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2-03-01朱敏
朱敏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已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但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许多内控措施没有得到实施和改进。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现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评价指标的特性,提出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适合本校特点的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有效促使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发展与改进。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3.035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中的生力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据教育部统计数據,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从2015年的1322所增加到2018年的1418所。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够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更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在内部管理不力、外部监督乏力的情形下,不少高职院校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各种管理不严格不规范、债务风险比较大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缺失等,为了能及时发现缺陷,并在发现之后对缺陷进行完善,高职院校构建全面科学的内控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1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高级职业中学、成人院校转型而来,或者各种职校合并形成,结构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也日趋多元化,业务活动也越来越多样。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其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能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目的,促使校内业务水平的提高。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但大多数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比较少涉及行政事业单位,高校范围内的内部控制研究就更少了。在2012年,随着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逐渐开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后期,随着规范文件的增加及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各种风险防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16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特化使之适用于高校。该文件将高校经济管理活动的类型细分为11项,其中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从内容、方法、监督等方面做了规定。
在教育部出台相关规范后,高校掀起内部控制建设的热潮。许多高校经过近年的建设,内部控制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但在建设过程中,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实施的成效又如何?如何才能对现有的内控体系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很多高职院校却无暇顾及,或者评价流于形式,照搬本科院校的一套,没有根据自身特点来设计内控评价指标,对内控也没有起到监督改进的作用。这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漏洞颇多。因此现阶段如何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本校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存在问题
1.1.1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制定不够规范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文件为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出台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评分细则。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没有同步,许多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是照搬行政事业单位或其他大学的指标来设置,这导致许多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全面及合理,不适应高职院校自身特点,评价采用的方法及手段也缺乏实操性。由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形同虚设,无法落到实践。
1.1.2 内部控制的评价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大多数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存在各种依存关系,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不够客观,甚至引发利益冲突。从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来看,高职院校采用的评价方法大多还是以定性为主,或者虽然有评分,但流于形式。当评价不够客观时,会导致评价结论缺乏可靠性。其次,内部控制评价由于缺乏内部外部监督机构压力,这也导致内部控制的评价形式化,从部门到员工都敷衍了事。此外,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缺乏外部监督部门的审核,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对内部控制评价没有规范统一的做法,这往往不能达到改进内部控制建设的效果。
1.1.3 各级成员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的评价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层对建设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评价就是走形式,甚至认为内部控制的量化打分会引发各种利益冲突,打击教职工的积极性。这也导致一些部门及部分教职工缺乏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对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者做老好人,一律给好评。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大部分属于“纸上”体系,没有真正落实执行。
2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评价完善的对策
2.1 设计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
在考虑各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基础,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手段,设计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评价指标。首先确定设计评价指标应遵循的方向及原则。在参考“行政事业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校的特征来选择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这就最大程度保证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客观性及有效性。运用评价方法时,参考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遵循内部控制标准五要素进行评价,设置包括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大部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设计出符合本职业院校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设计评价指标时着重两点:
(1)在對内部控制五要素评价时要强化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评价指标,可以从组织控制评价指标、目标控制评价、措施控制评价、程序控制评价四方面建立高职院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风险评价。必要时建立专门风险评估小组,以便有效制定及完善风险评估指标。
(2)在设计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评价指标时,依据本高职院校特点设计评价指标,将某些业务层面的评价指标细化,比较重要的业务指标分解成三级指标,并且将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进行分类,按重要程度对指标进行排序,再赋予对应的权重。使各项子指标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运用在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中,如表1。
2.2 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有效监督及激励
加强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形成有效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的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并且能提升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和效率。内部控制评价及内部监督的结合可形成多方监管,提高内部控制的成效。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确定内部监督部门的工作重点及范围,从而更大程度上杜绝高校腐败贪污现象。在监督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考核及激励制度,通过考核与激励措施来促进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监督和评审,进而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通过对校内各部门内部控制的评价,根据某些指标的得分以及得出的相关结论,在个人和部门业绩考核时可以作为关键绩效指标参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程度激发部门和员工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的积极性。
2.3 积极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引入同行评审
强化内部控制的评价作用,学校的领导层应重视内部控制的评价,在全校形成重视内部控制评价的氛围。内部控制评价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自我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可以收集一线执行者的反馈,这些反馈通常比较及时及真实,有助于学校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在运行过程中就能及时进行纠正,从而迅速促使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善。同时,可以将同行评审引入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兄弟院校本来就有许多共同特征,又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邀请一些在内部控制建设比较成功的高职院校同行对这套评估体系进行验证审查,可以避免出现自己设计评价系统来评价自己的弊端,也避免了本校的内部控制没有经过第三方验证就投入使用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杜俊萍.关于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6).
[2]冯瑛.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
[3]周小婷.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J].财会研究,2017,(2).
[4]陈文斌,颜端阳,吴杰,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