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强化产教融合
——《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2022-02-28策划王喜凤赵建贞
策划|王喜凤 赵建贞
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虽然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教学质量不被广泛认可、社会吸引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甚至引起了广大家长对“普职分流”的恐慌。新《职业教育法》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前不久,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撰文中特别提到“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
虽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行业企业参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提出对在职业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优惠,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职业学校校长参与主题讨论,关注《职业教育法》修订带来的变化。
扫描二维码观看论坛回放
议题一:学校与企业如何开展合作?
新《职业教育法》强调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职业学校需思考如何与企业展开合作,有效发挥校企的资源优势,培养技能型人才。
主持人:鲍 洁
彭超: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属重点国有大型交通企业——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全资举办。作为负责重庆公交、轨道、铁路等城市一体化交通建设的领军企业,交通开投集团主动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整合全集团41家子企业优质资源创办职业学院。
战略发展同步、体制机制一体,创建“产教孪生共同体”。一是构建共命运发展融合模式。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校企事业发展蓝图,校企携手建成八大专业群,精准适应现代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共建重庆交通继续教育基地,建成重庆智慧交通研究院、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同向同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全面激活。二是建立一体化校企合作体系。集团专设职教部服务监管产教融合工作,研制“双向激励、双向约束”的校企融合考核办法,实施工作联席制度。
彭超
人才资源融合、实践资源共享,构建“零距离”教学保障。发挥国企办学优势,聚合企业人才、技术、平台、设备等资源,实现学校师资队伍、实习实训、课程设置等与企业现场无缝对接。一是打造产教双能教学创新团队。创新建立校企职工双向流动机制,聚焦校企师资的“新进、主讲、骨干、名师”四个成长阶段,分类定制双导师、双岗位等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共建全国示范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站、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四大平台,使所有教师能够参加真实项目。二是共建全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对标现代交通前沿技术,融合“人才培养、职工培训、证书考评、技能竞赛、科研创新”校企功能需求,联合投资1亿余元,建成现代交通共享型综合实训基地。
育人育才协同、校内校外覆盖,精准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一是技能养成通专融合。构建“全人通识教育+专业定向培养”模式,实现技能养成通专融合。打破专业壁垒,模块化改革通识课程,第一、第二课堂协同培养,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二是持续发展复创赋能。利用数字技术、实践平台、孵化空间、创新中心持续赋能,先后开发“数字技术应用”系列公共课,开展“1+X证书”改革,设立辅修专业,全面推动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应龙泉:新《职业教育法》强调了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明确对企业的奖励激励措施。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要确定办学标准、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改革,学校还应对合作企业定期进行评审。
搭建校企模具人才培养基地。产教融合为模具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我校推进与模具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五大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将课堂建到生产线上,将教室搬到产业园上,让学生在真场景、真项目、真绩效中学到真本领;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放到课堂中,让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对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应龙泉
构建模具人才社会化培训体系。模具人才培训体系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协办的模式。围绕模具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规律,学校将定位、夹紧、加工、精度、装卸和一次试模等内容进行梳理、还原和重构,技能训练与学法相融合,开发课程教材,改革教学过程;扩大行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培训基地,推行以教学工厂为依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兼任教师,选派教师进修实操技能,提升技能水平。
打造浸润式教学环境。依托学校智能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开展混合式学习。课前空中云课堂,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课中智慧课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架构企业课堂与学校课堂,实现校企合作双导师教学;课后应用课堂,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较精确的学习诊断,便于“对症”教学。
推行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推行中职模具专业“看、训、悟、评”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实现了玩具与教具、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专业教学与科普传播三个步骤的对接。从侧浇口到点浇口,从二板模到三板模,再到热流道,探索变式教学,引入企业的看板管理到看板教学,助推教学进程与生产进程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模具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李峦
李峦: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于1968年,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文化创意类中等职业学校。我校充分发挥优势,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长春产业发展,聚焦“影视文创”产业模块,围绕“艺术”“创意”“文化”三个核心,确定了“艺术类方向、创意类专业、文化特色精品学校”的发展定位。
打造校企共同体:找准定位,集团办学。在校企合作广度方面,借助集团化办学的力量,打造校企共同体,围绕文化创意的办学方向,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2016年由我校牵头,经长春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了长春市文化创意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专业为纽带,联合相关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经过近七年的建设与发展,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合作项目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雏形初步显现。
细化校企合作点: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我们主要通过细化校企合作点,实现深度融合。从总体上看,包括三个“请进来”和三个“共开发”:请技师进校园、请技术进课堂、请项目进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项目。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多点期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携“3C数码”直播电商项目入驻我校,与学校合作建设更专业精准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项目。通过校企合作交流,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创建“厂中校、校中厂”,采取定制化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知识型、创新型直播电商产业应用人才。
我校一直坚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原则,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集团办学体制与机制,组建校企共同体,在学校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合作共生。
探索发展一体化:追求质量,持续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两个“不足”和两个“不够”: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结合点精准度不够,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有效性不够。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将继续推进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构建艺术、创意相互交融的职教集团文化,将艺术、生活、技术、商业四要素融为一体,实现产、学、研、用深度交融的高质量合作,探索校企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张建军:系统设计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涉及产业转型、教育体制、企业改革、职业院校内部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复杂因素,应该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融合,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相统一。
明确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从运行机制来看,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需要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筹协调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既要推动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相互协调,又要推动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相互融合;二是在地级市范围内统筹使用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三是根据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学生实习需要,制定企业实习岗位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四是尽快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加速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研制不同类别“双师型”教师标准。从教学场所分工来看,应分别制定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训师)的职业标准,注重职业院校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培养与企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培养。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根据职业院校教学需要制定校内“双师型”教师标准;根据合作育人需要和企业职工现状,制定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培训师)标准。从不同教育层次来看,应分别制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标准。中职学校应重点突出教师的实践技能,高职院校教师应重点强调教学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本科职业大学则要重点突出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
张建军
大规模建设校企合作协调组织。一是大规模建设实体性“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为了全面提升职教集团服务能力,需要对现有职教集团进行实体化改造,成为具有独立性、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具有协调、认证、监督等服务功能,服务人员需具备职业教育和法律相关知识,具有职业院校或企业工作经验。二是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中华职教社各级机构、各级工商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通过修改组织章程、增设“校企合作部”、增加专业化服务人员,可使这些组织较好地承担校企合作服务协调职能。三是加速培育各级行业组织。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协调作用,需从地级城市着手构建相应行业的协会组织,吸纳行业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参加,在组织内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议题二:产教融合将走向何方?
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产教融合明确了方向,产教融合应如何具体落实?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
王绍军:山东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院始终秉持“为国家潜心培育合格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工匠”的办学宗旨,打造“人文素养+技术、管理、商业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技术、会生活、有品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将迎来企业有责任有意愿参与的新局面。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路径。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是个痛点、堵点,没有真正从法律层面落实落细针对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新《职业教育法》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将有助于解决产教融合中“企冷校热”的问题。丰富举办方式,完善支持政策,吸纳更多企业力量和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有利于各行各业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形成企业有责任有意愿参与的新格局。
王绍军
产教融合将不再是单一化的内涵发展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教深度融合已经包括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更多方面的内涵。针对这一特点,职业院校必须适应这一内在规律的变化,打造产教融合的点线面全方位融合发展。产教融合必须紧盯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依托区域经济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开展的方向性才能更强,从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及机制探讨。一是探索新型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把产教融合做实做细。以我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群为例,学校与济南地铁、青岛地铁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全面深入梳理了工作岗位的任务需求,提炼了300多个专业知识点与技能点,形成了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并转化为学训一体的活页式教材内容。二是打造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秉承“真实环境、互联互通、智慧赋能”的建设理念,始终紧跟行业前沿发展,重点打造了交通运输部轨道车辆技术世赛训练基地,根据企业专家建议对实训基地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三是开展现代学徒制下的订单培养,校企共育人才。人才培养立足山东交通强省建设目标,辐射全国轨道交通发展,以订单班培养为抓手,先后与20余家地铁公司开展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