维的生长与拔节,教师要善于采取恰当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花的学校》为例,这单元的语 文要 素是“阅 读 时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单 元目标重 点出发 ,引 导学生 在阅 读中关注 有新鲜 感 的 词语和 句子,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如“湿润的东凤走过荒野,在竹林里吹着口哨。”“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些句子与自己以前学过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表达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就难点处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吹口哨、放假”这些词语本来是描写人的,可是在这儿作者运用上这样的语言之后,感觉文中描写的事物都像活了一样,更具灵性。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抓住重 点引 导学 生 阅读品 味 语 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比喻、拟人这些表达方法的好处,发展 了学生 思维 ,为学 生 今 后的语言运用奠定了基础。
《花的学校》一文中“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中这些句子的主要特点是作者把描述的事物想象出来,并以比拟等手法的运用来表达作者赋予事物的情感,教师从重点入手引导学 生品 味语言 ,发展 了学生 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五、捕捉“盲点”
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盲点主要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细微之处视而不见之处。盲点不 同于难点,相 对于 难 点而言 ,盲 点 更具有 隐蔽性和不 确定 性,不启不 发 ,学 生更难把握。教师捕捉学生学习盲点之处,引发学生探究思考,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又一生长点。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句话学生们在 阅读的时 候 对 作者 蕴 含 的 深意很容易忽视,也就是学生思维的盲点之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写法上展开思考,并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 们很快发 现这个 句 子 中一连 用 了 四个“立刻”“又”这样的词语。在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之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从“立刻,又 ”这两个 词语中还读出 了 什 么?学生 在再次朗 读句子 中 从 这两个 词 语 中感受到了“母亲 工作艰辛 ”“母亲 工 作 量大,争分夺秒 ,一点时 间也 不想 耽 搁”“ 母亲想多挣点钱,马不停蹄地工作”等等,在这种学习情形下,学生们对母亲的辛劳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盲点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之处,教师就学生阅读的盲点处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把薄书读厚,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那意已到言未尽的地方,深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语文教 学 需 要带着 语 文 的眼 镜 去 捕捉智慧,获得新知。教师依据阅读内容以及学生认 知特 点,捕捉 盲 点 ,引 导学生 发现细节以及一些不同寻常之处品味阅读,可以化盲点为精彩点,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与提升。
六、探寻“矛盾点”
“矛盾点”即前后矛盾的地方。统编教材一些文本中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而实则合理的地方,教学时,教师就文本的矛盾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使 学生 对文本 主旨的 领会 更加深刻。
如统 编教材 六年 级上册《桥》一 课,文章 中 老 汉 对 待 小 伙 子 的 态 度 对 学 生 来 说会明显感到 矛盾 ,从文 中内 容可以 看出,一开始 小伙 子想奔 上木 桥的时 候,老 汉凶得像只 豹子 把小伙 子从 队伍里 揪出 来,可是后面 当只 剩下他 和小 伙 子的 时候,他 又用力把 小伙子 推上 木桥,这 老汉 的行为 不是前后矛盾吗?他到底是想让小伙子上木桥还是不想让小伙子上木桥呢?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 老汉的“ 一揪 、一推”的 看似矛盾的动作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问题 的引领 下,学生 们从 文本的 矛盾 处展开探究 ,结合 课文结 尾部 分学生 明白 了“一揪”表 现出 的是老 汉作 为一名 共产党员严以律己,不 徇私 情的高 尚品 格,而“一推”表 现出 的是作 为一 个父亲 在危 险来临时把生的 希望留 给儿 子 ,把 死留给 自己 ,这 个“ 一 推 ”表 现 出 的 是 作 为 父 亲 对 儿 子深深的爱。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矛盾处探究思考,不 仅可 以引起 学生 的思维 冲突 ,而 且 还 可 以 让 学 生 对 人 物 形 象 的 品 析 显得更加深刻透彻。
在《桥》教学 中,教 师就文 本矛 盾处引导学生展 开探究 思考 ,可以帮 助学 生的阅读由文字 表 面直 击语言 深处 ,此时学 生对文本的理解 已经 不再是 停留 于表面 ,而是在 矛 盾 冲 突 的 引 导 下 使 学 生 的 思 维 在 飞速发展中真正感受到了老汉的高大形象。
七、抓住“共情点”
人本主 义 罗 杰提出 的“ 共 情 ”指 的 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又称移情或者同感。阅读教学中的共情点是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共情的地方,教 师紧扣共 情 点 展开教 学 ,可 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感知,让学生的思维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阅读的深处。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 《父爱之舟》一文的教学,多数教师都是从场景入手,让 学生画出课文中 描 写 了“ 我”和父亲 相处时的哪些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表现 了父亲对“我”怎 样的 情 感 。这种教学环节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很难打动现今的小学生,这是因为虽然父爱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学生们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体验是不同的,学生也很难与文本作者产生共情,自然也就很难感受到隐 藏在文本 朴实语 言 下 隐含的 父子深情,甚至有学生对父亲连一碗豆腐脑都舍不得买感到不可理解,这主要是因为作者 生活 的年代距 离学生 现 实 生活较 远导致的,他们很难感受到文本中流露出的父子情深,为了让学生真正对作者笔下的父子感情 有深刻的 感触, 教 师 先 把歌曲《父亲》播放给学生听,在歌曲音乐的烘托下,教师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与父亲的关系现状,再把作者吴冠中父亲的情况介绍给学生:冠 中先生之父 名曰 吴 爌 北 ,是 一位老师,平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对儿子更是呵护有加,他一生非 常节俭 ,可 是 对儿子却毫不吝啬……。随着教师的讲述,学生渐渐与作者产生共情,这时候教师再让 学生 从文本中 最 能 打动自 己 的 地方以及自己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教 学,激活了学 生思维,使学 生 很 容易感悟 到了 文本中流 露 出 的父亲 深 沉 的爱子之 情以及儿子 对 父 亲的深 深 怀 念与感 谢之情。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在学生的真情表达中,他们对父爱有了深刻的感知,父亲平时对自 己的呵护关 心 等 等 也随之 涌 入了学 生心间,促进了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并自发产生回报父母,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想法与决心,把情感教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连接学生与文本的共情点,启发学生阅读思考,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点燃激发学生思维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深刻的情 感体验 中 对 文本内 容 的 理 解感受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合学生深入阅读思考的生长点有许多,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找准恰当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咀嚼,咂摸,品味,可以真正关照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儿童思维拔节,使儿童看见新奇的风景,遇见最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