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2022-03-01朱珏华李响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逻辑学育人思政

朱珏华,李响

(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一、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一)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必然性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2020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恰当地与课程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围绕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各门课程的教育者纷纷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并在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0年,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团中央等八部委发文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科教学体系,并重点对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类等学科的课程思政总目标分别做出指示[2]。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一些认识现实方法的科学,属于思维科学,该学科不断丰富其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为人类的思维发展、智能学科领域以及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全人类性、基础性、工具性、规范性等特点[3],这些特点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其课程思政功能[4],所以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大背景下,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和能力性质的学科,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探索是教育者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逻辑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逻辑学课程主要讲授以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借助现代数理逻辑的符号化系统和一些判定方法的整个逻辑学的基础理论,是高校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之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通过理论的传授和规范化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自发上升为自觉,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目前,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在管理、法学、政治、语言文学、教育等专业中开设逻辑学课程,有些高校还把逻辑学作为通识课广泛开设[5],课程的教学覆盖面较广。

逻辑学课程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规范性和严密性,不同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科涉及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一个思维缺乏系统训练的人难以形成完善的价值判断系统,也就难以有效地理解和分辨各种观点和思想,容易盲从、迷信或产生谬误,难以对观点或思想保持坚定的信仰”[6]。鉴于逻辑学的地位基础、作用大、课程覆盖面广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和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艺术素质

思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一个具有高素质思维艺术的科学家[7],他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善于触类旁通、跨专业学科思维;善于总览全局、洞察关系、突破障碍、完成创新;尤其善于将逻辑思维与艺术思维、灵感思维相结合,发挥灵感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课程教学、课程应用本身就具有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但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形式化特点,在数学化的公式系统中增加鲜活的有感染性的思想政治元素,可以丰富逻辑学的内容,增加生动性、吸收度、感染力,帮助学生吸收专业知识、提升思维艺术素质。

2.更好地发挥逻辑学育人的基础性作用

逻辑学的基础性地位源于思维能力的基础性功能,培根曾说逻辑学“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8]。197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位居各门自然科学之首;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位列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201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会议宣布1月14日为“世界逻辑日”(World Logic Day)。在逻辑学教学中增加思政元素,课程的“育人”基础性更为凸显,为培养出“长知识、增智慧、重科学、爱探究、高品德、强心理”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育和宣传

实事求是既是思想路线,也是思维方法,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学科中结合具体思维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和宣传,进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力于培养出具有优良思维作风的智慧型人才,逻辑学学习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科学精神正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要求。课程加强思政教学能引导学生从思维的角度来识别主观主义错误,提高克服主观主义的思维能力,符合新时代克服主观主义、培养实事求是精神的思维要求。

二、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探究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1]。不同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并将之融入教学时具有一定的重点性和倾向性的。逻辑学课程的思政目标是由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决定的。

(一)逻辑学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逻辑学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在于了解逻辑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和发展规律、了解抽象思维的形式、掌握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以及需要遵循的规律、并学会基本的认识现实的逻辑方法。在进行知识教学中,课程具有以下能力目标:第一、提高思维能力,包括提高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等基本思维能力;第二、培养基本学习素质,正确、规范的思维有助于提炼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第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的规范、准确、清晰,提高表达能力和说服力;第四、提高基本的考试能力,在涉及思维基本能力测试的测验中充分发挥思维的功用,实现精准审题、快速判断和准确表达等能力目标。以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培养基础能力目标的特征,加之逻辑学与数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密切的交融关系,更能体现其提升基本能力素质的育人目标,把这个目标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更能发挥课程为党育人和为国育人的大目标。

(二)逻辑学课程思政以“真、智、理、慧、德”为主要目标

基于逻辑学课程学习思维知识和培养思维素养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可以分析出全课程总体上贯穿了实事求是基本思想路线,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求真务实、心智健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服务。

1.传导求真理念,贯通实事求是精神

真、善、美是人的基本品质,也是育人的基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真、善、美品质的人才,课程思政同样具有传导真、善、美的职责,但是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在三者中有一定的侧重点,逻辑学的课程性质和内容主要传导的是“真”的理念,要求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理性、科学地认识,重点是要用逻辑思维规律来探求真理,识别思维的真、假和不定值,分清思维的必然性和或然性,学会科学推理和论证。

在求“真”的目标下,逻辑学对思维的真假进行辨别,要求用思维规律来约束思维形式,讲究演绎推理的有效性,追求归纳、类比和求因果方法等的可靠度,对论证的方法进行科学规范等,课程的全部内容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具体要求并为避免主观主义提供逻辑方法。主观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更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作风,指一种从臆想出发、片面地、表面地、简单地而不是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综合地看问题的思维作风。主观主义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导致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脱离实际,不能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情况,更不能指挥大脑正确决策。主动把思维知识用于思维作风建设,避免主观主义是学习思维科学的一个任务,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能教育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学会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认识、科学分析、科学总结以及科学管理的能力。

2.提升智慧能力水平,培养实际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执政和科学治理,历来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重视人才的“智能”培养。在学校培养目标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党和国家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一脉相承,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德智体美劳”的基本素质。逻辑学重点培养的是“智”,重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智慧型人才,同时结合中国智慧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都在传导具有家国情怀的大智慧思想和价值元素,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思维方向的推理论证的要求和目标来挖掘其中的精神元素和能力元素,养成学生科学思维、严谨思维的习惯,也能启迪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精神,养成不断创新和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指导科学决策、指引科学行动。在教学中灌注智慧理念是搞好现代化教育建设的前提条件,逻辑学课程思政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用智慧理念来助力于成才、用智慧实力来实现理想抱负。

3.用科学思维指导心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心智健全的人才,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良好状态[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提出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民政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和基础研究。高校课程教学都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要求,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更具有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促进作用。

思维科学与心理学密切相连,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的思维形式和规律进行方法论研究,思维的正确性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思维上犯逻辑错误,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学习思维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同时融入提升心理素质的元素,把思维规律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生活、面对挫折时能理性分析、科学分析并具有积极心态的能力,培养出有健康心理和聪明智慧相结合的人才。

4.促进正确“三观”的形成,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正确的“三观”能使人聪慧,具备“慧”的气质。作为研究思维的逻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更是密切相关,虽然逻辑学和哲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层面和角度不同,但是二者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具有高度融合性;都遵循客观规律,追求“真”,探索求真的方法;都研究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教人用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然和社会。因此,逻辑学教学教育各个环节都能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进行融合式教学,从思维的角度来诠释和巩固学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分析世界,帮助学生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慧”治人才。

5.追求至高品德,提升思维效率

思维科学需要遵循思维规律,但是很多具体的思维实践中,遵循科学规律是以品德因素为前提的,“科学思维方法+崇高品德”是正确思维引领行为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主观愿望+科学的方法”方能提高思维的效率和实践的成功率。有的思维方式单纯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公式化特点,在付诸实践过程中却存在操作的难度,技术操作需要科学支撑,主观意愿涉及品德因素,尤其是思维指挥行动遇到困难的时候,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崇高品德来推动。必然性推理讲究前提真实和形式有效,追求前提真实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或然性推理需要尽量提高结论可靠性程度,需要尽量增加被考察对象数量、尽量扩大被考察对象范围,尽量搜求反例等。追求推理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过程都需要思维者具有不懈努力的毅力、勤奋刻苦的品德、勇于自我否定的胆量、丢掉自私之心的大义、敢于牺牲的精神,这些品德的因素需要在进行逻辑学教学中进行浸润。可见,在讲授各种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中,融进相应的品德要求因素,对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的路径构建

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观念引入、思政素养提升、课堂思政教学的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维度的构建,在课程的知识教学、实训活动及实践应用整个系统化过程中,不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构建出一条以“教育者观念+知识+素养”为前提、以精心的课程教学设计为载体、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方式的全过程系统化路径。

(一)全面转变逻辑学专业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思政教育素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力军”,教师要有主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守好一段渠、充当大先生的观念和素质,主动转变观念,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还要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探索和创新的实践,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长知识、长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相结合的育人效果,真正实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人的目标。

逻辑学专业课教师除了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积极意义以及要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外,还应提升自身素质,尤其是提高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10]。鉴于逻辑学教学具有抽象化、形式化、系统化等特点,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逻辑学教师要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求真探索、严谨严密的科学学习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思维素养;还要学习新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探索和实践,储备逻辑课程思政案例,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具有爱岗敬业、言传身教品德,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还要主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来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按照课程思政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1.精心设计好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

充分的课前准备与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上好一门课,不但需要教师个人的意识和能力,更需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案、PPT、练习题等教学材料,课程中的每个案例、讲解、论证、分析,都需要教育者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要实现逻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材料中不着痕迹地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教育者在不同的章节内容中设计不同的思政重点元素,有意识、有计划、统筹地把智慧教育、自信教育、品德教育、创新教育和情感教育融合起来,纳入逻辑学课程教学中。

在逻辑学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对近现代中国逻辑学的简单介绍中,重点介绍逻辑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和应用,强调科学的发展需要国家独立、自强、繁荣的背景,自我发展才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讲解概念、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各个章节中,融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等元素的教学规划。

2.努力选取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和实训案例

逻辑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化,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充分领悟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案例教学法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思政元素的融入便可在案例的选取上动脑筋,用生动的案例来体现出课程的思政目标。课程内容强化思政渗透,突出人文性[10],科学地选择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既讲解逻辑形式和规律,又在无形中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把思维的艺术与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思维素质,又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

在逻辑学教学中,在选取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案例时,尽量选取具有科学性、智慧性、榜样性、励志性等的案例,体现地方性、民族性、时政性,把一门基础智慧性质的课程打造成“育智+育信+育德+育新+育情”相结合多目标课堂。

讲思维分类的时候,选取我国著名科学家善用思维的榜样,教育学生善于把不同类别的思维融合起来进行创新;讲“归谬法”,选取著名科学家、革命领袖、民间智者等的归谬智慧案例;讲定义、划分、概括、限制、求因果五法等逻辑方法的时候,选取党史、改革开放史等“四史”中鲜活的案例,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认知、对改革开放历史必然性和意义的认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认知。通过教育者精心的设计,逻辑学的每一部分内容中所选取的例子都能非常贴切地反映出不同内容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案例的选取还包括在练习题、考试题的设计中,让学生在做逻辑题的时候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

(三)提高教学艺术,多方面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逻辑学知识、能力、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的外部灌输,更需要学习者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逻辑学思政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搞好线上课程建设,做好学习任务量化管理工作,在线上的练习和测验中,广泛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线下课堂上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软件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更能助推思政元素的入心和入脑。充分利用网络大课堂的优质资源,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领悟到更多的高品质教育启示,扩大课程思政教育的领域。在实现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还可以使用翻转式、启发式、学术参与引领式等教学方法来实现教与学的结合,提升教学“授人以渔”的效果。

四、结语

思维的高效率是能力高效率的前提条件,搞好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和实践是时代的召唤、国家的要求,意义重大且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真善美”品质、“德智体美劳”兼具的人才,逻辑学课程传递着“真、智、理、慧、德”等思政目标,需要教育者多维度实现。逻辑学课程思政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成果的丰富会越来越实现这门学科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更能实现课程的立德树人总目标。

猜你喜欢

逻辑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单的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