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2022-03-01福建省罗源县飞竹中学

学苑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

福建省罗源县飞竹中学 肖 民

自2015年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发布至今六年多,我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全校教师积极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学科教学,力求改变旧有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乘此东风,新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在“教”与“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一、新媒体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意义

历史从远古走来,波浪荡涤着尘埃,作为一门课程,历史学科有着鲜明的特点:间接性,即所有的历史事实是过去式的,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再现。这一特点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同时,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上,教师为让学生了解、理解、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重在重视历史事实的逻辑性,往往以讲授为主,以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学习视野受限,学生学习兴趣呈低点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前提。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直以来,从电化教育到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教学的不同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都力求克服传统历史教学的过于单一的呈现信息的形式,改善转变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的新媒体教学。“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趣味性和生动性。”新媒体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通过海量的教学素材、及时的教学资源还原历史的形象性,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直观感知到历史事件的特定时空、人物活动、社会形态,抽象的历史信息转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内容,调动和运转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通过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体验的共享、学习方式的交互应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全新呈现,教师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学、轻松学,也能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历史,还得从中获得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借鉴历史,资治育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新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新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不断地创新教法,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达到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转变教师教学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学相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流。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1.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引导自主学习。

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指的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到自主的改变。新媒体的教学信息传播不仅开拓出了多样化的传播路径,而且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无论是在校园网还是在地方教育网站,甚至是整个互联网,都能让人觉得用时方便、快捷,有飞一般的感觉。这和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龄特征是契合的。在求新知的心理驱动下,学生可借助新媒体自主搜索、选择与历史教材相关的学习资源,整合成属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材料,在开放性的讨论平台上既可自由地发表个性的观点,又能采纳他人的学习建议,强化学习资源的合理使用效果,改变了以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新媒体的多样化的传播路径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搜索和整合学习资源,在课堂交流中能够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并在平等开放的讨论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发现的乐趣、思维的乐趣、探究的乐趣,更是一种成长的乐趣。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分成“游——宋元都市”“品——宋词元曲”“知——《资治通鉴》”“析——宋元文化”四个部分,要求每一个学生重点自习其中两个部分并整理相应学习部分的主要内容,布置预习作业,提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你更喜欢哪一位词人?他们的作品和人生对你有哪些启示?”这样简洁明确,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外上网,自主搜索和整合相关资料,先在QQ或微信平台上讨论交流,从中推选优秀作品并制作课件课堂交流,知人论世,思考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作家及文学作品的影响,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抢答知识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课后可将学生制作的在课上交流的课件上传网络交流平台。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可以有多种方式,平时常用的有腾讯视频、微信、QQ、班级小管家,图文展示、WORD文档等,让学生观看、评价。对作业被上传的学生来说,同学们的点赞、评论是鼓励,也是动力,而对其他学生来说,在学习他人成果的同时可提升自己的认知,激励自己,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展开更自觉地学习,更快乐地学习。

基于新媒体的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和技术特点:在形式上具备新媒体特点,即强调信息观念、信息素养、信息工具在教学或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内容上具备历史特点,即以历史学科为依托,辐射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美国网络教育专家西摩尔派普特说:“数字媒体对教育的真正贡献,是它拥有的弹性,他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发现自己的学习途径”。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使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我们应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

2.利用新媒体的丰富性,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新媒体的丰富性,结合教材内容,在历史教学中重视运用新媒体中丰富充实的历史材料,直观呈现更多的历史真实,创造有历史感的氛围和情境,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之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是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新媒体设置教学情境,迅速调整师生状态,使进入角色。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新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教师在选材导入素材时,可根据本节教学重点选择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新媒体资料辅助教学。如: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师在导入时下载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道之行》的视频,提炼“一带一路”的含义,发出提问:“一带一路”中提到的“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怎样的路?它对当时的中西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于是国家领袖视频,又有“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新课,走进新课,明确学习重点,使后面的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其次,在学习教材环节,利用新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还是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学习丝绸之路这个重点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黑白色的地图和图片,讲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划出识记内容,要求记忆进而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在教法上至少可以有三点突破:(1)将从新媒体搜索到的丝绸之路交易商品的彩色的图案直观呈现,通过希沃白板组织挑选商品的活动,让学生分组以驼队成员的身份完成挑选;(2)让学生上讲台在课件展示的彩色地图上用彩笔边讲述边画出丝绸之路的陆上、海上的路线或是教师通过动画讲述丝绸之路路线;(3)利用思维导图分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在经济上、文化上的交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概括丝绸之路的意义。这三点突破,设置了三个教学小情境,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形成竞争氛围,使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探究完成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记忆效果,发展历史实证和解释的素养。

试验心理学证明,青少年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聚焦于某一个内容的,而信息组合和传播方式可影响其注意力。“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够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情境与历史知识相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3.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搭建交流平台。

为适应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教师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与改变。新媒体环境下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一代互联网教学彰显出了极为强大而显著的教学优势,而且师生之间因为新媒体的互动性有了更多的交流。

首先,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集中的优势,逐渐成为教师首选教学方式。比如,《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闭关锁国政策是教学的重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课前制作微课短视频,利用新媒体上的丰富的历史资源,结合动画、文字和图像史料等,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愈演愈烈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形成清晰知识脉络。与此同时,可用微课中所引的马克思的名言“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就立即腐烂”来提问“为什么马克思如此说,你同意吗?”,引发对闭关锁国的危害展开思考、探究,学生分小组就闭关锁国是“自卫”还是“自毁”展开激烈讨论,各为己方所持观点进行陈述和辩解,形成头脑风暴,互动中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提醒学生结合微课中展现的与清初同一历史时期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来探究问题,如与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1787年的美国宪法、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等历史资料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的发展进程的影响。课后可指导各小组整合观看视频感受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结论并写成探究报告或制作交流课件,发布在微信、QQ等平台上又能引发学生间新一轮的互动。

其次,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搭建互动平台,与学生增进交流。一个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最怕的是所设定的教学重难点不够精准,缺乏针对性,学生有懈怠、抵触、畏难等不良情绪。而一周两节的历史课时量,师生间的交流时间有限,缺少互动,对学情可能了解不足。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利用QQ群、微信群等搭建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发布活动、任务,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与学生在线交流,及时答疑,在学情分析、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及评价各环节借力新媒体的互动性来实现课上与课下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调查问卷,如使用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等了解学情,在备课时根据学情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情况、学习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后,根据小程序的统计数据进行作业评价,做好教学反思,以资后鉴。在班级群及时分享教学资源,学生借此进行预习或复习,可将课堂所学的思维导图延伸到课外,训练思维,提高效率。也可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举办“历史知识知多少”活动,利用网络资源投票、评选,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网络化。

通过微课视频的直观教学,构建互动交流平台,增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既方便教师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发挥个体的学习能力,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提升对历史的多角度解读、探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丰富性、互动性的特征,将新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融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其历史素养,又将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实践,是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