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消费观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

2022-03-01赵特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绿色

赵特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随着全球变暖、碳排放治理问题的出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的提出,研究低碳消费观势在必行。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实践反哺于理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追求平衡之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研究低碳消费观出现的原因和逻辑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将零散化、碎片化的低碳消费理念凝聚为科学的低碳消费观,探究低碳消费观的生成逻辑和核心内涵,才能发挥低碳消费观的指引和教育作用,从而遵循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低碳消费观的生成逻辑

(一)传统文化渊源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低碳”一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节俭消费方面的伦理思想浩如烟海,为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发提供了智慧基础。无论是低碳消费或者是节俭消费,都是基于人的主体意志出发,是人主体性和自控力的证明。人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在消费的同时不伤害他人和自然,形成理性消费选择。节俭的传统文化思想为低碳消费观的生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伦理美德。儒家思想一直都提倡“崇俭黜奢”,孔子在君子的礼仪行为方面强调,“礼,与其奢也,宁俭”。[1]基于传统智慧结晶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厉行倡俭治奢,切实转变政风。”[2]的批判性观念。他认为,政府需要朴素节俭,切忌铺张浪费,从而为人民提供绿色服务,带头实施资源节约行动。

节俭背后的本质是对自然的尊重,提到尊重和爱护自然,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便是基于中华传统生态文明智慧提出的,他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这反映了道家的生态哲学观,也就是自然的发展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变化,自然有其自身的运动轨迹。习近平总书记在承继升华道家理论时,突破了依赖生态环境自动修复的理论局限,提出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4]的创新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现代社会,人类不仅需要遵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更要积极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人类需珍惜自然资源,给大自然休养生息的机会,反哺大自然,才能更好地和平共生。

(二)党史思想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传承“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适度消费、节俭消费为低碳消费观的雏形出现埋下伏笔。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扶危定乱,才推翻了旧世界,换取了胜利的革命果实。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5]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经济发展需要两手抓,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浪费资源,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提出弘扬勤俭节约美德,对舌尖浪费和奢靡之风进行遏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无论是场馆内部的绿电供应、外部的山林生态修复,还是绿色产品的购买、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都达到了绿色冬奥的目标,甚至推动了绿色科技创新。

蕴含辩证思维的思想认知也对低碳消费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国家对于人、自然、经济发展三者关系的辩证思考,旨在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触碰的红线,要想做到科学绿色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样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之中。人类现如今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所以人类需要遵守大自然的发展秩序,根据大自然的运行规则活动。十四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从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转变为以降碳为目的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意见和法律法规,更为低碳消费观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三)国外经验借鉴

低碳消费观是生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出现使传统消费观受到了挑战,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要求。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指出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在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发展初期,莱斯、本·阿格尔等学者基于异化劳动的视角分析“异化消费”理论,探讨消费与人的关系。本·阿格尔提出,“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去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6]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关注美好生活需求时受到了薪酬的限制,需要打破遮蔽,将生态自然环境纳入到幸福生活指标的考量。异化消费不仅造成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人情淡漠现象出现,更容易造成物品的浪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中期发展阶段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倡理性消费,将生态危机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联系起来,指出人们需要理性看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发展后期,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趋向成熟,生态马克思主义体系得以建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从宏观社会层面思考消费对社会的双重作用。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无限制地进行资本扩张最终会带来灭亡。而首当其冲受到损害的,是人类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损坏又会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危机。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

(四)中国现实旨归

首先,通过对现阶段的消费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西方不良社会主义思潮的入侵,致使我国人民消费行为出现了变化。消费欲望过盛、消费伦理淡薄、消费资源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消费逐渐占据经济发展环节的主导地位,人们消费行为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无疑给社会发展指明方向,我国的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而是开始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幸福。幸福生活体现在消费领域,就要求人民做理性消费者,做消费的主人,而不是被消费掌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中的消费活动需要遵循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为人民打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新时代加强低碳消费观的研究必不可少。最后,环境保护逐渐成为热点话题,雾霾问题、工厂二氧化碳排放问题都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人们的低碳观念开始自发形成,但是低碳消费观的意识较为朦胧。政府关切民生所系,采取多项措施来规范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工厂的生产行为。例如,限塑令、汽车限号、垃圾分类制度、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多种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了政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所做的努力。社会组织组展公益活动,提倡对破坏环境的消费行为加以道德约束。譬如,公益组织开展回收废弃物品、捡拾垃圾等活动,运用软约束的方式唤醒人民的消费道德自律意识,从而使低碳消费与保护环境和谐统一。

二、低碳消费观的时代价值

(一)开辟了绿色消费理论的新境界

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在我国学界开始的时间很早。然而,学者仍然没有提出低碳消费观的准确定义,只停留在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现状、低碳消费行为、低碳消费心理的研究层面。低碳消费观伴随绿色消费观出现的,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逻辑。从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来看,低碳消费亦是科学、文明、绿色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观应与绿色消费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低碳消费观不仅具有节俭的理念,更涵盖了保护环境之意。低碳消费观是基于双碳目标背景下,人类在经过后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之后,出现的全新的生活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基于广义消费观层面,形成低碳消费观的形成不仅包括个体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还需囊括社会企业等生产组织的消费模式、生产资料等。狭义层面,低碳消费观则是消费者需要在生活资料层面形成科学观念,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包括了对低碳生活方式的了解程度、对低碳消费的认同度、对低碳消费的知识理论普及程度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文明时代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需要

低碳消费观的性质侧重于资源的节约、碳排放量的减少。培养低碳消费观有助于约束人类资源开发行为,节制人类的欲望。人类低碳消费观的培育可以帮助人类正确认识碳排放问题,不过分掠夺大自然中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生态失衡现象加剧。在低碳消费观的指导下,人类秉持遵守自然秩序的理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开发自然,就是为了使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人类作为高级生命体,需担负起维护生态系统的责任,需与其他生命体和谐共生。同时,低碳消费观有助人类厘清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与大自然是伙伴关系、共生关系、合作关系。

(三)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的有力保障

低碳消费观作为一种前瞻性意识形态,对我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清洁能源的利用开发等多方面的规划和行动,都提出了展望和要求。低碳经济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积极健全和完善低碳消费观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推动低碳经济建设和发展,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基于国情视角分析,我国迈向全面低碳经济社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想要准确把握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重视推广低碳消费观。低碳消费观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构内容相契合,有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恢复和提高,切实增强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即到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凸显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规律以及制造业行业的核心竞争趋势。我国各项发展规划基于“双碳背景”颁布,对于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经济低碳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消费观的培育路径

(一)培养个体理性消费意识

低碳消费观是基于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背景提出的,是对新时代各种非理性消费观念的纠偏。现今,全球变暖,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二氧化碳排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持续加大。参照2011—2020年期间全球年均人为CO2排放速率(389 亿吨CO2/年),到2030年和2050年全球大气温升将会分别超过1.5℃和2℃。[7]这个数字表明采取“双碳”行动刻不容缓,人类需要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防治污染。人民需要建构适应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消费准则,赞同低碳消费理念,不断强化低碳消费意识,明晰低碳消费行为,才能够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低碳意愿是人们做出低碳行为的首要驱动因素之一。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短时间内要想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首先要从人们的消费观念入手,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让低碳消费观成为消费者做出生态消费行为的重要指引。个体无论是线上消费,还是线下消费,都可通过购买绿色产品关注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绿色生活的实践者。

(二)构建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绿色产业的进步,对于低碳消费观的培育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低碳意识建构的重要抓手。我国作为高耗能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CO2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能源消费。所以,我国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将经济结构逐渐转向第三产业,即发展节能环保的高质量科学技术行业和服务行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企业需从长远利益视角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开发“双碳”技术和清洁能源,建立高质量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产业的生产者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降低自然资本的消耗,缓解生态矛盾,消解生态危机。企业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构生态补偿机制,探寻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三)强化环境伦理教育

个体要想形成自主健康的生活方式,践行理性的低碳消费行为,不仅需要个体努力,还需要教师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双碳”发展契机,加强学生消费观教育,强化学生的环境伦理。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运用微博、抖音等各种途径掌握学生现阶段的消费理念,扎根于学生的需求开展环保意识教育。其次,教师可利用小组讨论、播放环境保护视频等自主探究方式,融合各个学科理论范式,规划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环境伦理教育活动,设计环境伦理教育的教育原则和评价指标。最后,教师应采取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融入生态共同体、建构生命共同体。教师可运用美国开发的FEP 方法论,即“田野环境哲学”中的四步循环教学法让学生实地进行野外考察。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生态知识,理解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塑造生态道德人格。

(四)设计减污降碳顶层制度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我国政府关于低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顶层设计逐渐成熟。政府对内增强净化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严守廉洁纪律的治党准则;对外改变城市治理方式,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健全生态文明体系。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6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了更好的观察落实“双碳建设”。2021年,浙江省公示确定了24 个低(零)碳乡镇(街道)、200 个低(零)碳村(社区)和6 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创建单位。由此观之,政府不仅通过各种媒介切实提高传播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纠正公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当认识;还运用政策制度开展低碳试点,探索减污降碳的发展新模式;更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规范进行碳排放层面的硬约束,大力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的和谐氛围。

结语

面临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需要尝试构建低碳消费观,揭示低碳消费观的深层驱动路径,阐释低碳消费观的作用和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3]总体来说,低碳消费观的形成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凝聚社会各方主体的意识和责任,使多元化的主体自发自觉形成低碳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将理论意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方能为建构优良舒适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绿色
绿色低碳
正确认识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新消费ABC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