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滩寺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调研与思考
2022-03-01李汝杰史佳林王广宇
◎文/李 峰 李 瑾 李汝杰 史佳林 郭 华 王广宇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优势条件
白滩寺村是杨柳青镇4个规划保留村之一,村域面积约133公顷,现常住人口1456人(七普数据),其中户籍人口1187人,共421户,393处宅基地。村庄民风淳朴、生态宜居,发展基础良好,是西青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村庄之一。
1.村庄发展基础较好
白滩寺村内水系发达,河滩、坑塘、沟渠密布,子牙河、中亭河、卫河三河在村内交汇,林木覆盖率较高,生态资源丰富,风光秀丽,依托原有水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项目,整合利用村庄民居,契合都市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
白滩寺村地处“京津冀”1小时都市圈,是西青区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杨柳青镇政府2.5公里,距离天津市区25公里,白滩寺村内部有新兴路、船厂路、白滩寺路三条道路连接外部,并通过津同公路、西河闸路连接西青道、柳口路等城市主干路,可达性良好,方便外来游客进入。
白滩寺村域范围内还拥有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高尔夫球场、杨柳青造船厂等休闲旅游资源,周边有杨柳青博物馆、杨柳青庄园、石家大院、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天津杨柳青年画作坊等旅游景点。彼此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可满足游客多种休闲体验需求。
2.村庄文化底蕴深厚
一是古迹文化资源。白滩寺村相传建于光绪十二年,是拥有13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韩、郑、马三姓在子牙河堤建房定居,1947年发展成村,因河滩上有一白滩寺故名。作为杨柳青镇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村,“杨柳青十景”中“白滩绩蔴”就在此地,据历史记载,杨柳青镇北子牙河北岸有白塔寺,周绕农渔猎户数十家,沿岸筑室插居其间。其近滩浅洼处,为适其性,遍植青麻。麻熟时节,村民妇幼就水沤麻。待干,齐集于滩上,绩麻搓绳。雪亮新麻如银积于彼岸,遥望白茫茫一片,“白滩”之名,即指此之谓。虽然古迹难寻,但这是白滩寺村的无形资产,为其增添了不少的知名度。
二是民俗文化资源。白滩寺村现保存并传承着以杨柳青年画为主题、明清陶瓷技艺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依托天津市禹都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挖掘杨柳青年画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元素,创办陶瓷兴趣体验室,接待社会各界对粉彩瓷器绘画感兴趣的人们,并请专业老师讲解、传授绘画技法,使之成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承基地。
三是红色文化资源。西青区是“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发生地之一,杨柳青镇是平津战役的前线指挥部和主战场,白滩寺村离杨柳青镇很近,曾是抗战的战场,红色文化遗存丰富,据记载在抗战时期,曾有一个军事碉堡,1986年白滩寺村被评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地恢复和挖掘开发。
四是运河文化资源。利用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品牌影响力,挖掘杨柳青镇域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IP,开发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结合杨柳青镇运河文化古镇的定位,在子牙河沿线打造生态文化、漕运文化、古村文化、船坞文化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带、文化传承带、生态景观带,与南运河遥相呼应,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3.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
白滩寺村凭借靠近城市的优越区位条件,享受到城市化的红利影响,依靠厂房和土地出租,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88.5万元,村集体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有能力为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2020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万元,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万元。
为改变单一依赖租金收入的情况,白滩寺村开始逐步拓展经营领域,增加实体产业收入。依托子牙河、中亭河生态经济带,提升原有苗木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和农业休闲项目,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集体设施租赁服务经济质量,充分利用闲置资产,结合文旅产业的发展,引导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实现资源多样化配置,增加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益。
(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村民住房问题
白滩寺村目前的民居主要分堤上和堤下两部分,堤上的民居大部分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质量较差。堤下民居集中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建筑质量相对较好。全村仅有约15%的民居在近10年内进行了翻新建设。整体上房屋破旧,只能满足基本住房要求,且这些住房缺乏统一设计和专业施工,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自行建设,住房质量普遍不高,时间久远加之住房维修保护不及时,老化情况严重,有的甚至成了危房,影响到居民居住安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对住房改善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住房已由单一的居住功能逐步转变为兼具居住和市场属性,住房消费偏好明显增强,对住房更新改造的意愿更加强烈。但许多有改造意愿的农民受制于现有政策难以实施,无法在原有宅基地基础上进行翻建,村民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的需求迫切。
2.村容村貌创意改造问题
从2017年开始,白滩寺村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大幅提升了村容村貌,但离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标准和要求还有距离。随着乡村旅游向深层次的休闲体验型转变,村容村貌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也面临美学上和文化上的更高要求。村庄作为较典型的华北平原村落,虽可以满足本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离“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的三美标准仍有距离,缺乏“美”的设计与创意,没有营造出“田园生活”的氛围和意境,对于游客而言还缺乏吸引力,若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乡村,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进行提升改造,在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村容村貌的审美情趣,挖掘乡村美感和亮点。
3.乡村产业转型发展问题
由于2016年后厂房租赁市场下滑,白滩寺村的厂房闲置严重,闲置面积约2.1万平方米,近年来村集体收入下滑较多,村庄确实面临着产业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尽管该村各方面的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目前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并没有实现有形的突破,还处于规划阶段,乡村旅游、研学、康养等多个项目也未规划建设和实际落地。要改变以前粗放发展模式,就必须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此外,虽然村庄是百年老村,拥有如前所述的深厚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古迹文化、运河文化等,但除了民俗文化之外,红色文化、古迹文化和历史典故均为无形的资产,缺乏有形的载体,这也是未来该村发展转型需要克服的困难。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依托白滩寺村所处区域位置、交通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人才状况等,结合全市乡村振兴“三美四乡”的建设目标,选择体现村庄特色、讲述村庄故事、扩大村庄影响、展现村庄魅力、彰显村庄综合治理成果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村域的产业效能、经济实力、村容环境、乡风文明和生活幸福感。
(一)发展思路
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在聚集人才、汇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按照天津建设“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庭院”,打造“兴业之乡、宜居之乡、文明之乡、幸福之乡”的目标,深度开发基于多重文化内涵的乡教文旅融合项目,对原村庄内的设施资源加以整合和创新,以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五育合体、四季合一、四链合力、四生和谐”为建设思路,以“乡村搭台、教育唱戏、文化赋能、旅游富民”为发展理念,推进示范村建设与教育、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绿色生态—文化体验—亲子教育—创意创业—定制服务”的多元乡村产业链;建成一座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内涵丰富、功能高端的乡教文旅融合发展村庄;提升现有设施的功能与效用,最终实现乡村振兴、集体富裕、人民幸福。
(二)发展理念
以盘活资源为初衷——树立节约集约资源,实现高效发展的理念,将村庄内民居、林地、厂房、河道、岛屿等资源加以重新规划和再次开发,引入“乡村+”概念,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变资产,打造服务链、价值链双赢的乡教文旅融合示范型村庄。
以产业提升为手段——从产业链源头做起,打造特色乡教文旅融合产业链,将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建设相结合,运用创意思维,与休闲、体验、运动、教育、养生、民宿等产业相结合,打造服务业主导的产业支撑型村庄。
以效益提升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选择,精准定位乡教文旅市场客户群体,在为其提供文化技能、创意开发等教育培训以及农耕文化体验与休闲服务的同时,满足其对生态环境、便捷服务的需求,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的效益型村庄。
以生态提升为先导——推广低碳、循环、节能、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营造静谧自然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型村庄。
以景观提升为重点——体现美学设计和实用性理念,依托林地、河道的生态廊道资源,以丰富多样、妙趣横生、各具特色的景观小品进行装点,打造靓丽景观型村庄。
以功能提升为目标——通过发展基于文化开发的多类型村庄产业项目,构建面向市民的新型经营体系,实现村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打造城乡统筹型村庄。
(三)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立足西青区,服务全市,面向京津都市圈,借助杨柳青镇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与石家大院、杨柳青古镇、元宝岛休闲旅游区等节点联动错位发展,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生态环境营造和传统文化传播,以体现文化性、教育性、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康养性为目的,推行体验式民宿度假、参与式亲子教育、会员制运动竞技、共享性养生养老、游憩型休闲渔业等乡教文体旅结合的发展方式,努力建成天津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展示基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中老年健康体验基地、城乡居民文化旅游目的地。
2.产业定位
基于村庄的多重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开发农耕文化产业体系、民俗文化产业体系、红色文化产业体系、教育培训产业体系、民宿餐饮产业体系(见表1)。
表1 白滩寺村乡教文旅产业体系构建初步设计
3.市场定位
地理市场:
一级市场(主导市场)——西青区及天津市中心城区游客;
二级市场(重要市场)——京津地区游客;
三级市场(机会市场)——华北平原各省市区游客。
细分市场:
学校团体市场——中小学生态教育、劳动教育基地、运动教育基地;
企业团体市场——企业集中团建的场所;
家庭出游市场——儿童的游戏天堂,青少年的素质拓展,成年人的心灵休憩,老年人的保健养生,所有人的文化乐园。
(四)发展目标
1.在田园美方面。要按照产业发展好、田园生态好、集体经营好的标准,在集体发展、文化挖掘、产业融合、生态保护、资源管护、村庄建设、主体培育、联农带农等方面达到高水平。
2.在村庄美方面。要按照党建引领好、村庄治理好、村庄建设好标准,在组织建设、思想引领、队伍建设、民主管理、法治建设、创新治理、文化建设、村庄规划、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等方面达到高水平。
3.在庭院美方面。要按照家风民风好、居家环境好、经济条件好的标准,在村民素质、文明养成、庭院建设、公共服务、就业服务、福利待遇、农民收入七个方面达到高水平。
三、发展举措与建议
(一)创新乡教文旅融合示范村组织管理架构
1.构建组织模式
白滩寺村乡教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采取“政府扶持、项目带动、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组织模式,进行组织管理和经营运作。一是组建经营运作主体。在示范村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期间,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共同组建“白滩寺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开发和经营运作主体。二是细化明确职责。杨柳青镇政府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负责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审批项目立项申报、运行监督,确保依法依规立项与建设,避免踩踏政策红线;村集体组织和投资开发经营主体负责具体建设运营和改造提升工作。
2.建立运行机制
示范村创建的组织运行机制,采取适合的、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处理好和农民、消费者、合作商的关系,将其打造成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载体、乡教文旅融合的体验基地以及合作共赢的示范平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项目为纽带开展招商引资,把示范村打造成乡村创新创业创造的平台,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协调优势,整合利用闲置农房、水面、林地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示范村展示平台;吸引合作者加入平台,发展特色精品民宿、创意乡村生活场景、营造乡村休闲体验、服务银发养生养老、青少年绿色教育基地等新型乡村服务业态,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多方共赢发展。
(二)挖掘乡教文旅融合示范村发展潜能
1.夯实文旅资源基础
一是深挖特色资源潜力。白滩寺村依托现有河滩、林地、绿植等自然资源和水域生态、红色文化、民俗体验、乡村生活等旅游资源优势和潜力,借助杨柳青古镇文化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度假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建成集生态产业、休闲旅游、原乡村落为一体的近郊美丽乡村景观,基本形成子牙河、中亭河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带。二是整合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杨柳青造船厂、瓷器制作技艺等工业旅游和非遗项目资源,培育更多乡村旅游品牌和休闲农业项目,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促进产业“接二连三”,形成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构建示范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2.增强“乡教文旅融合发展”意识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把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标准和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乡村环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结合起来,融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镇村领导干部党课、业务培训课程体系,激发镇村干部新担当新作为。二是营造舆论氛围。强化政策宣传、专题宣传,引导形成文旅经营者、从业者和农民积极响应、主动参与的实践养成。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要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旅游为主线,通过强化问题导向,厘清工作定位,提高政策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为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合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激发乡教文旅融合示范村发展动能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加快建立支撑白滩寺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管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建立规范化、特色化农村资源数据库,推动夜间经济、乡间经济、网间经济等“三间”发力,提升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消费体验,以科技创新驱动文旅消费升级。二是加快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按照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盘活乡旅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谋划农副产品加工、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绿色康养等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服务业体系,打造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乡村产业新格局。三是实施品牌创新工程,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白滩寺村文化内涵,对自然风光、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开发基础和潜力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找到文化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切入口,挖掘特色产业价值,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创新为白滩寺村乡教文旅融合产业振兴赋能。
2.强化要素资源融合
一是完善土地政策,激发土地资源活力。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和入股经营等政策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文旅一体化经营。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多元化拓展资金来源。通过金融助力机制创新,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文旅融合项目的金融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文旅项目资金投入格局。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引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构建创新型人才团队;鼓励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加入文旅融合发展队伍;打好“乡贤牌”,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鼓励引导乡贤参与村庄发展建设;尝试引入事业合伙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股权分配和一次性奖励等倾斜政策,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集聚乡教文旅融合示范村发展制度
1.建立健全“乡教文旅融合发展”制度机制
一是形成统筹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重大事项联合审议、决策制度,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协同体系,形成镇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组织机制,确保示范村创建标准、发展规划、扶持政策、重点项目落地落实。二是提升融合发展联动机制。把市场需求与白滩寺村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社会资源、乡村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联合农、林、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开辟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原则,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文旅融合示范村创建。三是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既要大力支持企业经营活动,又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并通过信息公开、民主决策等方式,保护农民的土地、资金、生态等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教文旅融合发展获取更大实惠,逐步构建兼顾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
2.强化制度执行和政策落实
一是用足用好扶持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积极申请建设用地指标,配套建设休闲、旅游、康养、体验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场所;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政策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农业农村用地相关扶持政策。二是争取项目扶持。积极申请乡村振兴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扶持政策、用水用电类优惠政策、土地流转补贴政策、高标准农田扶持政策、农产品保鲜流通扶持政策、贷款贴息及政策性保险政策和人才支持政策,发挥各类政府项目的引导支撑作用;努力打造西青区乃至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