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指导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刍议
2022-03-01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敖江中学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敖江中学 孙 辉
教材是指引初中语文教学向规范、严谨、务实方向发展的基础保证,特别是写作教学,现成的教材资源为学生作文素材积累、写作方法习得、思想情感水平提升、写作视野拓展等作文综合素养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现实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教材的“例子”作用,舍近而求远,费时又费力。如何转变写作教学观念,抓住并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高质高效开展作文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初中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深研的课题。
一、基于教材指导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学科教学,必须以教材为纲,尤其是语文写作教学更加需要紧密围绕教材来展开,语文教材课文是经过众多专家精心筛选后,才入编成册的,其蕴含着极为丰富且值得深挖学习的写作素材,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语言琢磨、写作手法模仿、写作思想把握、人物形象刻画、整体布局设计等作文训练,能够极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然而现实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师生皆存在舍近求远的情况,不重视教材课文,而是热衷于课外各式作文辅导书、网红作文素材,滥用课外材料导致学生的作文学习处在无法保障的低质低效状态。而在语文教材使用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课文适用素材积累的引导,课文深厚的语言学生进行锤炼感悟得还很欠缺,写作技法借鉴模仿还远远不够,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写作训练应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强化。总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写作训练,还有很大的潜能需要挖掘,还有广阔的空间需要拓展,教师需强化思想认识,加强引导学生“例用”教材高质高效地开展作文学习,切实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基于教材指导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策略
1.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适用的素材。
农村学生由于一方面受阅读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生活体验比较单一,且平时没有养成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思考,造成写作素材十分匮乏,因此,他们所写的文章往往不是内容空洞,就是选材陈旧、单一。为此,要鼓励学生课外多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在课内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库”,从中积累有用的素材,为自己写作服务。
入选教材的文章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且大都文质兼美,这为引导学生从中积累有用的素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要求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课文素材资料库,按类建档,并根据所学文章的特点积累适用于今后写作的素材。内容可涉及妙语佳句、名言警句、典型事迹、科学资料等方方面面。对于写景散文,主要摘抄积累文中的妙语佳句,如教《春》一文时,要求学生积累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句及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对于人物传记类的文章或是史学性较强的文言文,主要归纳收集人物的典型事迹、名言警句等,如教《美丽的颜色》一文时,要求学生归纳收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事迹;如教《<孟子>三章》时,要求学生摘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警句。对于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科学资料、俗语谚语等,如教《大自然的语言》时,要求学生积累“物候”“物候学”的相关知识。对于一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形成独特的感悟,并用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拓宽积累的范围,鼓励学生根据需要把课堂上教师所介绍的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知识等作为积累的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只要时刻关注课文,长期坚持积累,就可以让自己的写作素材不断丰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将积累的素材加以消化,并运用于写作中,便可解决所写文章“言之无物”的问题,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2.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锤炼语言。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语文最大的德性是精确妥帖。”能恰当地运用词语,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准确表情达意的重要因素。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锤炼语言的本领至关重要。
善用“小名词”。叙写事物,离不开使用名词。用好名词的关键,在于叙写事物时力求使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小名词”,尽量避免使用泛指的“大名词”。善用“小名词”,其作用在于能把所写的对象更直观、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记叙或描写更加清晰明白,更添生活气息。如《土地的誓言》“: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句中加点的“小名词”,铺陈了东北特有的物产,表现了家乡物产的丰富,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更能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巧用动词。运用动词是有一定讲究的,如讲究情态的描摩,讲究修辞的配合,讲究连续且不重复使用。巧用动词,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风筝》“: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句中“张着”“呆看”这两个动词就是描摹小弟凝望天空风筝的情态,极力表现了小弟渴望放风筝的痴情。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就是讲究动词与修辞的配合,句中动词“卧”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安静闲适的特点,可谓一字传神。再如《背影》一文,作者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时连续运用“穿过”“爬 上”“攀着 ”“ 缩”“微倾 ”等一组动词,表现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更能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情。此场景之所以能成为打动千千万万读者的经典镜头,就在于连续且不重复地使用动词。
妙用形容词。要描绘事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等特征,离不开使用形容词。形容词的妙用,要突出个性化,讲究在描写事物的过程中植入人的情感,将这些物化的主观情感呈现给读者。如《孤独之旅》“: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句中的四个“黑”将实写和虚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其中,前三个“黑”为实写,突出天空的阴沉,衬托出杜小康内心的孤寂;最后一个“黑”为虚写,是杜小康对景物变化的心理反应,此时的“风”已融入人的情感,化无形为形象,更能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因此,它比前三个更为精妙。
“言为心声”,立足课文引导学生锤炼语言,不但能准确表情达意,达到语言与情感的高度融合,而且精妙有味。
3.引导学生大胆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
我国传统写作教学非常重视读写结合。读”是基础,“写”是生发。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教材的文章不但题材丰富,而且写作技法典型多样,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心理学家皮亚木杰说过,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以模仿作为基础,这种模仿则成为他们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写作要“临摹”,还要“临摹”语言的形式,而且要“临摹”写作技法。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大胆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使之收获写作的“金子”。
借鉴开头方法。不少学生写作时苦于开篇难以打开思路,为此,教师利用课文中常见的几种开头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瓶颈。如《云南的歌会》的开头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泥人张》的开头“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概括了写作对象“泥人张”的特点——手艺高超;《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概括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开头易于操作,易于学生模仿、学习。当然,类似的开头方法适用于内容单纯集中的文章,内容复杂的文章就不太适宜;同时,概括要准确、简洁,统领全篇,让开头成为连接题目和文章内容的桥梁。
借鉴局部细描。教材中不少文章局部描写出彩,值得学生借鉴。如《春》描写春花的段落十分精彩,指导写景时,教师先让学生探讨其写景特点,而后分析引导:要想景物描写出彩,就必须避免单一,写出层次感,画面感;把握好写景顺序;可以借助多种写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配合感官描写等。
借鉴整体构思。教材中不少文章构思精妙,且容易让学生模仿。如《植树的牧羊人》按时间顺序讲述了牧羊人一个人在荒芜高原上种树几十年的故事;《回忆我的母亲》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一边叙述,一边议论,而精当的议论则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通过邹忌日常生活中“比美”一事,阐明一个道理,以小见大。这样的构思简单有效,学生易于学习,易于操作。
实践证明,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写作时就会有“法”可依,动起笔来更能得心应手,从而大大激发写作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4.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进行拓展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利用课文进行作文拓展训练,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拓展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石三鸟”。
入选教材的一些文章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有些文章以悬念式结尾,给学生一定的“留白”,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补白”,如《秋天的怀念》结尾写道:“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结尾就很好的“留白”:到底“我俩”会怎样好好儿活?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大胆、合理地想象“我俩”“好好儿活”的情景,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些文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腻,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反向”进行拓展训练,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当菲利普夫妇发现眼前的于勒竟是一个“穷水手”时,作者对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教师就以此作为学生“反向”拓展的训练点:假如此时的于勒已经成为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一方面对如何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另一方面加深了对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的理解;有些诗歌叙事性较强,笔者就引导学生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叙事性强,比较适合改写训练,笔者就以此为载体,要求学生将其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适当补充环境、烧炭艰辛等内容的描写,尤其对卖炭翁及宫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加以细致刻画,以此改变单一的训练方式,激活学生写作热情。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写作实际需求,借助教材中某些易于操作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同题作文训练。具体做法:教师先确定教材中适合同题训练的篇目,要求学生同题异构;然后引导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与课文进行认真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认真修改,取长补短。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写作兴趣和想象的热情,同时,创新思维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综上所述,利用语文教材指导学生写作切实可行,收效甚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这一丰富的“资源库”,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