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美
2022-03-01
│梵高│
1853年的早春时节,文森特·威廉·梵高在荷兰南部的布拉邦特省出生了。没人能想到,这个孩子将来会在欧洲艺术史上留下震撼人心的一抹色彩。梵高的一生是短暂而孤寂的,他几乎没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没有人欣赏他的画作。然而,就是这个潦倒的偏执画家,创造了史上最贵自画像的记录。他被后人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向日葵》《星夜》更是“神作”一样的存在。
东不成西不就的前半生
跟大多数画家不同,梵高并没有在幼时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或是对绘画的热爱。就连8岁时画的第一幅素描《猫》,也被母亲撕毁了。
梵高16岁开始在艺术品公司打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简直受尽了“社会的毒打”。
他在艺术品公司的工作并不顺利,没做多久便被解雇了。后来他当过教师、助理牧师、书店职员,也曾备考过神学院,但因为太难而放弃;好不容易进入福音传道学校,却没能取得正式任命,只好在矿区做非正式传教,最后还被教会解雇……
回看梵高的求职经历,怎一个“惨”字了得,但正是这段看似跟绘画毫无关系的过往,奠定了他早期的绘画内容和风格。
那几年居无定所的漂泊日子里,他没事就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里很多画作都让他震撼。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决定正式开始画画。他白天在美术学院画模特,晚上画石膏像,但这种坚持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效果,他的画并不受欢迎。
1880年,27岁的梵高搬到乡下和父母一起住,一事无成又突发奇想说要画画的他,少不了被父母嫌弃。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里,梵高说自己“过得连条狗都不如”。
梵高是压抑的,但同时也是富有怜悯心的,这在《吃土豆的人》中不无体现。色彩灰暗、颜色单一,这與梵高的心境极其相似;但他画中的农民、矿工尽管住在昏暗的小房间里,却是自食其力地养活着自己。画家蒋勋说梵高画底层人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拿起画笔却是画的他无法救赎之人。
总是无疾而终的爱情
在伦敦当艺术品公司职员的时候,梵高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对方热情善良,让梵高深深地陷入了对爱情的向往。
梵高当时有多喜欢她呢?哪怕求婚被拒,哪怕被公司解雇,他仍然坚持留在伦敦,直到对方举行了婚礼,他才死心回到荷兰。
好几年的坎坷求职无果后,又因为执意要画画而与父母的关系闹僵,灰心丧气的梵高在这时爱上了自己的表姐。可不仅表姐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两家父母也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梵高再次求婚失败,决定离开家到海牙学习画画。
在海牙,梵高认识了被抛弃的西恩,在某种意义上同样可怜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梵高形容他们是“两个同甘共苦的不幸的人”,梵高画画,西恩就为他做饭,“将悲伤转化为快乐,生命中的负重也因此得以承受下来”。
可即便如此,两人最终还是分开了——梵高的艺术追求没能得到西恩的认可。
再次回到家乡的梵高,这一回爱上了邻居家的女儿,对方比他年长11岁,两人的婚事不出意外地遭到反对。流言攻势下,女方曾试图自杀,这段关系也随之终结。
之后,梵高彻底对爱情死心,在弟弟的邀请下来到巴黎。
既然情场失意,不如好好搞事业。梵高在巴黎见到了当时风头正盛的莫奈、毕沙罗等艺术家,还结识了此后的好友高更,他的绘画也由原来的暗沉单调向色彩鲜亮转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疯魔中诞生的艺术品
梵高曾临摹过米勒的作品,也临摹过日本版画,浮世绘构图大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之巴黎印象派风行,梵高的风格也在熏陶中得到改变。
他的绘画变得明媚起来,色彩浓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与莫奈不同,梵高在绘画时更注重自己的心境,主观意识高于客观展示。他曾说:“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因此他的画作通常能使人感到强烈的情绪共鸣。
1888年,梵高搬到了阿尔勒,并邀请自己的好友高更前来同住。也是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
彼时的梵高已经出现了一些精神问题,在同住了两个月之后,他与高更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或许是因为情绪上头,或许是因为精神疾病,梵高割下自己的耳垂,高更也回到了巴黎。
尽管精神疾病困扰着梵高,但他从未停止过画画,色彩运用也更加大胆。《向日葵》连作便诞生于此时,那幅享誉世界的《星夜》更是在精神病院里创作出来的。
关于梵高的死,最普遍的说法是他持枪自杀,但也有资料称其是被附近的孩童误杀,为了保护孩子他才装作自杀。
不论是何种原因,梵高的生命永远地停在了37岁。一直靠弟弟接济的他算不上成功,也并未出名,直到去世才只卖出一幅油画和两幅素描,但他的绘画艺术是超前的,超越了当时的审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一生与贫困做斗争,却如他画作里的烈阳,充分而炽烈地燃烧了自己。他的人生短暂,作品中的情感却似烟火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