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融合中朝俄经济走廊的高校“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01边莉娜权赫律

高教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语

边莉娜 权赫律

摘  要: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形成源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政策的推动。通过文献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的研究,吉林省定位于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外语人才需求方向逐渐明晰,但受困于高素质人才留存率低、跨境就业困难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自身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需求。而通过构建政府解决宏观问题、学校灵活出台政策、教师负责具体落实的“三位一体”的“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矛盾造成的就业困境。

关键词:中朝俄经济走廊;人才需求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23-04

Abstract: Economic Corridor between North Korea, Russia and China originates from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polici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demand direction of Jilin province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riented on Economic Corridor between North Korea, Russia and China, is gradually defined. Meanwhile due to the low retention rate of highly-trained talents, difficulty of cross-border employment and deficiency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is demand for talents is hard to meet. While this employment difficulty caused by those contradictions could be effectively solved through the "foreign language plus"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teacher form a trinity, who are respectively responsible for macro problems, flexible polici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Economic Corridor between North Korea, Russia and China; talents demand directi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foreign language plus"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时十分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企稳的背景下,强调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高校毕业生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吉林省所处的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与朝鲜、俄罗斯等东北亚地区经济主要参与者的合作日益紧密,在日本、韓国等发达经济体对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带动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实际已经形成合作共赢的“中朝俄经济走廊”,其发展壮大将为东北地区提供强大的就业资源。

一、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发展状况

东北亚区域经济融合是近年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其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各国之间依存度高,正朝着欧盟、东盟一类的经济共同体方向发展。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形成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国际经济大气候和国别经济小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区域内各经济体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如我国东北振兴系列政策自2003年开始持续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从宏观意见、发展定位、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新形势下的深化发展等角度为东北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1]。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东北亚区域融合发展推向了更高的平台,将吉林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定位在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俄罗斯也通过与中方合作出台《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等形式,继续推进俄罗斯远东“跨越式发展区”的实施,同时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中心打造日本海沿岸远东海港群,这是俄罗斯“向东看”战略推向纵深的重要体现[2]。

中朝俄经济走廊,狭义上包括中国东北、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位于东北亚核心地带的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则包括了中国、朝鲜、俄罗斯以及在三国经济走廊串联下形成的东至太平洋西海岸、西至欧洲的巨大经济带。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以吉林省为代表的中国东北地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走廊内相对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中俄两国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持续加深,为中朝俄经济走廊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双边贸易额近期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

二、吉林省定位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的外语人才需求方向

吉林省身处中朝俄经济走廊关键位置,有效利用中朝俄经济走廊未来发展空间,引导劳动力供需对接,是促进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主要发力方向。

(一)基于国际物流中心的定位形成的就业

一是互联互通形成的就业。中朝俄经济走廊东端通过中国东北及日本海沿岸的诸多港口,形成连接东北亚、辐射太平洋西海岸的经济圈,向西则通过亚欧大陆桥直通中亚、西亚、欧洲,联通了蓬勃发展的太平洋西海岸经济圈和高度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圈,与“一带一路”经济带形成完美重叠,有利于享受政策红利,作为物流中枢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十分可观。二是沟通需求形成的就业。中朝俄经济走廊连通亚欧,连接国家近百,覆盖地区使用的语言种类多样,而在国际贸易中,外语专业人才对于当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了解远超其他学科人才,在沟通媒介的功能之外,其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性正日渐凸显,外语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

(二)优势资源吸引形成的就业

俄罗斯远东地区分布着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煤矿、锡矿和世界级的大型多金属矿,以及占整个亚太地区81%的钻石储量、51%的森林资源、37%的淡水资源、33%的水生生物资源、32%的黄金储量、27%的天然气储量和17%的石油储量[2];中国东北地区有着辽河、松嫩、三江三大平原,是国内粮食储备的主要来源,家庭农场、土地规模化种植已经较为普遍。基于临近原料产地的最优选择,吉林省定位于身处中国东北和临近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资源产地,大农业、重工业和制造业仍将是支柱产业,且在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带动下将提质增效,形成优势产能,并由此提供大量的熟练工人、农民以及经营管理人才的就业需求。

(三)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就业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的粮仓,农业基础雄厚,重工业、制造业、采矿业发达。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成为主导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向第三产业不斷转移。吉林省应利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农业和重工业基础,大力推动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形成科技拉动农业、工业转型重组,配套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赋予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形成高产业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并拉动劳动力收入不断提高,吸引中朝俄经济走廊的高素质人才为吉林省服务。

(四)创新创业拉动形成的就业

伴随着中朝俄经济走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原有大国企、大工厂模式将被优势产业引领、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取代。配套产业的发展产生以精、小、快为特点的科技赋能、创新引领的企业形态,上到企业的战略咨询、整合重组、会计服务,下到日常的各项生活需求,为创新创业提供广袤土壤。《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中提出的旅游休闲、交通物流、水产养殖、建材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3],《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新发展,培育振兴发展新动力”的目标任务,强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也为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动力[4]。这些倾向性政策为利用中朝俄经济走廊创新创业提供了支持,为各层次、各专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将是中朝俄经济走廊中最重要的就业途径。

三、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一)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隐忧

从吉林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中朝俄经济走廊的发展需求双向对比来看,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两个重要不足:

1. 高素质人才培养相对稳定,但留存率低。通过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看出,东三省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变化趋势与东部、南部发达省份区别不明显,一定层次高端人才的供给变化与发达地区基本一致,说明东三省在高等教育水平上不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培养的高端人才数量相对稳定。但通过调查发现,吉林大学2017年毕业生16 821名,留在东三省就业的比例仅13%;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留在东三省就业的比例仅15%;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其毕业生留在东三省就业的比例大约在30%~50%[5]。东北地区正处在制造业和重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具备高水平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而在人才供给端,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留在东三省就业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高水平学校毕业生出于职业发展规划和薪酬待遇等原因,会选择去北上广深和华东、华南其他发达地区就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和高端人才外流的矛盾,导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迟迟不能完成的现状。

2. 跨境人才需求与劳动力跨境就业之间存在矛盾。从中朝俄经济走廊长远发展看,联合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势在必行。但截至2018年1月该地区常住人口约618万,尚不及长春市人口数量,开发远东地区所需劳动力存在巨大缺口[2]。放眼整个东北亚地区,唯有中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开发。但中俄双方还未形成大规模跨境劳动力就业的实质性保障政策,跨境就业的方向、用工方式、社会福利及安家落户政策等尚需中俄双方协商确定,目前看这些政策还未进行正式的前期推动。

(二)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在就业状况堪忧的同时,吉林省高校尤其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无法适应中朝俄经济走廊对人才“应用、多能、创新、外向”的定位,体现不出外语专业背景在跨境经济合作中的优势。一是专业外语技能水平不高。目前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仍以外语熟练交流和使用为目的,基本不涉及其他学科专业外语。而中朝俄经济走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外语+”复合型人才,其人才价值的核心在于“复合”上,必须具备一定程度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在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中更好地就业。该矛盾造成了目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其他非语言类行业就业十分困难。二是社会实践与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不匹配。目前吉林省高校外语类专业的社会实践以翻译、教师、外企职员等岗位为主,与中朝俄经济走廊对人才的社会实践要求是不匹配的。中朝俄经济走廊对人才社会实践的要求是对社会经济工作的规律有一定认识,对于企业的运行有一定掌握,对各行各业尤其是跨境经济交流有一定了解,而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外语类专业社会实践达不到的。三是缺乏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在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创新创业思维不可或缺,而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掌握技能、熟练运用为目标,缺少创新创业的引导,造成了学生不愿去创新、不了解创业,缺乏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这与语言教学本身的学科定位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和日常引导的缺失有关,这一点,吉林省高校语言类教学过程中明显做得不够。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对吉林省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崭新的“政府解决宏观问题,学校灵活出台政策,教师负责具体落实”的政府、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吉林省高校立足中朝俄经济走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方式。

(一)政府应优化政策环境,为人才本地就业提供便利

1. 承接政策落地,利用政策东风挖掘中朝俄经济走廊潜力。从实践看,东北振兴政策落地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政策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效果衰减,配套政策没有达到刺激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扭转这种状况,一是要细化政策落实,加快出台直接支持政策,确保政策触手直接支持到企业,简化政策传导链条,减少政策在传导中的效力衰减。二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把政策助力向制造业周边、民生领域、高端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创新创业等方向倾斜。三是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 优化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便利。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分步骤、易实施、能见效的就业细则,把政策红利充分利用起来,推动劳动力供需匹配。一是培植创业环境。要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基地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工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二是推出优惠政策,留住高素质人才。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通过提供高额薪酬、住房补贴、快速晋升通道等优惠为高端人才留吉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并以高端人才为火种,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走人才拉动经济的良性发展路线。三是加强政府间沟通协作。应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国经济领域分工协作,充分展开对话,实现合作共赢;地方政府要利用毗邻优势,加强与俄罗斯远东的地方交流,通过地方上持续的往来接触推动两国政府间形成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双边经贸政策,提供劳动力跨境就业的便利条件,释放更有利于中俄合作进行远东开发的政策红利。

(二)学校应定位于桥梁纽带,服务学生回馈社会

学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孵化器”,应做好衔接工作,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安排好整体教育工作,搭建行之有效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 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机制

鼓励更多本地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外贸企业参与办学,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和国际经贸往来的机会;利用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的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人才和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加速智力资源向生产资源的转换,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一是放宽选课范围,减少核心课程占比,鼓励兴趣引导和學生主导,仅设置总学分和核心课程学分的下限,其余课程的选择权完全下放到学生个体,引导学生按需选课,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二是提高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在学位考核中的权重,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挥校企对接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对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定期评价,并作为学位考核的参考。三是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创业,适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或以合作企业托底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基金,通过分批拨付、监督使用等方式保证创业资金的使用方向,鼓励创业校友之间的传帮带,降低学生创业成本。

(三)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地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经手人,应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向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靠拢。一是要改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过程更多地移到课堂之外,利用社会实践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让学生更多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难题,以启发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细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和目标,对于创造力强、执行力强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创新创业;鼓励学生采取团队协作的模式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支持有能力的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领导作用。三是加强心理干预,提升学生创业热情和吃苦能力。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大学教学衔接基础教育和社会工作的特点,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学会经营自己,自主安排个人成长路径,并逐步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压能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越挫越勇的精神。

五、结束语

政府落实中央的发展方针,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留住人才;高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灵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学生和社会;教师创新教学手段,保证政策方针红利切实惠及学生。通过以上政府、高校、教师共同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外语+”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在个人素质上达到中朝俄经济走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环境明显好转,最终实现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焦方义,陆曼.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9(8):84-92.

[2]杨文兰,陈迁影.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及制约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20(1):11-20.

[3]商务部.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EB/OL].(2018-11-7).http://images.mofcom.gov.cn/www/201811/201811151647

28217.pdf.

[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12-29).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612/t20161219_962212.html.

[5]方丹敏,韩力.大东北:一份就业报告的背后[J].大学生,2018(3):14-15.

猜你喜欢

外语
六月记事簿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改革开放后的全民“外语热”
外语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我要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学外语,走进另一个世界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