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2-03-01孔凡会曾素林朱玉文

现代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乡土培训

■ 孔凡会 曾素林 朱玉文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提质,教师先行。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1]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短板,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家长质疑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让乡村学生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乡村教师任重而道远。在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背景下,明确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有所裨益。

一、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乡村教师之于乡村,不应该止于乡村教育,应该更多担当起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首先,乡村振兴,人才是保障。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必须依靠的人才,乡村教师不仅本身是人才,而且还造就人才,通过构建一支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让乡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为乡村发展储备未来的人力资源。其次,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有效的乡村治理能够促进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乡村教师则是乡村治理的协助者。长期以来,乡村教师以“文化人”的身份存在,是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引入乡村教师参与机制,通过其自身的知识优势和身份优势参与乡村治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治理主体流失导致的内生力不足问题,还可以应对乡村“德治”虚化、“法治”硬化和“自治”弱化的困境。[2]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3]乡村教师则是乡风文明的践行者。乡村教师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还具有丰厚的道德修养、浓厚的乡土情怀,也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他们能够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价值观,改善不良的乡俗民风,营造新时代的文明乡风。

(二)乡村教师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来源于传统乡土社会,植根于优秀乡土文化。”[4]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呈现出“向城性”,认为城市文化就是好的,乡土文化就是“土”的,导致乡土文化被淡化、弱化、边缘化。同时,乡村大量人口外流,乡土文化失去传播的主体,乡土文化日渐式微。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域,教师则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一方面,乡村教师生活、工作在乡村,对乡村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情,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代表,有义务和责任传承乡土文化。另一方面,“乡村学生的离农情结加剧使得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被削弱”,[5]他们接受更多的是“离乡”教育。乡村小学生是乡村未来的建设者,通过课上课下给学生传授优秀乡土文化知识,让乡村学生认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并形成心理认同,增强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

(三)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支撑者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不论是新课改的实施、核心素养的提升,还是中高考的改革,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施,每一场教育变革最终都是由教师进行落实,[6]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影响教育改革的质量。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好乡村学生是乡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乡村地区大多数家长知识水平不高,且一直信奉“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的教育理念,导致乡村学生难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留守儿童更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教师成为引领乡村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教育是改变乡村学生的重要路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教师则是让学生有能力走出去的助力者。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表征

(一)职业认同感不强

首先,一些乡村教师留教意愿低。当前,乡村教师队伍正在逐渐改变,新生代教师正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一部分毕业生到乡村任教不是出于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意愿,而是迫于就业压力的“无奈之选”。他们没有“留得住”的决心,也时刻准备从乡村“逃离”;没有“为了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难以产生职业认同感。其次,薪资待遇和生活环境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薪资待遇是乡村教师的生活保障,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提高对乡村教师的补贴额度,但是仍没有起到“强心剂”的作用。同时,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较差,交通不便,娱乐设施少,工作生活两地化,使乡村教师产生心理落差。再次,乡村地区留守儿童居多,家校协同育人不畅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乡村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等方面较差,乡村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付出和回报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现象,从而使乡村教师产生自我怀疑。另一方面,乡村地区隔代抚养现象严重,家长们认为教育就是老师的责任,导致教师和家长沟通不畅,家校协同育人无法顺利进行,教师无力感增加。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内生力是指内部生长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内生力就是指教师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内生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一个教师如果内生力强,不管环境如何,都会自我寻求发展的路径,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发展的意愿,再多的外力推动也“于事无补”。为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师发展的文件,搭建了乡村教师学习平台,但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主动发展意识和发展意愿欠缺。“朴实、认真、较高的执行力”是大部分乡村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优秀品质,但是一分乡村教师只是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将“乡村教师”作为自己最低的保障,再加上在乡村任教教师很难达到付出与回报相一致,这就导致乡村教师很难在这项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长期下去,低效能感和低成就感就会影响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力,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停滞。同时,乡村教师职业规划意识不足。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需要不断努力、细致规划。但是,乡村教师缺少自我规划意识。老教师大多安于现状,认为“我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了”,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新教师则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理想的教育蓝图与现实情况的冲突,导致乡村新任教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这些势必会降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教师培训效果不佳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主要以大规模、集中化的国培、省培为主,教师共同参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但是,这种培训大多以听专家报告为主,大规模、集中化的培训模式更加关注教师发展的共同需求,而忽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一方面,忽视了城乡教师之间的差异,城乡教师培训共用相同的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忽视了乡村地区特殊的教学环境,缺乏针对性,“乡村教师的专业化过程被引入一场几乎没有终点的追赶城市教师的文化苦旅”,[7]教师培训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忽视了乡村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级别的乡村教师需求也各不相同。但是,培训机构仍然采取统一的培训,这导致乡村教师难以各取所需。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培植“为乡”教育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是影响乡村教师是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教师编制向农村倾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但这些都是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外部因素。要想让乡村教师真正“下得去、留得住”,需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乡”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教师的“为乡”教育情怀意味着教师对整个乡村的社会环境、乡土文化、乡村学生等的认同。培植教师“为乡”教育情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方面,应培养师范生的乡土教育情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主要来源,“应严把‘入口关’”[8],高校应该厚植师范生,尤其是定向师范生应树立“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基于乡村,为了乡村”的教育理念,定期组织师范生到乡村见习、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激发未来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感,增强职业认同感,承担起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为乡”教育情怀的培养离不开对乡土知识、乡土文化的认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给师范生增加关于乡土知识、乡土文化的课程,让师范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为师范生到乡村任教提供知识保障。同时,加强师范生和乡村学校的联系。通过师范生的见习、实习了解乡村、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以及乡村学生,“在真正的教学情境中具身感知乡村教师的角色”,[9]增强乡土情感并提高职业认同。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教师对其职业的再认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应该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乡村教师不仅要培养建设乡村的未来人才,还要作为“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通过他者的认同,激发自我认同。

(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力,生成教师扎根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但是只靠外部力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当下,虽然主流上乡村教师爱岗敬业,但是部分教师主动发展欲望不高,教师多处于执行状态,专业发展内生力亟待进一步提高。要想让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就要培养乡村教师的生命自觉,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力。首先,对于乡村学校来说,要营造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乡村学校可以共建学习共同体,邻近学校之间或者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之间结对子,加强校际教师的交流互动,“通过问题探讨、经验分享促使校际师资资源充分融合,实现资源共享”。[10]其次,对于乡村教师来说,应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乡村教师可以进行分段,每一个阶段制定一个目标,从具体的时间精力规划再到职业规划,提高乡村教师自发进步的自觉意识。同时,乡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理念。教学已经不再是机械重复的工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新组织与编排,对教育前沿有充分的了解进行课程创新。所以,乡村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最后,乡村教师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应该摒弃“教书匠”的工具价值理念,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在教学中进行运用,从而实现“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由理论知识到教学实践、由实践感受到实践反思”的转变。

(三)建立精准化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效果

由于当前乡村教师培训过于宽泛,供需对接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建立精准化培训模式,提高乡村教师的培训效果。首先,要立足于乡土文化进行培训。“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为,建立在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觉醒基础之上”,[11]所以,在进行乡村教师培训时,除了要培训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对其进行优秀乡土文化知识的培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乡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让乡村教师了解、掌握、认同本地域的优秀乡土文化,提高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熟知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文化知识,进行适切的教学设计。其次,立足于留守儿童进行培训。乡村地区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留守儿童,乡村教师区别于城市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师”的角色,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父母”的角色,从而缓解留守儿童因父母缺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乡村教师精准培训要关注到留守儿童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教师学会观察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最后,提高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一定要按需培训,由于乡村地区结构性缺编严重,一位教师可能代多门课程,导致“工学矛盾”特别的严重,若所培训内容不是教师所需,就会大大挫伤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在培训前,要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把握教师需求的整体方向,根据教师的需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

猜你喜欢

师范生乡土培训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乡土中国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