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1尚学蕊
尚学蕊
(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甘肃会宁)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要求中着重指出,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研究与探索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有效深入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的应用,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又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出了更多的优势和特性。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建构全新的知识体系和组织架构时,是以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文化基础为前提,并且结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得以实现的。但是,学生在知识、经验以及文化基础等各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所以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方向与侧重点也存在不同。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运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间通过良好的沟通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知识互通。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性格差异化导致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良性沟通可以达到性格互补、思维碰撞,从而让学生间的优势与弱势得到有效的互补。而在进行小组的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优势与弱势进行合理的分组,如学生的性格差异、思想差异、学习能力差异或学生的基础差异等。通过给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从而让所有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以后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1]。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和平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开展分组工作,可以将思维活跃的学生与思维一般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就可以利用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带动思维一般的学生;也可以将勇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与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分为一组;抑或将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中等的学生分成一组。教师通过这样的分配可以起到一定的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从而通过激励的方式让学生间形成很好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在小组划分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都选出一个小组长,这样利于小组整体的管理和思想的交流,可以有一个主导的人来带动整个小组学习的节奏。另外,小组长还可以将整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做一些总结性的发言,并且通过组长对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肯定,从而利于小组成员找到自己的长处与闪光点。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同时也利于学生对课堂表现力的激发,进一步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增强。
二、科学、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
科学、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其作用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需要针对班级内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分配的合理性,既要保证小组成员间的相似性,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间的差异进行互补,从而既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又让学生间通过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不断互补、共同进步,让成绩稍弱的学生获得自信,让学习优异的学生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2]。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分工内容,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这节内容时,教师给已经分好组的学生布置任务,如挑选每个小组中的一位成员,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模式来得出该学生的位置如何用数字来表达。这个时候教师要保证小组成员都在充分完成自己的任务,如主导者、实施者、总结者、记录者和校对者等。当学生在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就说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开展得比较顺利。
三、确立小组合作内容与目标
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那么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提前确立本节课中小组合作的内容与目标,还应该确定好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并让小组长进行组员间的任务分配,让组员之间可以开展良好、有效的交流与沟通[3]。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利用小组长的调节作用让所有组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探究精神都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确立小组合作内容与目标,并且通过小组长组织能力的调动推进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加有针对性,同时真正发挥小组学习模式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小数除法”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分别给每个小组创设学习情境,讨论不同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然后教师给学生分别讲解讨论内容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个学生记录数据,其他学生则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与探究。
四、营造和谐的小组合作环境
轻松、融洽的小组合作环境与氛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而创建和谐的小组合作环境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分发给小组成员,让学生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这种实践的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点以及概念都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游戏或者是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穿插于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与实践活动,而这种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点对于学生的难度,从而逐渐增强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愿,最终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促使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4]。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在将游戏引入教学时一定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游戏。
五、问题引导,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问题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圆锥与圆柱”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圆锥与圆柱分别有什么特点?我们生活中,圆锥和圆柱形状的物体常见吗?你能动手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出来吗?关于圆锥与圆柱体积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你们熟悉吗?”当学生初次听到这些教学问题的时候,一时间没有思绪,不知道如何思考,有的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从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进行引导,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以及模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向学生提第一个问题后,就可以将课堂中准备的圆锥和圆柱的物体用剪刀剪开,让学生发现这些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学生能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而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而圆锥只有圆形面和顶点。教师让学生用纸和剪刀动手制作圆锥和圆柱,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当下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很有保障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优势。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参与性,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小组合作模式能实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目标,更能通过小组间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这些教学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