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性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的路径解读

2022-03-01薛猛陈放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困境高中语文

薛猛 陈放

摘要:“当代文化参与”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种课程形态,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目前,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在实践中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对于高中生“当代文化参与”的复杂性考虑不足、高中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代文化参与”过程中的生成性成果不易保存和评价三个方面。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就要在实践路径上进行建构:厘定“当代文化参与”的复杂性,各方统筹安排;重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当代文化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感,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复杂性理论  “当代文化参与”  教学困境

引用格式:薛猛,陈放.复杂性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的路径解读[J].教学与管理,2022(06):65-6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当代文化参与”是上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和三观养成,丰富语文学习方式,落实立德树人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当代文化参与”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教学困境,较之课堂教学,显示出了较多的新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定复杂性理论视角,对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的路径进行分析,为其教学实践提供助力。

一、复杂性理论的基本要求

1.界定

复杂性理论有特殊的问题审视视角,具有非线性、自组织性、不确定性和不可还原性四大特征。复杂性理论的倡导者埃德加·莫兰认为:“所谓复杂的东西不能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不能归结为一条规律,也不能化归为一个简单的思想。”[2]“复杂性理论是一种强调有序与无序的交融、多样性的统一、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结合、系统的整体性和局部的具体性相联系的理论框架体系。”[3]

2.基本特征

(1)非线性特征

非线性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复杂的特点,表现为非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世界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应该是非线性的。

(2)自组织性特征

“自组织是指通过事物自发、自主地走向组织的过程。”[4]自组织使系统不断地结构化、层次化。系统内部各个部分具有自我调节、发展的能力。

(3)不确定性特征

人们习惯于将某一事物的发展趋势置于既定的逻辑范畴,而事实上,基于系统的更新与发展使事物的自身和外部因素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

(4)不可还原性特征

“通常,事物以系统的方式存在或者显示,在不同的条件或者环境下,还在不断地生成和消亡。理性与经验的循环、往复是暂时性的,发展相对于系统而言是绝对的。”[5]

二、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困境

1.對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预设不足

(1)“当代文化参与”的理解简单化

“当代文化参与”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文化如何参与、参与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系统性的解决,常常衍生出不同角度的简单化处理。

①将“当代文化参与”等同于“了解社会生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拓展环节,将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拓展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着重于课堂文化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推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但是,对当代文化的文化意味和价值了解不足、预设不足,对参与的方式方法还简单停留在听、说、读、写的基本层面。

②将“当代文化参与”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

这种理解是对语文课程目标的忽视,掩盖了语文的学科意义。“当代文化参与”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介入,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多学科综合、多学科能力养成,而“当代文化参与”则强调语文的学科性,是语文学科视角下的学科实践活动。

③“当代文化参与”有形式化趋向

基于语文学科的课时限制、考试以及参与的条件、资源不充足,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无法正常开展,而是以纸质记录档案的形式存放起来。从目标上看,“当代文化参与”重过程而非结果,重内涵而非形式,恰恰是不能简单以档案的结果来代替。

(2)“当代文化参与”在实践中缺少要素设计

①地域要素不够凸显

当前的实践中,识别、判定当代文化地域性特征存在较大的困难。例如,语言文字的时代价值关涉地域性文化内涵,以大连和沈阳为例,二者方言、词汇、语音缺陷都有较大不同。如果以方言与语言文字的联系与区别为切入口,相关文化参与会真实有效,文化生活就在身边可触及、可感受、可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说,地域化要素的缺失,使“当代文化参与”趋向于模糊、抽象,不利于实践。

②目标要素不够清晰

目标要素的缺失并不是指没有目标而是指目标要素不够具体,没有清晰的指向和具体的要求,不同文化目标活动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这显然无法具体开展当代文化实践活动,是实践的短板。

③资源要素不足

“当代文化参与”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但这不意味着它是语文教师的个体行为,理应校内外联动、师生互动,但是实践中资源及资源的提供者是语文教师个体,学校、社区、社会相关部门还没有合力提供系统性的、多元的、丰富的实践内容。

④评价要素缺失

“当代文化参与”不同于传统的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要求,这就很难将常规语文教学的范型移植到“当代文化参与”中来。换言之,只靠语文教师个体无法推进“当代文化参与”评价。另外,语文学科的传统评价更关注终极评价、效果评价或者是量化评价,这就使“当代文化参与”缺失了匹配的评价要素的支撑,无论是评价主体、内容、方式都没有得到具体的厘定和落实,也就无法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

(3)没有把“当代文化参与”和语文课堂教学实质性关联起来

①“当代文化参与”等同于研究性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聚焦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诸要素的能力提升与发展,其中,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当代文化参与”的基石和起点,是当代文化实践参与的认知保障。而事实上,我们常常把“当代文化参与”归纳于研究性学习,给定一个题目进行调查、写出报告,这种调查研究式的实践活动并不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关联。或者说,从形式上看“当代文化参与”并没有与课堂教学相关联,而将“当代文化参与”片面地理解为研究性学习,更是对文化参与的内涵和过程意义的抹杀。

②“当代文化参与”局限于教材要求

“当代文化参与”不与课堂教学关联是认知与实践的割裂,而将“当代文化参与”局限于教材则是另一个极端。例如,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家乡文化活动”,这一单元提示了具体途径、内容与方法,但不是将家乡文化等同于当代文化,或者说,地域性是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片面的按照教材要求,无形之中使“当代文化参与”缩小了内涵,收拢了外延。

2.高中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1)高中生的元认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元认知策略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率先提出的,所谓元认知策略,就是指人对认知过程起到调节作用的认知活动,可以看做认知主体对自身任务目标、认知策略、个人能力及心理状态的计划、监控和调节。”[6]元认知水平是学生认知提升与发展的起点,元认知水平的层次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当代文化参与的效果与价值。

(2)学生的发现、重组能力不足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发现常常是教师问题的预设,并常常为教师的预设所取代,认知的重组或者淹没于语文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淹没于既有的认知模式。发现、重组能力的不足使学生在“当代文化参与”中不易形成探索的意识、方法、方式,不能进行辩证性的反思和要素厘定,不易有个性化的学习心得和过程体验。

(3)语文学科知识、方法、能力没有发挥应然效果

中学生较难从经历和体验中辨别当代文化的层次价值和意义,缺乏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往往隐藏在专家学者的后面,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知识与能力和“当代文化参与”割裂开来,为了参与而参与。

3.高中生文化参与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1)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期待、兴趣不高

“当代文化参与”中的当代文化讲求时代性、文化场域和参与方式,这都是高中生不熟悉且认为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因此较大的实践困难使学生望而却步,没有期待,不与考试相关又使学生興趣不高,这都使“当代文化参与”的效果受到影响。

(2)策略、方法不够成熟

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当代文化参与”是学生陌生的领域,它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在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方面,学生们的相关策略和方法基本上是基于语文文本的理解鉴赏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与“当代文化参与”是不匹配的,从这个角度讲,相关“当代文化参与”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不成熟,其实也源于对“当代文化参与”形式、内容的陌生和实践缺失。

(3)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待提升

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是认知与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它与兴趣、期待有紧密的关联,兴趣与期待不足必然使自我效能感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而这样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影响着学生对陌生的当代文化的参与效果,这样极易造成恶性循环,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4.“当代文化参与”过程中的生成性成果不易保存和评价

(1)对生成性成果缺乏认识,没有保存意识

学生在思维方式、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选择的参与内容不同,分析文化现象的视角也不同,在“当代文化参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生成性成果。生成性成果可以展示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对学生综合、全面评价的重要依据,彰显“参与”的意义。但实际情况是这些生成性成果可能未被看重,觉得它没有最终的成果、结论重要,干扰了既定程序,偏离了预设的方向,影响到最终共识的达成,自然也不会对其加以保存。

(2)生成性成果表现形式过于简单

在“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对“当代文化参与”的活动结果进行量化评价,以此评判高中生的合格与否。但对生成性成果评价较少,生成性成果的表现形式也过于简单。例如,把文化参与过程中学生们的调查报告、访谈记录当作生成性成果。忽视了学生在文化参与过程中展现的神态、表情,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否增多,学生的协作水平有无提升,忽视了学生的内隐性学习,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3)生成性成果不易评价

生成性成果本身就是过程性的,往往体现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两种类型。显性成果可以判断,如提交论文、视频等。但因为缺乏评价机制,无法用等级进行判断。隐性成果,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不好评价而被忽视,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是没有更为有效的办法和策略。

三、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实践路径建构

1.关注“当代文化参与”的非线性特征,各方统筹合作

复杂性理论具有非线性特征,“当代文化参与”同样如此,面临着非规律性的资源问题、保障问题、文化内涵界定、方向引领设计、方式方法选择等,都需要各方统筹合作,进而为高中生“当代文化参与”提供基础和前提。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并大力支持

高中“当代文化参与”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根据时代与社会及当代文化的发展情况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方向引领,同时鼓励、支持语文教师开展相关工作的预设、参与和评价活动,使师生在“当代文化参与”活动中有可参与的、适合的文化活动,可展示交流的平台,可评价的体系,可开展活动的场所,提升“当代文化参与”的层次、意义和水平,使之由简单的常规要求变成因需而设的资源支持。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不能脱离学生“当代文化参与”的活动过程,基于文化、参与文化、促进发展才是目的。

(2)学校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学校要认识到实施“当代文化参与”对于增强全校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全体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学校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其一是方向的引领,其二是资源的支持,其三是经验的分享,其四是与相关部门的积极沟通。

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组合和选择,跨班级、跨年级、甚至可以是师生的组合,力求实现差异组合,解决团队的建设问题。和学生“当代文化参与”联系最密切的部门首先是社区,其次是相关文化部门,学校有必要进行积极沟通。

(3)语文教师充分认知、理解“當代文化参与”的内涵与外延

根据复杂性理论的不确定性特征和不可还原性特征,当代文化一直在发展变化,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要不断加深对“当代文化参与”内涵、外延的学习与理解。“当代文化参与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是对教师语文学科思想、当代文化敏感度和课程建设意识的一种全方位的考量。”[7]作为指导者,教师至少在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的思考和学习,即认知、环境和行为:认知是指教师关于“当代文化参与”的理解,对文化的兴趣、方法、策略及自行水平;环境则是教师在资源、团队、工具等方面思考和准备;行为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开展“当代文化参与”,可做示范引导,进行交流合作。认知、环境、行为三者交互,从广义上说是教师对“当代文化参与”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与丰富。

语文教师还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多与学生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及时修订活动的方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充分考虑学情,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

2.重视学习者共同体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依据复杂性理论的自组织性特征,应充分认识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作用,重视构建各类语文学习者共同体。

(1)重视学习心理,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要肯定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加入到“当代文化参与”的实施中。设计的活动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分担一部分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实现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尤其对于一些参与活动热情较低、实践能力较弱、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注,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其中,如在进行总结汇报时,让平时较少发言的学生代表全组汇报成果,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自信。此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评价方式不能太过单一。

(2)建构语文学习者共同体

在复杂性理论的视域下,当代文化发展是非线性的,可能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非规律性的问题;当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不可还原性。所以要建构语文学习者共同体并要基于多元智能的原则,以应对非规律性问题的出现,增强不断探寻当代文化的能力。

教师要关注到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性,建构学习共同体时,将学习成绩好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强与实践活动能力弱的学生混合编组,让学生交流互动,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碰撞,从多个维度认识、分析、探讨活动对象。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为他们进行“当代文化参与”提供助力。教师要创设机会,如建立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让学生参与进来。

根据复杂性理论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参与当代文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分工要依照实际情况的发展不断调整侧重点,面对突发状况,成员之间要不断交流、沟通,集思广益,以期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3)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教学材料。”[8]教师发挥好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文化现象,自主参与,积极探讨。例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出现了“抖音现象”,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看待“抖音现象”。既认识到它在丰富大众的生活娱乐方式,增进对外界的了解,促进人们之间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认识到它在吸引人沉溺其中,影响学生学习,传播低俗文化等方面的消极作用。

3.增强“当代文化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感

“在‘重过程’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将亲自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9]根据复杂性理论的自组织性特征,学生对“当代文化参与”是有期待和兴趣的,对于如何参与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策略。

(1)关注当前文化生活的主流活动

身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社会的重大事件及发展动态。在抗疫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张定宇院长、陈薇院士;“90后”成为主力军,“00后”冲在前线,他们是众人心中“最美的逆行者”。在疫情期间,有哪些人和事让你备受感动,教师可让学生写下他们最想说的话。

(2)凸显个性化的选择

当下流行的话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自觉关注并热烈讨论。教师应筛选这些话题,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层面的相关探讨。近几年,国产电影如《夺冠》《我和我的家乡》《我不是药神》等,上映之后引发全民热议,成为文化热点。“学生要了解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查阅相关评论,完成综述《热门电影面面观》;通过阅读网络文章和书籍,梳理探究,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认识,完成表达自己观点的《热门电影冷思考》。”[10]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提高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充分挖掘地域资源

当代文化生活囊括的内容十分庞博,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当代文化参与”。充分挖掘地域资源,要明晰地域文化特点、内涵、形式。以大连市为例,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要突出大连市位于北方且沿海这一特征。分小组从民俗文化、足球文化、食品文化、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等角度研讨,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如去旅顺、渔人码头、东关街等,还可以与庄河剪纸、复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传承人面对面访谈。在实践中让学生自觉保护并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语文实践活动能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当代文化参与”的提出,正给弥补这一不足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当代文化参与”教学提示中:“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11]如辩论“网络直播”对生活的积极影响多还是消极影响多,用录像等形式记录学生辩论的全过程,形成书面材料,归纳正反两方的论据,总结其中的合理观点。学生日常生活中会接触这类话题,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通过此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辨别能力,形成新的、深刻的认识。

(2)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不仅要重视最终成果,而且要更重视过程评价。学生汇报成果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调查报告、访谈记录、心得体会等。对于过程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态度、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度、小组成员的配合度等方面综合考量,并且其比重应大于最终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除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師评价,还可以引入家长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此外,还要对语文教师进行评价,可从教师的领会程度、开展此项活动的态度、选择的课题是否合理、指导是否充分、学生有无收获等角度给予评价。

参考文献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4.

[2]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3] 尹超,和学新.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教育研究及其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5):12-16.

[4]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2):4-10.

[5]薛猛,薛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隐性矛盾的厘定与实践路径——以复杂性理论为视域[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05):129-132.

[6] 李霞.元认知策略在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课外语文(上),2016(10):99.

[7] 王建稳.当新诗遇到“卡西尼”——在新诗教学中融入“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8(03):46-48.

[8]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40.

[9] 李佳坤,姜扬.“当代文化参与”教学的三个维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0):8-11.

[10] 吴东.“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05):4-8.

[作者:薛猛 (1971-),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陈放(1997-),男,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该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专项课题“语文学科培养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实践研究”(2020YWYB06)、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审美情趣的内涵创新与发展研究”(WJ2019001)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教学困境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师生互促发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
初中体育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