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改编电影:致敬经典还是圈钱生意?

2022-03-01年年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春片原著青春

年年

“文学是大树,电影是果实。”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上映时,冯小刚在上影节论坛上如是说。但短短十年,这颗果实就变了味道。

随着网络多平台播放形式的快速发展,观影新生力量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电影类型也由此更倾向于年轻群体的轻娱乐偏好。这些都使得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正在逐渐被重新定义。“文学改编热”能持续多久?又有哪些作品值得关注呢?

满足精神需求还是新鲜感?

国内有不少“第五代导演”是文学改编电影的受益者,他们往往和原著作者有着相同的历史记忆,都在伤痕文学、乡土文学里表达着对时代的关注和共鸣,并借此实现了电影艺术上的成就。比如,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红高粱》让张艺谋在国际影坛一战成名;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的《甲方乙方》,让当时饱受票房困扰的冯小刚“起死回生”,还拿下了当年的年度冠军。

电影佳作频出,得益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繁荣的文学市场,当时小说和诗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那个严肃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创作是一种时尚,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甚至于,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掀起整个社会的舆论热点。我们熟知的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都是在那个时代走上了文坛,他们的作品也屡屡被搬上大银幕。

如今,文学市场依然运转,传统文学却不再是大众最主要的精神需求。人们可能读不进去一本传统文学书,却乐此不疲地追着上百万字的网络连载小说,修仙、重生、快穿等新鲜的类型让人沉迷,“爽感”就是王道!互联网时代碎片阅读、短视频等的侵袭,也让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深度阅读,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儿。这些新变化,让电影在进行文学改编时有了新的侧重点。

为了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取得票房的成功,比起追求原著本身的文学性,电影在进行改编时更看重作品能否让观众获得一时的快感。此时,青春畅销书和网络文学成了受宠的素材库,IP是人人都想抓住的财富密码。对IP的过分追求,让不少影人已然忘记电影最打动人心的东西是情感的共鸣。

青春片代表了谁的青春?

在知名IP的基础上拍电影,属于开了外挂。自带流量的原著与演员,往往可以利用其既有的影响力使票房得到保证。用IP圈钱,比改编一部纯文学小说要容易得多。2010年后,中国电影市场一片繁荣、票房猛增,在这个大“蛋糕”里,与青春文学强关联的青春片成了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郭敬明、饶雪漫、张嘉佳等青春文学作家以及部分知名网文作者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小时代》《左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影片,一边收获滔天的骂声,一边疯狂吸金。似乎畅销书就等于卖座电影。

当然,并不能一味否定青春题材的全部作品,只是改编水准欠佳、一味选用流量明星而忽视角色匹配度与原作主旨,导致这类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变味严重。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青春片过早地展现出它的疲态。

2017年开始,这股风潮逐渐退去,影片数量减少,佳作更是难觅。尽管此时票房破亿对于该类型电影来说仍不算难事,但整体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

观众们也逐渐摸清了国产青春片的套路:知名原著IP打底引发关注,流量明星参演收割粉丝,再用各种流行元素和文化,以及一些狗血的情节桥段来填充剧情。模式化创作越来越难引起观众们的共鸣。青春虽美好,青春片里的“青春”却不知代表了谁的青春。

终于,青春片这桩生意,也变得不好做了。

电影与文本如何衔接?

显然,当下能在两者之间做好衔接的电影作品并不多。

许多人将电影视作文字的“附庸”——既然是从文学作品中脱胎而来的,影像就应该“忠实于原著”,或者说越接近越好。

但电影和文学,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思维模式也完全不同。尤其电影受限于时间和文本,面对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的空间显然有限。在改编大部头作品时,做的减法要多过加法。

凭借执导改编自村上春树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的电影《驾驶我的车》,拿下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的滨口龙介,就在文学改编上实现了一次突破。

村上春树的原作是较难被影视化的,原因在于其寓言式的文本下,故事仅是躯壳,直击的是人心。他笔下的都市男女常常是虚无的,所以在影视化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将故事打薄,从现实生活中脱落,带给观众一种难共情的不适感。早在2010年,电影版《挪威的森林》就已经告诉我们,哪怕高度还原了剧情,也很难证明导演真正理解了原著的主旨。

纵观电影《驾驶我的车》的故事框架,导演不仅对文本进行了大刀阔斧地重组,还让戏剧元素几乎贯穿全片,这成为理解电影的关键。而在小说中只作为标题被一笔带过的契诃夫戏剧——《万尼亚舅舅》则戏份儿大增。导演的这些小设计升华了原著的主旨,继承了小说中的都市感,并通过巧妙的剧作结合和丰富的对白,深化了电影的内涵。

人物内心细微的心理变化和极为复杂的思考,在小说里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到了银幕上就变得格外困难,这也意味着对电影剧作的要求更为严苛。

那些天才导演在选择文学作品时,IP或流量并非第一位,他们会盯上文本中的创作空间。进行改编时,将故事搬到当下的背景,和时代、现实生活、文化等贴合,从而为作品加分。华语电影里的一些经典作品,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让子弹飞》,以及徐克的《新龙门客栈》等,都称得上是比原著更有味道的创作;《少年的你》等影片的知名度也远大于原著。

一味还原原著剧情、炒IP并不一定能成就优秀的作品,IP虽香,但想要人气与口碑兼具,还得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影视化改编。唯有如此,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电影与文学结合后的升华。如今的电影市场,也更期待能与这类优质作品早日见面。

猜你喜欢

青春片原著青春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青春不打烊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网络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