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视角下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构成要素研究

2022-09-26张永华陈万兵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凉山困境要素

张永华,陈万兵

(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一、研究背景

“困境儿童”即因监护人服刑、吸毒、暴力、虐待、遗弃等侵害的未成年人;缺乏有效关爱的留守流动未成年人;因家庭贫困难以顺利成长的未成年人;自身遭遇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1]。针对困境儿童,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后简称《意见》),对困境儿童的社会服务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不同地区对《意见》实行了相关举措,例如,北京市为了能进一步保障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对困境儿童的生活费标准进行了调整[2];重庆市则是升级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机构转型、拓展儿童福利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3];陕西省则对各类困境儿童给予合理的安置以及相应的经济补助[4]。

此外,国内学者也对困境儿童群体进行相关研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如王聪惠、张红[5]从抗逆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困境儿童,并从内外在保护因子提出建议,以帮助到困境儿童正视并解决困境;宋文娟、夏涛[6]从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探析困境儿童个案,遵循“类型化”和“个别化”的干预原则,构建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路径,为提升儿童能力和促进困境儿童保护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文秋红[7]以南京市W社区为例从优势视角对困境儿童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提升困境儿童抗逆力的新途径。

上述相关研究或从定性方面、或从定性与定量方面的结合、或从基层社区或大城市社区的角度来分析抗逆力,缺少对民族地区抗逆力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四川西南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凉山为例来研究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构成要素。大凉山在2020年已经彻底实现了脱贫摘帽,但生活在该地区的部分未成年(即困境儿童)依旧面临着社会化发展的困境。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优势视角认为个体是情境之物(即生理、心理、社会的共同体),每个人都有价值并应该受到他人尊重,都具有潜能且是独立不断发展的个体,个体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具有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的抵抗不良环境的抗逆力[8]。抗逆力(Resilience)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心理和行为的能力[9]。

为了有效研究优势视角下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构成要素,本文以凉山的布拖、昭觉、金阳、美姑等县儿童为调查样本,从优势角度来分析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构成要素。为了方便调查研究凉山地区的困境儿童,特将其划分为“孤儿”“家庭经济较差”“父母离异或服刑家庭儿童”“残疾或疾病儿童”“留守儿童”“其他特殊儿童”六大类。

二、调查对象及工具

调查立足于优势视角,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抗逆力构成要素”编制《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核心因子”调查问卷》。量表使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分法”,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没意见,“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因此,为了保证调查的可靠性,研究者对抗逆力构成要素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初次编制项目时,选择26个因子,为了保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前进行预测试,以判断26个项目的可靠性。预测试中采用了t考验,凡CR≧3(决断值高于查表临界值)的因子是信度较高的因子,最终有18个因子被保留。因此,将18个因子整理编制为《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调查问卷》量表。该量表重测信度为76.54。

为了能真实有效地获取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调查前有周密的计划并对施测人员进行培训:(1)为了避免陌生调查者带来的困境儿童心理阻抗,调查由困境儿童身边熟悉的老师进行;(2)为了让困境儿童身边熟悉的老师学会调查,课题组多次召开线上培训或现场指导,让调查者熟练掌握调查方法,正确使用指导语;(3)为了使困境儿童能理解调查问题,且有生活体验,抽样调查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初级生、极少数高中生为主要对象(年龄控制在11~17岁之间);(4)为了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和消除困境儿童的心理敏感带来的误差,调查时我们按照学校的“县乡村”、年龄的“低中高”进行分层取样,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10~15位同学进行普测,之后按“六类儿童”筛选需要的统计对象。与此同时,有针对教师、监护人、社会工作者、儿童等进行了深度访谈。

三、基本情况统计

《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9项)、抗逆力构成要素因子(18项)、开放性问题三部分。为了保证数据真实,将18项因子在问卷中进行“打散排列”的技术处理。

调查时,以布拖、昭觉、金阳、美姑等县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2 257份,收回并剔除非“六类儿童”和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73份,有效问卷率为16.53%。调查样本基本统计信息见表1。

由表1分析可知,男生占比高于女生;纯彝族聚居区的、农村的被调查人数占比高于彝汉杂居的县城及乡镇,彝族占比91.5%远远高于其他民族。在被调查困境儿童中,有1.2%“孤儿”、18.1%“家庭经济较差”、8.4%“父母离异或服刑”、2.6%“残疾或有疾病”、19.3%“留守儿童”、0.1%“其他特殊儿童”,在“自我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方面,只有20.9%困境儿童对自己满意。六类困境儿童中,少部分(占比例为24.8%)属单一困境(如经济贫困、留守儿童),大部分(占比例为75.2%)同学遭遇多重困境。

从表1可得,凉山彝区困境儿童以彝族儿童为主,主因是“家庭经济较差”,次生境遇是“留守”“父母离异或服刑”或沦为孤儿或残疾,最终导致自我满意度较低,即凉山彝区困境儿童自我评价偏低。

表1 调查统计有效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n=373)

四、结果分析

该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为客观选择题,主要反映了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内部支持”“外部支持”;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主要反映的是凉山彝区困境儿童内外支持背景下的效能感。分析运用网络版SPSSAU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其结果如下:

(一)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外部支持因素

外部支持是指困境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环境支持和自然、文化的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人的鼓励和激励;二是对生存生活环境的理解和接纳,由此产生的良好感受。

1.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成人支持”要素分析

通过表2可知,“来自老师的关怀和鼓励”,有41.5%的困境儿童有强烈的感受,有32.1%的困境儿童有过好感受,只有极少数没有这种感受;“来自家人或身边亲人的鼓励”,只有23.5%的困境儿童有过良好的感受,而有25.4%的困境儿童有过好的感受,有超过50%的困境儿童根本没有受到家庭或身边亲人的支持,甚至有13.9%困境儿童有过糟糕的感受;“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和鼓励”,有20.3%的困境儿童有过良好的感受,有25.4%的困境儿童曾有过“受关怀和鼓励”。访谈中多数儿童提到“很在乎老师、父母等人的表扬及肯定”。

表2 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调查:外部支持核心因子频次(n=373)

因此,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中的“成人支持”要素是核心因子,之后依次为“教师”(这也许与教师的专业和敬业有关)、“家人或身边亲人”(可能与家人、亲人不擅长关心和鼓励孩子有关)、“社会工作者”(可能与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理解不足及儿童心理知识贫乏有关)。

2.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环境支持”要素分析

通过表2中的“本土文化的精神力量”因素可得,有41.3%的困境儿童有强烈的良好感受,有38.8%的困境儿童有过良好感受;感受到“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自己和家乡的影响”方面,有38.8%的困境儿童有强烈的感受,有31.6%的困境儿童有过良好感受;在“精准扶贫的制度优势”方面,频次非常高,有45.1%的困境儿童有过强烈的感受,有43.3%困境儿童有过良好感受,这也许是近几年凉山彝区快速脱贫奔康的幸福感,直接增强了他们成才信念所致;在“本土资源、物产”方面,有强烈感受和良好感受的频次较低。访谈中许多家长、儿童提及“电视、电话的普及带来的许多便利及知识”“精准扶贫家乡带来变化和希望”,在列举家乡的优势资源时,总是津津乐道地谈论本民族歌曲、舞蹈、服饰、传统节日等。

因此,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环境支持”要素核心因子,依次是“精准扶贫的制度优势”(这也许与精准脱贫的显著成就有关);“本土文化的精神力量”(这也许与彝族文化的经典性、丰富性、生活化等有关);“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这也许与智能化应用普及有关);“本土自然资源、物产”(这也许与困境儿童对本土自然资源的了解不够有关)。

(二)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内在潜能因素

内部优势是指困境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逐步形成的个性品质和内驱力,它是困境儿童心理社会化发展的结果,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调查:内部优势核心因子频次(n=373)

1.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个性品质”要素分析

儿童个性品质表现在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以及能力、性格等方面,其重点内容是对良好心态及进取意识、自律水平和目标信念等方面考察。调查显示:在“阳光热情、努力进取”方面,有25.8%的困境儿童有强烈的感受,有45.4%的困境儿童有过良好的感受,只有极少数的困境儿童没有过这种感受;在“自律”方面,有14.8%的困境儿童能很好地做到,而有22.2%的困境儿童能够做到,其他困境儿童没有这种感受或根本做不到;在“目标信念”方面,有23.1%的困境儿童有过清晰的目标和良好的信念,有24.2%的困境儿童有目标和信念,有23.5%的困境儿童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访谈中发现:积极乐观的儿童,一般能清楚地描述自己内心感受的,并能主动谈自己未来的理想和设想,而孤僻、内向的儿童很难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未来干什么也不在乎。

可见,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个性品质”要素核心因子,依次是“个人目标信念”(这也许与教师、家庭、社会的期望有关);“良好心态及进取意识”(这与困境儿童自我意识分发展和多维教育影响有关),“自律”(这与困境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滞后性有关)。

2.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内驱力”要素分析

内驱力是困境儿童社会化的内生动力,主要包括对自我的满意度、情绪体验、成就感等方面。调查显示:在“对自己性别和长相的满意度”方面,有26.1%的困境儿童对自己很满意,有33.3%的困境儿童较满意,有23.4%的困境儿童对自己的性别或长相不在意;在“乐观情绪体验”方面,有31.1%的困境儿童有较好的情绪体验,有21.2%的困境儿童有好的情绪体验,有1/3左右的困境儿童反映不乐观或极不乐观;在“学习成就感”方面,有24.6%的困境儿童有强烈的意义感,有25.6%困境儿童有良好感受,大概有1/2左右困境儿童在学习上找不到意义感或根本没有意义感。访谈中发现:凡对性别、长相很敏感的儿童总是显得“心事重重”,凡提及学习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等肯定的,总喜欢“津津乐道”。

可见,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内部优势”要素核心因子,依次是“对自己性别和长相的满意度”(这也许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关);“学习成就感”(这也许与凉山彝区基础教育滞后有关);“乐观的情绪体验”(这也许与困境儿童的学习成就及家庭生活有关)。

(三)凉山彝区困境儿童的效能因素

困境儿童效能因素一般由人际技巧、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习惯等组成。人际技巧是指适应环境的灵活性、同理心及沟通能力;问题能力是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目标拟定是指有明确目标和计划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如表4所示。

表4 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调查:效能核心因子频次(n=373)

调查显示:“人际技巧”方面,困境儿童人际技能较差,只有10.3%的困境儿童拥有良好的人际技巧,有23.3%的困境儿童有较好的人际技巧,有较多的困境儿童感到自己人际技能较差或缺乏人际技能;“问题能力”方面,有19.8%的困境儿童有良好的问题能力,而有23.5%的困境儿童拥有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和情绪体验”方面,有13.5%的困境儿童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28.5%的困境儿童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目标制订及好习惯”方面,有13.0%的困境儿童有认真订制目标和实施目标的好习惯,有20.0%的困境儿童有目标制订的习惯,有30.3%的困境儿童对“目标制订及好习惯”无所谓,还有1/3的困境儿童不愿意或根本没有好习惯。访谈中当提到“老师、家长等身边人批评你时,你怎么办”,大部分儿童不知所措,只有少部分回答“不在乎”“没什么”。

由此可知,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抗逆力要素效能核心因子整体偏低(这也许与凉山彝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个人教育等滞后有关),其排列顺序是“良好的情绪管理”“问题能力”“良好的情绪体验”“人际技巧”“目标制订及好习惯”。

(四)开放性问题分析

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全面掌握困境儿童的困境信息和问题能力,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但影响的程度不同,利用开放性问题选择和排序,能比较真实地掌握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的境遇(从自己的视角,看自己必须面对的困难和遭遇),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

本调查甄选了19项凉山彝区困境儿童可能面对的“境遇”“困境应对策略”,供调查对象多元化选择,以全面了解被调查对象面对困境的可能性与问题能力。针对373份调查问卷统计后,按照选择频次从高到低排序,排在前8位的凉山彝区困境儿童“境遇”与“应对困境策略”情况分布如表5所示。

表5 凉山彝区困境儿童“境遇”及应对困境策略:频次排序(n=373)

统计显示:一方面,被调查的凉山彝区困境儿童面对的“境遇”,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压力、自我不足、家庭氛围、汉语能力、学习困惑、环境适应和身心健康。这也许与凉山彝区生存环境和教育滞后、家庭结构不完整以及家长教育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虽然在“自我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方面,只有20.9%凉山彝区困境儿童对自己满意的,但被调查的凉山彝区困境儿童在面对困境时,大部分依旧表现为积极主动,他们能积极寻找问题策略,其问题策略从高到低依次是:“寻求帮助”“自我分析”“合理宣泄”“默默忍受”,这充分显示他们的上进心、主动性、智慧性和自律性,这是抗逆力高的表现。另一类则选择了“抱怨父母”“抱怨社会”“借酒消愁”“暴力发泄”等方式,其人数比例虽然比较低,但是他们是消极应对问题的被动思想和态度,其抗逆力较低。

由此可见,面对诸多“境遇”时凉山彝区困境儿童拥有较强的经验和自信。一方面能清晰认识自己的困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困境儿童能主动寻找问题策略。

五、结论

凉山彝区的困境儿童在面对困难时能主动认识困境,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对于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外在因子、内在因子和效能因素。其中,外在因子主要来源于亲近成年人的鼓励,本土扶贫、乡村振兴及文化优势,现代科技及信息技术等;内在因子主要来源于成长信念,自我满意度,乐观自律及成就感等;效能因素主要体现在情绪管理和问题能力,情绪体验和人际能力,目标能力和好习惯等方面。

猜你喜欢

凉山困境要素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困境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