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证施护对缺血性脑卒中 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3-01包玉娥
包玉娥
泰安市中医二院护理部 271000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目前国内年新发病例已超过200万,且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仍有70%~80%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运动或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恢复期作为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及神经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相应功能障碍,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2〕,而随着近些年中医理论的广泛认知,汪麟〔3〕等学者指出,可对该类患者实施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证施护模式,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中医养生理论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采取有效的养生康复干预,改善患者脑卒中症状,而中医辨证施护则能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使干预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显著提高,进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为探究该护理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特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的106例患者开展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的106例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中相关标准;②患者处于疾病恢复期;③患者为首次发病;④患者病程为4~12 w,且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或语言障碍;⑤患者沟通能力正常,且能够配合干预措施;⑥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其他原因导致的运动或神经功能障碍;(②患者病情不稳定,难以配合治疗;③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精神类疾病;④伴有恶性肿瘤或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异常。男59例,女47例;年龄47~72岁,平均(62.72±4.23)岁;病程28~81 d,平均(49.43±7.28)d;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49例、糖尿病31例、冠心病2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1.2 研究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运动及神经干预,即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症状,指导患者开展吞咽功能恢复、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鼓励患者开展早期主动运动,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遵医嘱给予患者营养神经类药物,以改善其脑功能。
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具体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2.1叩齿法及咽唾法 叩齿法,指导患者闭目,使上下齿有节奏的叩击,以36次为1组;咽唾法,在叩齿后,指导患者使用舌在口腔内紧贴上下牙床及牙面,由上至下、由内之外反复搅动36次,并在产生唾液后继续搅动,待唾液增加后,分3次徐徐咽下。叩齿法及咽唾法为1个整体,训练时间为10次/d。
1.2.2穴位刺激 取患者曲池、手三里、足三里、肩髃、合谷、髀关、梁丘、血海、阳陵泉、解溪、太冲等穴位,刺激方式包括:①按揉,通过拿捏法及捶拍法,对以上穴位进行按压,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时间为3~5 min/次,2次/d;②艾灸法,采用灸架灸,对以上部位进行艾灸,程度以潮红为宜,频率为1次/d;③拔罐,采用走罐、留罐、拔罐等方式对以上穴位进行刺激,程度为潮红为宜,频率为隔日/次。
1.2.3辨证施护 根据《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5〕中相关证型标准,将患者分为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及气虚血瘀型,并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具体包括:①风火上扰型,将患者转移至背阳病房,指导患者多食用菠菜、绿豆、苦瓜、西瓜、紫菜、芹菜等清热生津类食物,并禁止患者使用羊肉、韭菜、狗肉等助热动火类食物,同时,由于该类患者性情较为急躁,在护理干预期间应开展心理干预,缓解患者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通过倾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保持情绪的稳定,另外,指导患者每日睡前按压涌泉穴100次;②痰瘀阻络型,治疗期间注意保暖措施,指导患者使用西红柿、香菇、萝卜、黑豆、桃、枇杷、百合、莲子等清淡化痰类食物,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或助湿生痰类食物,并禁止吸烟及饮酒;指导患者通过观看喜剧或笑话等方式开怀大笑,以缓解其忧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态,另外,通过循环拍背法对患者进行干预,频率为20 min/次,2~3次/d;③痰热腑实型,将患者安排在面阴背阳的病房内,指导患者多食用萝卜、冬瓜、豆腐、黄瓜、菠菜、丝瓜等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食物,并禁止羊肉、牛肉、韭菜及虾等辛辣油腻类食物,恢复期间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并对患者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内关等穴位进行按压,2次/d;④阴虚风动型,指导患者食用薏苡仁粥、木耳、核桃、黑芝麻、山药、莲子、百合、冬瓜等清淡、易消化且养阴清热类食物,指导患者倾听欢快明朗类曲目,并在患者能够进行适当运动后,鼓励其参与下棋等活动,以避免患者过度关注自身病情,另外,指导患者每日静坐冥想,并在睡前对患者涌泉、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耳穴贴压,时间为3 min/次,3~5次/d,隔日更换;⑤气虚血瘀型,将患者安顿在朝阳病房内,指导患者进食白菜、木耳、山药、黑芝麻、莲子粥、赤小豆等益气健脾类食物,因该类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想法,并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及生活,指导患者倾听轻松喜悦类歌曲,以缓解其不良情绪,并采用捏脊疗法达到促进患者食欲,改善脾胃功能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神经功能 于干预前、干预后3 w及9 w,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价,该量表意识水平、视野等11个条目,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差。
1.3.2中医证候评分 于干预前及干预9 w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患者存在的头晕目眩、痰多而黏、偏身麻木等症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评分为0-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
1.3.3生活质量 于干预前及干预9 w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8〕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及角色4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且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
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 w及9 w,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0.53±1.16)分及(5.03±1.35)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分,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9 w后,研究组患者头晕目眩、痰多而黏及偏身麻木维度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1.13±0.23)分及(1.01±0.14)分及(0.91±0.24)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及干预前(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GQOLI-74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常规运动指导缺乏针对性〔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预效果。
中医养生理论通过调节患者作息及饮食,达到改善患者代谢及情志的目的,中医理论认为,齿为骨骼之余,由肾中精气供养,因此进行叩齿训练能够达到充盈肾精、延年益寿的功效〔10〕,同时,巩振东〔11〕等学者还指出,唾液在中医理论中为金津玉液、且与肾脏及脾脏关系密切,故进行咽唾法干预后助于改善喊着肾脾功能,对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而穴位按压作为中医传统手法〔12〕,能够通过刺激患者穴位,提高组织的兴奋性,达到调和血液、疏通经络的效果,进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对缩短患者恢复期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与干预前及常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包括:①与常规肢体训练相比,中医养生理论更加注重患者、疾病及证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患者时人与自然的关联性〔13〕,因此能够在不同阶段,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干预措施的针对性;②本次研究中将饮食干预、情志干预及日常自我保健等措施贯通于整个护理干预中,并根据患者证型的不同,以中医七情相生相克理论为依据〔14〕,合理安排饮食及运动,并开展适当的心理支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医护遵从性显著提高,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③孙雪琴〔15〕等指出,通过采取穴位按压、拔管及艾灸等手法,能够有效刺激患者神经功能,进而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而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又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而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