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2-03-01周福芹李爱平崔超妍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冀中南区域传统

苗 琳,周福芹,李爱平,崔超妍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传统文化艺术是在历史积淀中带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类和现象,反映了地域民俗文化的生态面貌和历史文化的属性,具有个性化的特质,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好。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强调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民族重要性。传统文化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是推广国家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基石。

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网络的便捷让新媒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被无限放大的传播功能让每一个平凡的推送都可能成为公众热点,为每个人提供了巨大的展示舞台。同时,网络的高度覆盖让新媒体突破了单向传播的局限,缩短了时空距离,催生了高效的多元交互,极大便捷了后疫情时代的工作和生活。但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也在不断变迁,传统艺术文化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带有千年积淀的美学观念和技艺得不到有效传播和推广,甚至面临消亡的窘境。如何在有效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探索符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区域传统艺术文化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冀中南地区的区域定位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冀中南地区的区域定位有两个定义框架。一是行政区划定义框架,指河北省内位于京津以南的地区,包括保定市、石家庄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6 市及廊坊市部分;二是历史文化定义框架,即由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地域传统文化艺术板块,以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南部为主,涉及山东省西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东南部在内的小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有着历史的同源性、文化的同脉性、人口资源的共生性、重大历史事件的相联性。从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角度出发,历史文化定义框架下所确定的冀中南区域更符合研究的范围与方向。

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源于历史与民间生活,是民族文化艺术在地域历史中的折射和遗存,既与民族文化艺术血脉相连,又具有地域的本源性和差异性。从艺术的表现方式和创作形式上看,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演艺术,包括说唱艺术、舞蹈艺术、祭祀艺术,代表形式有梨花大鼓、桑派豫剧、井陉拉花、隆尧招子鼓、汤阴跑帷子、土沃老花鼓等;另一类是工匠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铸造艺术、织造艺术、手工艺术、雕塑艺术和书法艺术,代表形式有磁州窑烧制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定兴书画毡制作技艺等。在实际生活中,两类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与交叉,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适应生活、涵盖生活的多面性。

二、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

艺术与文化之间既有共存,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和个性。有学者认为意识(文化)在先艺术在后,先有意识后有艺术,这是普遍且朴素的理解。艺术的根源是对现实生活的表达,是想(意识)与动(艺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一种融合,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冀中南地区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积淀。从公元前26 世纪开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在冀中南部地区战炎帝,杀蚩尤于中冀,实现天下一统,创造了服饰艺术、音律艺术;公元前15 世纪,商王祖乙迁居邢台,建造商王都,缔造了流传于世的甲骨文艺术、青铜器艺术。此后的3 000 年历程中,冀中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承前启后,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民族艺术的源头性

早在4 700 年前中冀地区就出现了早期的建筑艺术——邢台隆尧的干言城、制造艺术——车乘兵器、鼓乐艺术——夔皮战鼓、园林艺术——悬囿等。这些艺术虽然与后世的艺术存在差异,但具备了艺术早期的萌芽形式。几百年后生活在此的先商始祖将对于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崇高的祭祀活动,融合在了绘画、舞蹈、织造、青铜器冶炼等多种形式当中,深刻影响着商代之后冀中南地区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精神。时至今日,在曲阳石雕中依然能辨析出艺术早期萌芽时的印记。

(二)具有艺术精神的本质性

艺术精神就是艺术崇拜,艺术崇拜的源头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后发展为对神(信仰)的崇拜。中国人对神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商代,这里的“神”是广义的,包括天、地、人三神,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商人对“神”的核心理解是“家国天下,国家为大”。纵观冀中南地区的艺术表现形式,处处蕴含着“神”精神。“龙舞(曲周龙灯)”是河北省曲周县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代表了对天、地、神的崇拜,蕴含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以及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有着独特的商代艺术精神烙印。

(三)具有多民族艺术的融合性

冀中南地区处于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接融合的连绵带上,多民族的融合带动了艺术思想、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孕育出不同于二者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品种。“太昊伏羲祭典(新乐伏羲祭典)”是祭奠华夏族人文先祖伏羲的传统祭祀仪式活动,每年除了当地民众,还有众多华人、华裔前往河北新乐参加祭祀仪式,规模盛大。仪式中蕴含了多民族的人文情怀,在包容的华夏精神中体现了冀中南地区多民族艺术的融合性。

三、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的现实困境

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繁杂,除去已入选县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外,还有众多未能被大众深入了解的存在,随着历史的推进,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所面对的问题日渐严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缺少系统性整理和实际数据管理

冀中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大部分集中在太行山区和乡镇,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信息传播方式单一。区域内以留守的老人和学龄前儿童为主,人口年龄两极化分化严重,对新鲜事物和信息化手段接受程度较低,增加了对区域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调查和整理时的难度。同时,由于区域跨度较大,受行政区域不同政策的影响,虽然部分机构和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保护的迫切性,但缺乏相对统一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无法做到较为高效的信息整理和专业数据的收集。

(二)缺少适应市场发展的商业性价值

冀中南地区传统艺术形式多以区域历史文化为背景,从地方民俗生活出发延伸而来,时至今日与社会的经济关系联系甚少,无法较好地将时代特点与人们日渐提高的生活需求进行合理融合,部分艺术文化载体的支撑仅依靠地方扶植或是个人情怀支撑,没有适应社会生存的商业能力。以太行古村落群为例,古村落中的明清建筑群依靠太行山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建筑材料形成极具区域特点的建筑风格,但是由于位居大山深处交通不便,随着居住群体的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人口的流失,大多数古村落无法有效适应市场发展,只能依靠地方政府的扶植进行修葺和保护。

(三)从业人才存在巨大缺口,面临失传断代窘境

艺人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更是传承者,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升,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没有了社会层面的需求,被削弱的商业价值无法满足从业者的生存需要,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出现了无人去做、无人去学的窘境,导致社会层面的认可度进一步降低。恶性循环之下,一旦老一辈艺人逝去,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将面临失传断代的尴尬境地。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时代特性激发传统文化艺术的人才活力,保证人才的不断融入,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传统文化艺术市场混乱,保护与管理机制薄弱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大众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度逐渐回温,人们喜爱且认可带有传统文化标签的中国艺术,但互联网新媒体的平民化明星方式让“传统文化艺术”的门槛变低,市场中滥竽充数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梳理近五年来区域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受经济和民生重点的影响,职能部门对传统文化艺术市场的监管相对薄弱,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代表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下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探索

在立足于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价值的研究基础上,整理现阶段区域传统文化艺术所面临的发展困境,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提出以下五点发展建议:

(一)建立线上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名目数据库

系统挖掘整理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构建便于新媒体传播、上架的数字库。传播固然重要,保护才是关键,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同时,做好基础工作应该放在第一位。保护传统艺术标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态的标本,主要是以物态形式呈现的传统艺术,如汉锦(手工布)艺术、古村落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皮影戏艺术、庙宇艺术、手工制作品艺术等;其二是非物质的标本,主要是以非物态形式呈现的传统艺术,如说唱艺术、饮食艺术、行为艺术、特殊物品冠名艺术等。应通过有关部门或机构的实地考察、真实梳理,建立种类明确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并定期核查,拾遗补缺,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管理、完善冀中南地区传统艺术名目档案,做到实时跟踪、切实保护。

(二)挖掘新媒体时代冀中南地区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品牌

冀中南地区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应立足于历史源头,保持区域的独特性,建立特色艺术品牌。商文化是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根脉,更是华夏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其独特的人文风采,应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重点挖掘、打造具有区域特点、民族情怀的品牌形象,树立区域特色IP,通过多渠道引流,在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地区影响力,促进区域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如,武丁中兴时期的商王后妇井,作为邢地女儿、巾帼英雄、现存世界上最大青铜器后母戊鼎的主人,她身上所蕴含的慈母精神、家国和睦情怀符合了社会发展需求,适合作为区域文化艺术品牌的重要形象之一进行推广。

(三)开设线上线下传统艺术课堂,再续传统艺术市场的自我造血功能

传统艺术市场的发展除了政策支持,还要建立和完善“双线”艺术课堂机制。线下通过与区域内中小学合作,开设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认识家乡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与区域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传统艺术行业中;线上通过入驻大学生慕课、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微课、慕课教学,同时制作科普类小视频、展示制作技艺类小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发布,引起话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艺术市场的自我造血功能,摆脱单方面依靠政府扶植的窘境,让冀中南地区传统艺术能够依靠艺术课堂的推广,不断融入新鲜血液,为传统艺术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生存机制。

(四)完善传统文化艺术市场经营管理体制,保护市场萌芽

良性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市场发展,应在相关管理部门中引进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各司其职,让懂艺术的人安心做艺术,让懂经营管理的人专职经营艺术产品。同时,做好传统文化艺术市场的维权工作。互联网时代信息鱼目混杂,在版权管理工作尚有遗漏的情况下,重视艺术版权上的打假维权,保护好传统艺人的劳动成果,不让刚刚进入市场的艺术从业者面临夭折的命运。

(五)构建传统艺术的反哺功能,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新媒体时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力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推动传统艺术市场的活性化发展会为区域经济带来更多的资金和发展空间。守正创新,利用现有的条件,灵活利用多渠道多平台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前期通过培养“粉丝”提升影响力,后期引流市场,以传统艺术为主体构建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反哺区域整体发展。

五、结论

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应结合独有的历史文化基因,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在挖掘区域传统文化艺术品牌、开设多元艺术课堂、完善艺术市场管理体制、构建反哺经济闭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拓展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空间,寻求更宽阔的生存维度。

猜你喜欢

冀中南区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冀中南地下水超采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冀中南地区彩叶植物田间杂草种类及消长规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加强对冀中南地区扶持 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