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理”依“据” 提效增趣
——从汉字文化入手提高初中字词教学效率

2022-03-01郝如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字源错别字字形

郝如莉

(北京市三帆中学 北京 100088)

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语文学习承载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需要我们有长远的目光,重视基础性的字词教学。

具体来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正确书写汉字、积累词语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到7~9年级学段要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然而,汉字笔画种类多,构造复杂,数量繁多,还存在着大量的形近字、同音字、难写字,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加之重视不够,作业、试卷中屡见不鲜的错别字成为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大“杀手”。因此,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汉字的属性科学地讲解汉字的理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汉字虽然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但作为历史悠久的表意文字,大多是有理据的。而且由汉字组成的词汇,很多也是有语源可考察的。有的汉字、词语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图画,有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体现,有的承载着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胡适曾在《四十年自述》中写道:“汉字乃是视官的文字,而非听官的文字。凡一字有二要,一为其声,一为其义……当鼓励字源学”,北师大王宁教授也谈到汉字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我们不妨从汉字文化及“六书”造字法着眼,探究一些易错、难写的汉字的来源,从词汇的意义来源入手,使词汇教学生动、丰富起来,带领学生从来源上对一个词语的书写和意义进行探究。由此,笔者把学习借鉴来的方法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番梳理,初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字源入手,根据汉字演变的流程以及汉字的字形结构诠释词义,辨析字形。

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形近字,学生通常难以区分并准确记忆。如学生常把“敌寇”写成“敌冠”,“即使”写成“既使”,把“祈祷“的“礻”换作“衤”,又把“初”的“衤”写成“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果我们仅仅把正确的字形告诉学生,让他们机械记忆,那么学生对正确字形忘得仍然很快,最终还是容易把字写错。

我们知道汉字是由最初的象形字发展来的形、音、义的综合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的笔画最初是对物相貌、特征的摹写,每一点画皆有来历。如果我们着眼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根据汉字的字形(包括某些偏旁的最初形体)、结构分析它的意义,学生由具体感知到抽象理解,字词的形、义可以在大脑皮层形成强刺激,建立起较稳定的神经联系,这对于理解、识记汉字,消灭由于错用偏旁而造成的错别字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如指导学生改正把“敌寇”写成“敌冠”的错别字,就要从准确分清“寇”和“冠”这两个形近字的意义入手。这两个字都是图形式会意字,由“寇”的篆书字形入手分析,“宀”表示房屋,“元”是人的头部,“攴”表示手拿棍棒一类的东西去敲击,这三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就表示手执器械进屋去袭击人,意为“盗匪,盗贼,侵犯,劫掠,”后引伸出“敌人、入侵者”的意思。而“冠”的篆书字形为“元”同样是人的头部,“冖”代表的意义是“覆盖”,而“寸”与人的手有关,这三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就表示把东西盖在人的头上,意为帽子。要表达“入侵的敌人”的意思当然只能用“敌寇”不能用“敌冠”。同样,学生在书写时还常把“即将”写作“既将”,把“既然”写作“即然”,这也可以用带领学生通过探寻字的形与义的关系的方法来解决。这两个字的篆书字形分别是和,它们的左半部分相同,都是一只高脚的豆(一种食器),上面盛满了食物,“即”的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像一个人准备进食的样子,要进食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这个“即”有“走近”“靠近”的意思,因此“即将、即使、即便”等词因为含有尚未发生的意思所以只能用“即”这个字形;“既”的右边也是跪坐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表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去,引申为完、尽、结束、已经等义,于是“既然、既而、既往不咎、既得利益”等词因含有某种情况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思也只能用“既”。对于这类由于意义理解不准确而把字形写错的问题,经过这样一比较分析,学生便能区别而不至于混淆了。

以上这一类易混淆的字是会意字,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各个构形部件和它们的内在关系,那学生就会觉得汉字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幅含义丰富而有趣的图画,字形词义关联密切,内在关系有章可循。

正如王宁教授曾经谈到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如“初”这个字,构形中体现的意义是“用刀裁衣”,裁剪是做衣服的开始,这个形象用来表示“开端”“开始”的词义。所以,如果在发现学生出现把把“初”的“衤”写成“礻”的时候,第一时间清晰地从字源上带着学生准确掌握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写错别字的频率就会大大降低。

汉字发展到小篆,构形产生了飞跃,一批兼有音和义的成字构件逐步形成,作为构件的基础,也就是后来的义符和音符,除了产生了上述的会意字以外,还产生了在汉字中占87%的形声字。

很多学生在书写时常常把“礻”和“衤”不分,我们可以用追溯会意字、形声字字源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告诉学生“礻”源于“示”最初字形代表的是与神有关的事,后来跟鬼神祭祀等有关的字很多都道带有这个偏旁,如“祈祷、祝福、神祇、礼、社”等。而“衤”则源于“衣”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如“衬衫、裤袜、补、袄、袖、袂”等。这种不同偏旁的比较分析及同偏旁词语的共性联想,使学生能加深印象并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寻字源,并辅之以字形分解的方法来掌握部分难写难记汉字。

汉字中不乏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难认难写字,对于这些字师生都相当头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探寻字源和用先放大字形再进行分解的方法取得了一些效果。

如在初三学《醉翁亭记》时,“林壑尤美”中的“壑”字,就是一个极为难认难写的字。笔者先再从课注入手让学生知道“壑”是“山谷”“沟”的意思,是形声字。其声旁“㕡”也有表意的作用,是“穿地为水沟”的意思,然后又把㕡的篆书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畏难情绪消除了许多,也觉得挺有趣,但还是认为笔画太多、难记。于是笔者让课代表画一个25厘米见方的米字格然后把“壑”工工整整地写在里面,然后大家一起观察能不能找到什么便于记忆的方法,同学们讨论一番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可以把这个字分成“上、一、谷、又、土”,虽然以“上”代替左上角的横竖两笔和“冖”不够准确,但这样便于记忆,而且写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上”正真代表的字形左上角的准确写法就不会出问题了。

笔者又想到了初一学习《邓稼先》一课时,许多同学总是写不对课文中的“夐”字,而且书上的这个字的印刷体显得太小,连笔画间的关系都看不清。再次提到这个字,就有同学建议现在用写大字再分解字形的方法解决,用电脑打出来,用初号字体并用200%的比例显示。当一个特大号的“夐”出现在投影上时,大家立即恍然大悟,马上把它分解成了“负、目、夂”三个部分。我又把“夐”的篆书写在黑板上,并且从字源上解释,帮助学生在准确记忆字形的同时也掌握了词义。

在放大并分解难认难写字的过程中,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经历了一个困惑、探索、成功的过程。此后,有学生开始主动地寻找并分解这类的字,还把结果在班级里一起分享。如学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时,因为知道了“蠹”是“虫蛀”的意思,又联想门轴是木制的,而门轴下面有小石臼一样的东西承载着它,所以大家把“蠹”字就分解为“一、中、冖、石、虫”几个部分,紧接着又群策群力演绎出了“一中为头,秃宝盖做腰,石头下面两虫在跳”,不但分解了字形还编成了顺口溜,使原本复杂的字形记起来又有趣又准确。原本让人望而生畏的复杂的难字,学生现在学起来却饶有兴味。学生的这种积极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难写字的错误率在明显下降。

因此,观察字形特点,加上想象编成易记诵的顺口溜,也是探寻字源之外的一个有效补充。汉字中有一部分形近字不易区分字形,只用探寻字源的方法学生可能也不易掌握。尝试着找找这些字字形上的特点,再用比较朗朗上口的语句总结起来,寓教于乐,增加点趣味性,学生的记忆细胞就会活跃起来,记忆也会准确而深刻。

如学生容易把熙熙攘攘的“熙”字的左上偏旁写成“臣”字,《新华字典》中用“”作偏旁的字大约有五个:颐(yí)、姬(jī)、熙(xī)、宧(yí)、赜(zé),其中前三个是常用字,有位老师就总结出“颐和园里演《蔡文姬》,熙熙攘攘人真挤”。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把原本难区分的三个字放在同一语境中,让它们鲜活起来,妙趣横生。又如,在识记“己、已、巳”三个字时可用“己(jǐ)空已(yǐ)中巳(sì)口封”来区分。“戍、戌、戊” 三个字的区别可概括为“点戍(shù)横戌(xū)空心戊(wù)。还有一些有趣的楹联如“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于边”对掌握形似字也非常有效。类似这样的顺口溜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从而减少了这一方面的错别字。

三、采用找出处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一部分成语中的错别字问题。

成语中的错别字有的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方法来解决,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探寻成语的来源出处来预防。成语中有一大部分是来源于我国古代或外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话寓言等,查阅成语词典及相关资料,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准确把握成语的整体含义有助于克服书写时错别字的产生。

如学生很容易把“再接再厉”的“厉”字写成“励”,原因就是不懂得这个成语本来意思。它源于古代斗鸡时,公鸡打架时嘴粘了,各自找块石头磨磨嘴,劲头更足后接着斗。这里的“厉”通“磨砺”的“砺”是磨的意思。后来“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不懈。再如“悬梁刺股”的“股”常被误写为“骨”。如果引导学生去查这个成语的来源,或请知道的同学来讲相关的故事,知道汉朝人孙敬刻苦读书,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拉直,防止打瞌睡和战国时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故事,就能深刻地记住刺的是“大腿”——“股”而非“骨”,有效地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像“名列前茅”“黄粱美梦”“破釜沉舟”“买椟还珠”“班门弄斧”等成语中的“茅”被写为“矛”“粱”被写为“梁”“椟”被写为“读”“班”被写为“搬”,用同样的方法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正确的信息根植在他们心灵深处,使这类错误明显减少。

提高字词教学效率,除了探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外,笔者觉得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如新课文出现的字词含义一定要讲得透彻,使字词的形、义信息一开始就准确地存储在学生的大脑中。另外,教师的书写因为具有示范作用,所以写板书时一定要把笔画写清楚,特别是学生容易写错的字。

以上三种方法只是一些粗浅的探索,难免有许多疏漏之处。事实上汉语是极其复杂的,字词的结构意义是多样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研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势利导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字源错别字字形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探寻字源妙处多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