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走向文化
——初中语文文化内涵的发掘

2022-03-01吴宏伟

新课程 2022年9期
关键词:李清照情怀初中生

吴宏伟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徐川学校,甘肃 通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对课文本身进行学习外,还要对作者的所感、所想及所处环境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初中生来说,受阅读量和思维能力的制约,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也很难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作者创作时的文化和背景介绍、探析作者情怀、深挖创作本意,从而抓住课文主题,做到从文本走向文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部编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反复研讨精挑细选出来的。语文课本的学习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能调动初中生主动了解和探究民族文化内涵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阅读量偏少,对作者创作时的文化知之不多,在学习时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怀,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应对作者的创作背景着重讲解,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非常投入地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梳理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做到初中语文教学“从文本走向文化”。

一、了解背景文化,追寻写作主题

对课文背景文化的了解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写作心境。能被纳入初中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不同时间段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对当时不同环境、社会文化及状态的反映,其作者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深刻的经历和生活体验,因此运用自己的文笔来抒写触动心灵的感受。如《芦花荡》这篇小说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主人公老头子是白洋淀人民的代表,更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爱憎分明的正气、以少胜多的才智、爱国抗日的勇敢、严苛的自信自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篇文章的背景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憎恨,有这样的背景做铺垫,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怀,对文章能更好地学习,同时和现在稳定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又如《星星变奏曲》一诗,它由朦胧诗派的代表人江河创作。在对诗句内容进行品读时,首先学生应对“朦胧诗”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把诗词内容和社会大环境进行整合理解,深刻感知诗歌内涵。比如,在品味诗句“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时,部分学生会把“瘦小的星星”理解为渺茫的光明,意指残酷冰冷的现实连一丝渺茫的光明都不愿意给予,侧重表达“夜”的黑暗无情吞噬着人们。此时,教师则要充分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激问学生:“什么样的现实无情吞噬着人们?”在此“夜”又代指什么?这时,学生会说出答案——文革。接着,教师再次发问:“文革为什么是黑暗、冷酷的?”从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革”的历史。这种在了解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引导,能使主题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探析作者情怀,理解文章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其作者也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不同的文体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有的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担忧,有的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还有的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等,这些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各个时代的产物。只有对作者当时的文化背景、抒写情怀有深层次的了解,才能真正探析文章的内涵。“诗仙”李白所写的《早发白帝城》,是在其58岁时被流放至夜郎,在流放途中突遇大赦,恢复自由之身而写下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途中所看到的景象,但是纵观李白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事情,就不难看出在其大半生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发生被流放事件后又被大赦的那种大悲大喜的情绪。作者没从正面去写自己的大起大落之情,而是通过对沿途风景的描述来侧面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因此在对文章进行理解时,对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所遇到的事情有所了解之后再结合文章所写的内容,对文章和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进行全面的理解,加深课文印象。又如,在学习《武陵春》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不能是只言片语的几句简介,而应该透过这首古诗,对作者的身世进行深入了解。作者李清照,她在早年间生活充实富足,与其丈夫一直醉心于研究书画。因此,在前期创作中,李清照基本都是围绕悠闲生活进行的。在韵调上也较为优美,在内容上也几乎都是闺情相思类型的。直到靖康之变的到来,李清照的家庭也被卷入其中,遭遇了巨大变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李清照被迫带着丈夫南渡。南渡不久后,丈夫因病撒手人寰,李清照也因此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也正因此,李清照在后期所写的诗词整体上都比较哀痛。其中,《渔家傲》中传达了李清照对家乡故国深深的思念感怀,《永遇乐》中宣泄着她对现实生活的控诉。只有对李清照前后身世变化的充分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武陵春》这首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分析写作方法,深挖创作本意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通过分析作者的文化背景了解作者的情怀,进而更深层次地探析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而对于一些文化内涵比较深奥且理解起来比较吃力的文学作品,就要认真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进而全面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伟大的艺术家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写的是失败者的事迹,但作者没有直接来歌颂胜利者的心情,而是采用从失败者身上找经验的方式来抒写。这种反向思维的写作方法不仅给学生带来阅读兴趣,还能打开学生理解文章的新思路,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重视美德教育,传承民族文化

近代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是文化内涵的发掘,学生的德育要贯穿教学的始终。比如《傅雷家书两则》中的主人公“傅雷”,他不仅是一位成就颇高的翻译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儿子在学习上遭到打击,他循序渐进地引导;儿子进步后,他不断激励儿子、鞭策儿子继续前行。在这两封信中,字里行间都在表达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要学会坚强,坚守本心,对艺术坚持追求,对生活积极乐观。傅雷的家书看似只是一封普通的家书,实质上是我国宝贵的民族美德文化。又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木兰诗》《黄河颂》等文章,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学习,学生对于祖国的爱油然而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告诉我们说真话的重要性……通过课本所选文章的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传承“修身”“齐家”“治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五、运用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这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变得高度成熟,并且已经被普遍运用在现代语文课堂中,所以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让初中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影音资料,继而了解其的魅力。由于网络的出现,教师可以轻易地搜集到想要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授课课堂中,就能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文章相关的影音内容,如此,不仅学生的兴致被点燃,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渗入,此时学生自然也就可以在语文授课课堂中,更好地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此时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将会得到有效的培育。例如,在学习《社戏》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然后在授课活动中让初中生观看之后再完成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能增加初中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学习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播放一些课本外的传统文化故事,进一步完成渗透。这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授课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乐于阅读语文课文内容,又能调节授课活动的总体氛围,调动初中生通过语文科目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积极性,继而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文章,认真发掘每一篇文章所体现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行为规范等优秀文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理解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从文本走向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李清照情怀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点绛唇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如梦令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喝醉的李清照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