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
2022-03-01张晶晶
张晶晶
摘 要: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文化自信力量、提升课程价值引领以及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多管齐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健全思政課反馈机制。
关键词:抗疫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3.062
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高校思政课只有融入鲜活的现实,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凝聚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正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和宝贵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对于武装当代青年学生头脑,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抗疫精神的内涵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抗疫精神来自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弘扬与发展的优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全新诠释。
1.1 生命至上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中国文化古籍中多处可体现出生命至上的仁爱传统文化,例如《尚书》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孟子》提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践行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力争救治每一位病患,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平等认真对待,这是仁爱传统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生命重于泰山”的科学诠释。
1.2 举国同心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个有着家国情怀的民族,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历史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可以归于对家国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
疫情来势汹汹,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风雨同舟,凝聚起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在疫情面前,举国上下亿万人民携手同心、守望相助,无不证明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合力之强大。正因为在党中央领导下形成了举国同心的强大合力,才会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1.3 舍生忘死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忘死精神的写照。
面对疫情,无数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展现出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精神气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冲锋在前;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连夜从广州“逆行”到武汉;李兰娟院士口罩下深深压痕……无数的抗疫勇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时时刻刻体现着舍生取义、舍生忘死的价值品格。
1.4 尊重科学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特点之一就是务实。例如儒家的根本在于教化,孔子一生所关注的问题都在于人事,极其重视理性及实践。其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也有崇尚创新精神,《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面对疫情,我们只有科学地掌握新冠肺炎的有关知识,懂得其传播的规律,才能科学指导、科学防控,战胜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举措有效地阻止了病毒的传播;疫苗研发团队智集攻关取得疫苗研发的世界领先,这一系列的科学成果无不证明着党中央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
1.5 命运与共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就包括“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追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文化。《尚书》有云:“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面对疫情,中国政府秉持命运与共的信念,在抗击疫情的同时,积极帮助世界上深受疫情侵害的其他国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行动都生动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崇尚“亲仁善邻,天下一家”的和谐思想,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积极努力。
2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才能历久弥新。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大学生传承与弘扬精神力量的重要课程,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深刻的价值。
2.1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抗疫斗争中所凝聚起来的伟大抗疫精神,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宝贵精神资源,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有利于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例如,挖掘好家国情怀这一精神资源,可以涵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挖掘好艰苦奋斗这一精神资源,可以培育大学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抗击疫情的大军中,不乏冲锋在前的“90”后“00”后,从他们的事迹中更能感受到青年一代对祖国、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这种“朋辈式”的激励,更加能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课程,融入抗疫精神进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培育出为国为民为社会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力量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继承与弘扬的积极主动肯定,新时代大学生应在文化的守护与继承中展示出文化自信的力量,因此更加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学习。抗疫精神实质上就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是革命精神的时代升华。中华文化所展示出的精神魅力,深刻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优势。
抗疫斗争再次证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给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因此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必将增强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大学生将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整合起来,唤起文化自觉,从而彰显文化自信力量。
2.3 有利于提升课程价值引领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还要求强化其价值引领。党和国家在抗疫实践中所做的贡献彰显了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能够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
伟大抗疫精神既是战胜疫情的精神引领,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引领。以抗疫精神为引领,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抗疫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好抗疫故事,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抗疫故事与抗疫精神的深入理解,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同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达到实践层面的自觉。
2.4 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大学生要成人成才,就应自觉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兴旺联系起来,自觉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念。抗疫斗争实际上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实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为国为民的抗疫战士,无数人民群众立足本职工作,无私奉献、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而忘家,他们用自己的英勇事迹生动诠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正因为有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才使我们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取得胜利。
抗疫斗争使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升华,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大学生。思政课讲述抗疫故事、传递抗疫精神,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中华儿女的爱国行,更能够教导学生亲身体会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并将这种感性认知上升到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大学生报国之志。
3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可以多策并举地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一是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二是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三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四是健全思政课反馈机制。
3.1 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
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榜样典型,并形成伟大抗疫精神,这为思政课提供新内容、新素材。高校应科学地把这些抗疫故事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中,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
首先,思政课教师可以把抗疫过程中的伟大实践和鲜活案例充实到教学素材中,积极展示疫情防控第一线的英雄故事,利用榜样案例讲好思政课,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抗疫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意蕴,更加能够领略到平民英雄的伟大,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领会中国制度、中国速度、中国贡献,领悟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其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领悟抗疫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和结合到思政课的教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后,高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专家、教授编写伟大抗议实践与抗疫精神的简易读本,最终实现教材体系向知识体系的转化。高校思政课通过融入抗疫精神的内容,可以加深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切身领悟抗疫精神时代价值,自觉将抗疫精神入脑入心,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3.2 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面向大学生宣传党的理论和主张的主渠道。在疫情防控期间,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形式面临新的挑战,为确保教学质量,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在创新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首先,在传统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加入抗疫实践以及抗疫精神的讲述,推动抗疫精神进课堂。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讲述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崛起的同时,加入抗疫实践以及实效的讲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大势,利用抗疫中青年群体的事例激励大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其次,邀请抗疫精神宣讲团走进思政课课堂,让学生接受思想洗礼,实现抗疫精神在课堂的传播,让抗疫精神内化于心。最后,可以在思政课上播放与抗疫精神有关的影视剧作品,如《最美逆行者》等,通过这些真实事例的呈现,让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可以鼓励、指导学生创作抗议题材的微视频,呈现更多抗击疫情的故事,挖掘更多抗击疫情的英雄,并且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进行作品展,传承抗疫精神。
3.3 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思政课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是也要与社会大课堂同行,要开展实践教学,使抗疫精神外化于行。
首先,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反馈情况,设计相关的课上实践环节,如根据抗疫精神的价值内涵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汇报;或根据当前抗疫实际的热点话题开展主题汇报,分享自己的心得;或分享自己收集或发生在身边的抗疫故事,并结合防疫期间自身体验,讲述了自己的体会,以此来加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抗疫精神外化于行。其次,高校还可以基于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等地参观学习,切实感受抗疫历程;还可以到抗疫的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进行参观与调研,感受中华民族共甘共苦、甘于奉献的团结意志,感受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最后,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周边的街道、社区开展抗疫志愿活动和抗疫精神宣讲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贡献力量,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抗疫精神的动力,从而在活动中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锻炼本领,实现人生价值。
3.4 健全思政课反馈机制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否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最终要看受教育者的反馈情况,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反馈机制。
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维的评价方法。可采用课堂观察法,观察学生对抗疫问题的关注程度,评估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运用表现评价法,在交流学习中捕捉学生的精神素养;同时,还可以将抗疫精神融入期末考核中,合理设置相关的思考题或案例题,评估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内化效果。其次,要设置精准的测评内容。第一,测评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中国为抗击疫情做出伟大实践,但西方部分媒体却抹黑中国,炮制出“中国阴谋论”用来污名化中国,因此高校思政课应该包含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大学生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政治立场。第二,测评大学生的报国之志。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专业课之余,还要把其专业与抗疫联系起来,例如,测试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能为抗疫做些什么,来测试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是否具有爱国行、报国志。第三,测评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可对大学生做课上调查或问卷调查,了解其生活态度与思想品德的塑造。
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时下,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崇高的品德,书写了中华儿女鲜活的典范。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由内而外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地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史册,中国的今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崔健,舒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02):116-120.
[2]李秀梅.用伟大抗疫精神激发当代青年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20,(36):128-130.
[3]周春光,周蒋浒.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3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