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语用型”小学语文课堂探析

2022-03-01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小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本语言语文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小学 高 芳

语文教学的本然便是言语的运用。然而,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少的局面却普遍存在。学生语言能力的失落、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语文综合能力的薄弱等状况,都让语文课堂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何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例子”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灵活运用“例子”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有利于学生语文要素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蓬勃生长。语文课要重视学生言语的积累、实践与运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自主建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受益者,让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本体得以回归。

一、积累:让语用“真实发生”

语文的学习是具有习得性和累积性的。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教学存在着“重理解、轻记忆”的误解,这与教师在课堂上过分追求对文本的精读细解而挤占学生语言积累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教材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素材之一,语文课如何在文本内容上做文章,以最大成效发挥文本语言的拓展与积累,这是语用能力形成的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抓准文本中的“语用点”,不仅要将文本中“显性文字”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和积累,还要注意藏在文字背后的“隐性内容”,抓住文本的空白与延伸处,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高级语言,真正将学生的语言由粗变细、由俗变雅,进行文本语言的习得,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用要在课堂落地。关键之一,要关注语言。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举一反三,整合联系新旧知识,多给学生时间探究梳理语言规律的方法,让文本内容丰厚充盈。关键之二,要设置语境。让学生身临“文”境,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让语言积累由“薄”变“厚”、由“静”变“动”,让学生的语言学习看得见、够得到,让语用真实发生。如在教授《黄山奇石》时,笔者尝试让学生根据“观察—读文—想象”这一学习方法,体会四块黄山石的“神奇”之处,为课后进行个性化的仿写创作做好积淀。学生首先要抓住文本语言,在理解、积累、感悟黄山石“奇”的基础上,探寻语言描写的规律;通过观察想象,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写出黄山石的“奇”,学生有了学习的方法,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产生了体验和感悟,将文本语言表达内化为语文能力,才能让语言的习得不脱离“语文味”。

带领学生真实、充分、自主地经历“学”的过程,不断丰富和积累学生的语言素材,为课堂注入无限的张力和不竭的动力,语文教学才会向有深度、有内涵、有质量的课程道路上更进一步。

二、表达:让语用“自然生长”

语言实践离不开生活本源,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进行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体现语用价值的语言训练,才能为学生适时地灌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使语言教学得以拓展和升华。

语文教学要实现与教材编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三个层面,由此,我们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基于生活,更要指向更高级语言能力的表达。以《巨人的花园》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文中语言文字所负载的美妙画面,创设童话情境,勾联生活中的快乐体验,引领学生想象花园的“美丽”;学生进入到优美的意境之中,进一步畅谈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教师要把情感体验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步步深入,拾级而上,让学生在读、思、讲、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重建表达,获得生长性语言,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实在的语言表达必定是来自于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且一定是指向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因此,笔者认为“语用型”课堂要基于儿童的立场,让学生用“儿童的视角”说“儿童的语言”,才能让语用在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融合中自然流露、自然生长。

三、捕捉:让语用“瞄准内需”

积累是言语的输入,实践则是言语的输出。语言的实践,并非单指“表达”。语言实践常常是渗透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活动中。无论哪种活动,都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在这些日常的环节中经常忽略了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语言学习,是机械的语言叠加和累积性操练,还是立体、鲜活的生长性语言?语文课要立足学生的本体发展,使学生亲近语文、走进文本、倾听语言,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触摸语言,运用语言。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有很多打动人心的细节描写,犹如颗颗珍珠散落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值得细细品味、解读的地方很多,值得挖掘的语用点很多。课堂上,如何取舍?笔者认为要瞄准学生的内需:一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其教师一个场景一个场景、一处细节一处细节地牵着学生阅读,不如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找寻那些令人感受最深的场景,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有了新鲜感、惊喜感和成就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由原先的“接受者”真正成为了语言实践的“创造者”“享受者”。二是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而建立在问题意识上的语言实践才更适切有效,显得尤为珍贵。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如读到“作者向母亲要钱买书,原本以为母亲不会给,但母亲却把钱塞给了我”“我给母亲买罐头,母亲却责骂我”……情节在出乎预料中发生了转折,教师要善于捕捉语用的生长点,把目光锁定在学生内在的需要上,才能使语言学习为学生所用。三是满足学生交流的需要。学完课文,教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鼻子一酸”的经历,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产生交流的欲望,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在语用实践的过程中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进行,把学生引向语言应用、语文要素提升的学习之途,如此,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建构:让语用“满足发展”

构建语用课堂,教师的解读思维、教学思维及课堂结构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语用建构的起点。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如老师在教部编版四年级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课堂教学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哈尔威船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竟能从死神的手里拯救下60个人的生命?”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探究。对于船长的做法,有的学生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他明明可以有机会获救,为什么最后与轮船一起沉入海底?”教师并不马上打断和否决学生的困惑,而是抓住这一问题生成语言实践的契机,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像哈尔威船长这样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谈一谈对船长这一做法的理解。这既是对文本主题的深入解读,也是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体,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生长潜力,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语文课要从“人”出发,满足人生命发展的需要和真切的感受,满足人对语言文字的情感的热爱,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语文状态”之中。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带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规律,以丰富体验、深化感悟、满足内心表达欲望为出发点,对语言进行加工和改造,让语言实践化作学生的内在需要,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拥抱更广阔的生活搭建桥梁。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成为释放生命活力、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是语文教学的本源旨归。

猜你喜欢

文本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