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与路径
——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2022-03-01康静雯陈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育人

康静雯,陈骥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和伟大实践的全面创新成果,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前提条件[1-3]。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再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重要课题、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族成员对这个共同体客观存在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对其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具体来说,就是“中华各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族际关系的认同、对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的认同”[4]。对于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要增强他们的“四个自觉”(理论自觉、历史自觉、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即是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奋斗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交织交融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因此,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特点、区域特色、教育目标和民族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重培育他们拥有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着重促使他们成为爱国、爱党、爱民族、爱人民、爱生活、爱学习的时代青年才俊,着重增强他们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使他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心聚力,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为课程思政融入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课程提供基本方针,不仅使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内涵更为丰富,也为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搭建了桥梁。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

四川是民族大省,少数民族人口超400万,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核心和主体)[6]。当前,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相较于新疆、西北和黔东南民族地区,四川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研究相对匮乏,以藏羌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听说困难症现象明显[7-8],亟须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找到解决路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作为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既有优势,又备受挑战。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优势,铸牢四川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及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良好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以下价值。

(一)为开展“三全育人”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渠道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能够与思政教育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独具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难度。当前,单一的思政课已不足以满足加深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因此,若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充分发挥非思政课的育人渠道,通过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授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凝练深厚的民族情感、相存相依的社会经济联系等,既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关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3],也能引导各族学生学会相互包容、理解、尊重和友爱,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增强民族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实现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是培养德才兼备的英语人才的必要举措,夯实大学生“四个自觉”“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重要抓手

大学英语教学包含语言传授与文化传播双重内容。在学习西方文化时,民族地区大学生若是对西方文化不加辨别、全盘吸收,势必会对他们的文化观念造成影响。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在中西文化对比中以批判性的视角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西方文化、清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为进一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贡献力量;同时,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德才兼备的民族英语人才的有效方式;再次,在当前多元现实环境和网络的冲击下,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等都遭受着侵蚀和冲击,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更能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树立学生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正确认知和认同,增强民族学生的“四个自觉”“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提升人文素养,强化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比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更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优秀人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任,其教学定位更为注重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复杂成长环境,面临着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本民族认同‘三重’价值观念的整合”[9]。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同思政课一道形成立德树人合力,抓住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爱国情怀、中华传统文化、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等与语言文化的有机融合,结合历史人物故事、经典著作品读、影视资源鉴赏等方式,言传身教,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般地化于无形,融于细微,在民族地区学生中形成思想共鸣,从而使他们明辨是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的坚定拥护者和实际践行者。民族地区高校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充分践行民族办学理念,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党和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一)构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

现今单纯的思政课已不足以充分发挥育人功效,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四川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践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打造“思政课+大学英语课”等以思政课为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为辅的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向”[1],这样才能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整体提高各族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构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就是要坚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积极创建多元素、综合性、全域化的教学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各学科各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性考核评价及终结性考核评价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方法过程和结果评价整体化的思政教育目标聚焦,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面对面”第一课堂、“活动式”第二课堂、“体验式”第三课堂和“网络式”第四课堂,构建较为完备的“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

(二)深挖语言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找准隐性思政教育切入点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会贯通,深挖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找准“隐性思政教育”切入点是关键。可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方面着手。

(2)建设用地范围内未进行地质勘查的矿产地或无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的一般性矿产资源,如砂岩、泥岩、石灰岩可不视为压覆矿产资源。但一些国家急需的、稀少的矿种、矿产地的矿床规模在中型以上,除了国家产业政策批准的重大建设项目外,原则上不予压覆。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以增进各族师生的“五个认同”为目标[1],其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作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进行“隐性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因为英语教学中充斥着大量的中西方文化对比,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一方面,要结合单元主题,整合教学材料,细心挖掘那些可以大力彰显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各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素材中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各民族学生求同存异,明确认识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样性文化,才使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异彩纷呈;再次,要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以客观批判的视角,在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弘扬中西方文化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解《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3》中关于“胡同姻缘”的课文时,教师可将我国历史中的胡同文化引入课堂,通过课前导入、课中阅读、视频鉴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胡同这一古建筑的兴趣,并思考隐藏在胡同背后的老北京人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文化特性等,以“胡同”为桥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培养学生用双语向世界介绍这一文化的能力。又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有一单元与西方的“感恩节”主题相关,教师在介绍西方这一文化传统的同时,可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明节,让学生认识到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习俗实际倡导的正是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传统和感恩文化。同时,开展民族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与讨论,让民族间的思想火花交融碰撞,最终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族学生间的互动,形成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体系。

2.讲好中国故事

一方面要深挖教材中的中国故事,精心设计,创新形式,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征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说,“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0]要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多元、认同一体,尊重多元、维护一体。由于英美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很容易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并引导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强调共性,让学生认识到多元凝聚成为的一体。这就需要讲清讲透中华民族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坚守各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灵活变通,巧妙结合思想政治理论中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虽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程度上存在差异,但在法律权益、政治权益、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是平等的,并身体力行,用心尊重和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权益,在小组活动中提倡民族互助、和谐相处,激发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团结意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3》第三单元的视听练习涉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师可通过举例中国文化中的团结就是力量,引申讲解中华各民族团结奋斗、多元一体,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以及追求团结统一的精神内核。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价值品质,承载着各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性,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11]。西方文化中的客观、理性、科学精神、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本相通之处[12],如若教师善于挖掘设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许多素材均可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例如,在对《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视听说3》中“幸福”这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任务式教学法的优势,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幸福”的内涵,并采用问题导向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从个人、国家和世界三个层面探讨实现幸福的方式,由此树立大学生奋斗的幸福观,唤起他们珍惜当下的意识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结合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将学生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上升为长效稳定的爱国、爱中华民族的信念,并驱动学生把这一信念转变为自觉的报国行为”[13]。

(三)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并进行有效教学,应灵活采取任务式、项目式、合作式、体验式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并积极开拓第二、第三课堂协同育人。

任务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设定的不同任务来进行教学[14]。这种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14];项目式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规划、监控、参与并完成项目。基于项目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增强学习动机、参与度和快乐感,并培育问题求解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5];合作式教学法是以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的方式,由师生合作,通过相互启发与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预先提出的问题[16]。合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都可体现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7]。学生讲课法、体验交流法等体验式教学法能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以上教学方法都各具优势,并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灵活整合各方法,因材施教。

同时,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打造第二、第三课堂,最大限度发挥课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延伸课内的思政教育。一是要努力拓宽英语学习、思政学习的空间和渠道,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校史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场所,在校外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辉历史、所处城市的发展、国家科技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自身体验和感受;二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思政”文化活动,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用外语歌曲礼赞祖国、中英文经典诵读会、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话剧大赛、短视频大赛等均对各民族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自信自爱形象,构建团结和谐友爱关系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打造多维立体的课外学习平台,拓展课程思政的空间和维度。如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建微信公众号并发布“英语+思政”学习的相关信息,向学生推送经典美文,并在平台上设置师生互动,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健康。

(四)打造育人师资队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在民族地区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师资队伍是关键要素和基础保障,因为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知识供给者、组织者,也是互动者、交际者、帮助者、指导者、协助者、创造者[18],其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本学科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全面培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辅助过程,大学英语课堂的育人功能的基本实现形式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打造育人师资队伍可通过以下途径:

其一,不断加强理论认知。首先应重点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深刻把握其历史渊源、本质内涵、发展路径等,引导教师认清在大学生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民族地区高校还应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专题培训,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形式,并加强英语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作交流,鼓励构建教学团队,以更好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教书育人的优质途径。

其二,树立卓越师德师风。教师需要在传授语言文化这些显性知识以外,更重视思想、道德、文化、情感、价值观等隐性知识的输入,将爱国主义情怀、进取心、事业心、责任感、刻苦钻研等高尚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将维护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以卓越的师德师风、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心所在[9]。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开展民族素质教育,培育合格民族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承担着崇高使命。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针之下,各类课程都应承担践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更是如此。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应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高度上,努力构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深挖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找准“隐性思政教育”切入点,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并全力打造育人师资队伍,促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帮互助、团结和谐、友爱相处,同心共筑中国梦。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育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