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

2022-03-01高惠宁田旭红赵月霞王晓谦

高教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改革策略大学语文

高惠宁 田旭红 赵月霞 王晓谦

摘  要:大学语文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和塑造方面,起着“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母语意识、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引导学生走出价值判断的迷惘并思考生命的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应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改革教学策略,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76-04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and shaping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can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ir mother tongue, broaden their aesthetic horizons, guide college students out of the confusion of value judgments and think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reform the teaching strategy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so as to better play its role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Chinese;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 reform strategy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1996年教育部高教司將大学语文课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敦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一门必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是大多数人系统学习母语的最后机会,其教学目的在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确定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表述说明,大学语文课程兼有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应通过优秀的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丰富的语言文字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人文、素质与语文教育的由来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洞察时势的变化、与时俱进;把握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以成大化。《周易》第一次把“文明”和“人文”联系起来。“素质”一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克殷》中:“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本意是白色质地,后引申为事物本来的性质,现一般定义为一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

所谓人文素质,从狭义来说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1];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我们强调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引导人们将优秀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自身的内在品质,成为一个有气质有修养的人,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中国的语文教育从较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始于三千多年前,即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的音乐教育包含诗歌,“书”包含书写、识字、作文教育。后孔子又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教材开展他的语文教育,即包含当今语文教育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几乎是学子修养的全部。

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之媒介

无论古今,中国语文在识字、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书写等方面的独特性无可比拟,又因其特殊的“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使文学与大多数学问浑融于一体,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不应只讲解语言文字知识,而要透过语言文学作品,去揭示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哲学思辨、价值取向,去揭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

大学语文教学以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文是很好的媒介。以高教版《大学语文》(陈洪、李瑞山主编)[2]为例(以下同),教材选录了67篇课文,精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内容涵盖了《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礼记》《庄子》《史记》《世说新语》《文心雕龙》、唐诗宋词、明朝小品文以及现当代诸多名家如鲁迅、周作人、胡适、梁实秋、沈从文、汪曾祺、王小波、贾平凹、张爱玲等写的关于人情世态、爱情婚姻、人物风情、社会人生、品格修养等经典的文学作品,完整体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借助对这些美文的讲授,在古今中外文学精品的感染下,是完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这一教育目的的。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功能

在当前高校人文教育课程开设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可以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母语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把母语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由于社会功利、生存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我们的母语教育被外语教育远远甩在了后面。中考、高考、考研的英语分数比例很高,求职、晋升时,英语水平而不是汉语水平成了重要的筛选尺度。当前部分大学生与人相处或无话可说,或词汇贫乏、词不达意,缺乏生机与情趣,对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知之甚少。我们必须认清的是,母语教育不单单涉及到日常实用性,它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与使命。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强化母语意识、加深学生母语情感的过程。大学语文课本中,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的美文各领风骚,不同风格、不同作家的语言各显身手,如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独辟蹊径,从功能与陷阱两大方面阐述语言的作用,观点与实例巧妙结合、相映成趣,语言幽默诙谐、妙语频出,让我们在深思语言的是非功过的同时领悟汉语言文字强大的魅力与内涵;余光中的《我的四个假想敌》,巧用比喻、双关、夸张、典故、成语等一系列手法将一种普通的不舍嫁女的情绪写得妙趣横生,让我们感叹汉语机趣盎然的同时,看到一个开明通达又纠结矛盾的慈父形象;《论语·先进》以戏剧化的场景,围绕人生理想而问对交谈,思想内涵之丰富,人生况味之隽永,使我们更为深切地体悟到母语特有的语文气质和精神意趣,及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语言观念和文化倾向,领悟语言这一寻常之物所能企及的不寻常境界[3]。

大学语文教学完全能够利用古往今来优秀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唤醒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在对历久不衰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读与领悟中,加深对母语的情感,增强母语意识,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母语文化,更深地体味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丰富自己的汉语语汇,全面提升母语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追求

一个不懂欣赏美、不会审美的人是缺少灵气和领悟能力的,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大学生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作为未来的时代精英,他们的审美修养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素质。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毕业后的前途着想,很多大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各种“考级”“资格考证”上,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和环境缺少敏锐的感觉,这势必会影响其审美素质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讲授以及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开阔审美视野、增进审美情趣的同时,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态度。如唐敏《女孩子的花》,以“百叶”水仙喻女孩子的纯贞美丽,展现女性生存的脆弱与敏感,而这篇课文的平行阅读篇目——张抗抗《牡丹的拒绝》则描摹牡丹雍容华贵,显示女性生命的刚强与卓尔不群。两篇课文两种花儿,一柔一刚,让学生在阅读时体悟女性对世界的独特感知方式和不同的审美特点;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一支深秋怀念远行之人的情歌,化情入理,在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对人生所持有的理性把握,意境高远,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另外,张爱玲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张岱的“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西湖七月半》)等都在给人审美感受的同时,让学生体悟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诗性传达,使之在心动之美中陶醉、深思。

(三)大學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走出价值判断的迷惘,坚定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当今,充斥文学空间的宫闱情仇、穿越架空等网络小说使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耽于幻想、远离现实,古装仙侠影视、综艺、网络段子等大众文化的盛行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品味经典,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判断的迷惘和精神世界的迷失,从而导致缺乏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习惯随波逐流。

大学语文教学视野开阔,它关注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并关注当今社会现实,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而又理性地看待诸如网络小说、流行歌曲、古装仙侠影视等大众文化,用传统的优秀文学文化经典对接学生的生活,对接学生的心灵,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坚定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承载着社会进程中的人文精神,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4],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其蕴涵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审察自我人格的局限,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我,尽快走出精神的迷惘和困惑[5]。如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一篇思想、内涵深刻的好文章,这是胡适先生在1932年写给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而对于还未毕业就已经在抛弃对知识的探求和对理想的追求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则敲响了一记警钟。文中的三个方子既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解决大学生现下的茫然与无措,同时也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从而摒弃堕落的危险,其中“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等警句更是发人深省,相信不管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在校的大学生,都会在人生的路途中被激励而奋发前行。另外,傅雷的《家书二则》、范曾的《梵高的坟茔》、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等选文都为学生的人生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思想智慧,在先秦诗歌、唐宋诗词中也都可以找到对接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并以此延伸,直击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克服心中的许多挣扎。

(四)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增进对人的命运的深切理解

为什么现今的大学生有时会心浮气躁?没有远大理想,人们总是围着眼前的一点儿利益打转,生活没有目标。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对人类来说必需的不是没有紧张感的生活,而是能够让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有价值的目标。人类并不是为了从紧张中摆脱出来而努力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在努力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当前的大学校园,一方面因为大学生活相对轻松自由,很多大学生开始变得无所事事,觉得生活无聊、空虚,没有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感受到学业、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部分大学生因无力应对而开始焦虑、不安、消沉以及抑郁,觉得生命毫无意义,甚至有人自杀。

文学不是外在于生命的存在,它是对人的生命世界的一种呈现,它召唤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的命运[6]。大学语文课本中的《庄子·秋水》《论语·先进》《孟子·梁惠王下》《礼记·大学》《道德经》等文章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的探究、对生命与生死的态度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里面有古圣先贤们对道德修养、生命价值的深刻体会,品读这些文章,会让我们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叩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如何做人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从而自觉追求做人的理想境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人生、成就自己的人生[7]。另外,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也是人生的况味,《庄子·秋水》是清醒的认识论判断,也是生命的顿悟,这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经典都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鲜活的生命体验,能让学生在文学经典中变得思虑深沉。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对古今经典文学作品的探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启发他们对人的存在、人的命运以及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与追问,在沉思中体察人性、感悟命运、领悟人生的意义,然后一步步朝着理想的人生境界迈进。

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

首先,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和鉴赏文学作品本身上,而不是把文学作品肢解为 “一、作者简介,二、写作背景,三、字词串讲,四、中心思想,五、段落大意,六、艺术特点”等小块儿。大学语文应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通过内容、情感、思想、文字等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精神趣味、智慧谋略、语言妙用等。其次,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从资料收集到制作PPT,再到面向全班讲授,都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思维发展。

(二)将电影、相声和流行歌曲等音频、视频引入课堂

如讲《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时,借助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北京话》《普通话与方言》,通过对相声语言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讲《梵高的坟茔》时,借助电影《至爱梵高》了解作品人物。讲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时,借助胡适的诗改编的校园民谣《兰花草》,了解胡适先生的创作才华。学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和平行阅读篇目《假行僧》时,一边听着歌曲一边学习领悟歌词传达的情感。另外,还可以在讲古诗词时听一些化用古诗词的流行歌曲,讲一讲《流行歌曲对古诗词的化用》,以此来加深对《蒹葭》《无题》等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三)将网络写作方式引入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材中精彩的好文章,自然会诱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尤其是大学语文课本中的《金岳霖先生》《下棋》等描写人物及休闲情趣的好文章更是使学生想拿起笔写下自己身边有趣的人、事、物。为了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繁重任务,我们可以开通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写作通道,同时在写作中引入同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交换阅读作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同伴互评能够促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同伴的文章,进而反省自己写作上的弱点。

(四)改革考试方式

改變以前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卷面考试结果给学生成绩的做法,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母语兴趣、价值观念的提升。期末试卷考试占60%,平时写作、自己讲授与制作PPT、课堂表现占40%,以此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期末试题除部分基础知识外,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不硬性做出非此即彼的判定。由于不以应试考试为目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讲得很放松、很精彩,学生没有压力,听得也轻松自在,更容易对作品本身产生兴趣并深入思考。

五、结束语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一生语文课堂的最后学习,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大学生关照古今、关照社会、关照自我,理解人生、社会与生命。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应该使大学生的母语意识有强化,母语能力有提升,审美视野更加开阔,人文底蕴更加丰厚,走出价值判断的迷惘并思考生命的意义,能够“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及自己身上肩负的家庭、社会、历史责任,懂得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承传,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情感、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丰富之人”[8]。

参考文献:

[1]王振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N].安徽日报,2004-08-30.

[2]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

[3]沈立岩.《侍坐》中的言说与沉默[A].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121.

[4]乔以钢.打开语文教育的一扇新窗[A].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8-105.

[5]张静.大学语文应落实文本本位[A].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9-74.

[6]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62-65.

[7]姜国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诗教礼教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3(2):41-45.

[8]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改革策略大学语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探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