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优势的多维探析

2022-02-28曹亚斌刘芳丽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曹亚斌,刘芳丽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大现代化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心任务,从战略高度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总体安排和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等方面全方位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1],对廓清思想迷雾和引领中国踔厉奋发意义非凡。作为后发国家的代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统筹“五大文明”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原点,把时空的压缩性和发展的持续性、结构的全面性和要素的协调性结合起来”[2]156,全面开启了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动摇了西方现代化霸权地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变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多维优势,对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发展轨迹和时代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西方国家以“多党制”或“两党制”标榜政治民主,以选举制度形式的民主掩盖了虚假的政治民主,使民主在资本的任性操纵中滋生弥散着权力制衡失灵、社会治理低效、民意衰退和公共力量消解等棘手难题。在关乎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时,党派争权夺利、各自为政、议而难决,社会松散、办事效率低下。与此相比,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从制度、形式和结果等方面保障了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民民主。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方向保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定海神针”和总舵手。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国式现化化区别于西方式现化代的最大政治优势。

第一,党的人民立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了磅礴伟力。“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809党百年栉风沐雨,历千险克万难,取得了许多载入史册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党始终恪守人民立场。人民是立党兴国的根基所在,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党顺应了人民求幸福、民族谋复兴的时代潮流,始终与人民患难与共、团结奋斗,这是党攻坚克难、勇立革命潮头的不竭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无论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气势如虹的改革年代,都紧密围绕时代任务,始终奉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变,“为民谋幸福”初心坚如磐石,人民有所呼、党必有所应。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相连,以“我将无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形成了共产党人凝聚民心的独有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勇立时代潮头、笃志躬行,带领人民劈波斩浪,开创了气吞山河的世界奇迹。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14 亿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党对人民和历史的庄重承诺,党必然能有效凝聚起万众一心建设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使中国这艘巍巍巨轮在现代化的惊涛骇浪中稳如泰山、鹏程致远。

第二,党的自我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国家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一个先进而坚强政党的正确领导。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重要秘诀,也是党经受住“四种考验”、克服“四种危险”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中国共产党以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为鲜明特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具有刀刃向内的魄力,善于自我革新、敢于刮骨疗毒、勇于破除顽瘴痼疾,在激浊扬清中不断增强免疫力、保持肌体健康,使党始终保持风华正茂。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祛疴治乱、防腐拒变的重要武器,对正风肃纪、强化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和打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意义非凡。党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从严治党,是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的重要武器,也是党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的制胜密码。思想建设使党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理论创新使党永葆先进本色、勇立潮头掌舵定向,政治建设使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保持了党的纯洁性。总之,党的自我革命与全方位建设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70-71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促进科学理论推陈出新,使中国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回顾党的百年征程,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和阶级状况,跳出俄国革命经验束缚,独辟蹊径,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完成了“三大改造”,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破解了生产力发展桎梏,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济体系,开辟了“经济加速度”的快车道;经过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创新发展,中国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话语体系和世界引领力不断增强。进入新时代,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5]547思想路线指导下,制定各项脱贫攻坚政策,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要实现现代化强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踔厉奋发中把握历史主动,在继往开来中创造新的伟大辉煌。

二、理论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无往不胜的姿态破除了“历史终结论”迷信,使中国冲破西方话语裹挟,成为发展中国家探寻“外源型”现代化的成功典范,这一切伟大创造归根结底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依然充溢着科学思想伟力,是中国最鲜亮的底色,构成了解密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格和扎根中国的伟大创造铸就了其不容置疑的真理性,是我们立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无往不胜的精神旗帜和理想信念的灵魂。

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生俱来的先进理论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矛盾窠臼中必然走向覆灭,人类社会最终走向“一切人都自由发展”的“自由王国”的历史必然性,这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6]79。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谋求解放,是打破旧世界、建立平等正义王国的思想武器。以往的理论都受制于资本和权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和麻痹人民的政治工具,而马克思主义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服务于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以恢复人民的“总体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在解释世界的同时担负着改造世界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行动指南,也是群众掌握后打破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物质力量。最后,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善于从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萃取精华,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勇立时代潮头,聚焦现实难题,在与时俱进中回答“时代之问”,在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永葆青春活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场域中不断丰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在当代形态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西方列强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和清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让中国陷入支离破碎的境地,面对国力孱弱的旧中国,中国革命仁人志士为振国救民先后掀起轰轰烈烈的器物强国、制度变革、文化兴国等革命实践活动,但均夭折而亡,中国现代化屡受挫败、止步不前。直到马克思主义真理曙光普照中国大地,民众觉醒如春潮侵袭万物,中国社会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觉醒的广大工农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掀起了“倒海翻江卷巨澜”的革命潮流。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将列强驱逐出国门,创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迹,重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沃土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7]248,在回答“中国之问”中不断丰盈,在应对时代挑战中彰显真理光芒,在实践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第三,中国现代化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狂风巨浪中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中国之治”的伟大创造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可撼动的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8]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每一个跨越性成就,都是党摒弃教条主义束缚,在实事求是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佳结果,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现代化建设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在试错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上开创基业的现代化探索征程,从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到紧密联系中国国情有鉴别地加以学习,再到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现代化探索的纵横推进、实践演绎,新时代的中国劈波斩浪、修路搭桥,历经波折成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新路成功破解了人口数量庞大、百业待兴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难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其丰硕成果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现革命和发展的两大世界奇迹,也必将指引中国如期实现复兴梦。

三、价值优势: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

西方现代化在资本逻辑统摄下,人们物欲膨胀,对“货币拜物教”五体投地,人被物役化、符号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大机器中的零件,在资本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成为“单向度的人”。资本主义社会标榜的自由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的特权,多数人蜷缩在狭小的空间无缘问津。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现代化以“人民至上”为价值优势,突破了西方的虚假公平。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其百年征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为民奋斗史。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绩,并跻身世界前列,关键在于秉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形成了聚全民之心、举全民之力谋发展、谱新篇的磅礴伟力。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追求,将人民幸福安康作为奋斗目标,千方百计为民纾难解困,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本质。

第一,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为富人创造了充分涌流的巨大财富,却“为工人生产了赤贫”[9]158。西方现代化虽然释放了人的潜能,呼唤出蕴藏在社会劳动中的巨大生产力,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创造,但社会财富集聚在社会精英和少数利益集团私囊之中,无产阶级仍然挣扎于贫困的边缘,在无止境的压榨中丧失了总体性,在长期异化的侵害中屈从于“必然王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与理性结盟宰制着整个社会,亵渎着一切神圣的关系,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还附带无法克制的弊病,终将在覆亡中走向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延续了马克思这一思想,站在人的全面发展高度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0]16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注重丰盈人的精神世界,摈弃了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超越了西方“人为物役”的狭隘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现代化的优越性。

第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能有效发挥人民创造伟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1]9,生动诠释了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做大、做优蛋糕,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2]17,要激励人民踔厉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中国今天的繁荣发展靠的是一代接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和智慧,凝聚数十亿人民形成排山倒海之力攻坚克难,助推实现宏伟目标。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人民作为革命主体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循环、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架梁立柱,为现代化奠基立石;思想激荡的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的团结奋斗全面开启了现代化新征程;进入新时代,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创造智慧和创造热情充分涌流,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8]。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人民心驰神往的伟大梦想,昭示着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崛起、人民幸福安康,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然能激发人民的创造潜能和贡献热情,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支持。

第三,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举要驭繁、强基固本,绘就了斑斓绚丽的发展画卷。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如何“做大蛋糕”,更关注如何“分好蛋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价值创造主体与价值享有主体分道扬镳的悖论。现代化蕴含了“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鲜明特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价值理念,多措并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是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视角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国家通过完善分配制度、构建“三次”分配协调制度体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等举措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缩小贫富差距,不断促进了共同富裕。二是从兜底保障视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人尽享发展红利。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兜底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保障就业民生工程,促进人民劳有所得、收入稳定。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让人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心情舒畅尽享美好生活。三是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视角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促进全民道德文化素养显著提高。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多措并举提高人民道德涵养和文明素养,改善人民精神风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四、制度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3]1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带领人民经过百年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版本,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论证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形态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私有制模式。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存在状态提出了“三形态说”,阐明人类社会进程遵循由落后向先进的更替规律,资本主义终将在自身无法规避的矛盾中走向覆亡,进入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从社会形态超越了资本逻辑统摄的私有制,具有向“第三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趋势,符合马克思主义构想的新制度。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现实表达和理论创新,开创了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15]5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扎根中国的成功实践,是蕴含中华文明基因、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制度。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实际,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彰显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的秘诀在于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现实需要的变化和改革,并在中国沃土日臻完善,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完整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在政治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了全国一盘棋、全国一条心、现代化建设一条线。党在各领域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中国能集中力量排除万难推进现代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施全面依法治国,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了人民主人翁地位不动摇,克服了西方政治现代化以少数财团和利益集体为主的虚假民主局限。在经济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将市场活力与社会主义深度融合,克服了市场经济盲目性、自发性痼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在文化领域,坚持博采众长,改革创新文化教育,完善文化规章制度,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社会建设方面,完善了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立法日益完善,在法律的外在约束与人的道德自觉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能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各领域主导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凸显。中国各领域的规章制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底色,是人民意志和国家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变质不变色不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独特的“集中力量办大事”[16]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能克服现代化自身缺陷,而且有利于保证现代化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超强的实践效能诠释了制度优越性。实践是检验一种制度“是否优越”以及“多大程度优越”的根本标尺。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9]500制度作为人的思想产物,理应在错综复杂的实践考验中印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探索中,跨过激流险滩,越过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地走在了时代前列。党带领亿万人民顽强奋斗,成就了光耀时代的东方传奇。中国用仅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让绝对贫困彻底画上了句号;从饱受欺凌、弱国无外交到站起来昂首阔步再到富起来跻身世界前列,中国跃升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从百业待兴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世界货物贸易总额跃居全球第一,高铁运输全球遥遥领先,银行规模在全球独占鳌头,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文明蒙尘到辉煌再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魅力无限。中国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绘就了光彩夺目的绚丽图景,铸就了动人心弦的中国新辉煌。从横向制度比较视域来看,与其他国家制度相比,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短期内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繁荣兴盛、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社会安定有序的伟大奇迹。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中国战“疫”中,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兼顾、高效组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等优势凸显,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从国家和社会治理效能维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五、物质优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7]591中国现代化离不开雄厚的物质支撑,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物质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流中波澜不惊,始终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着力点,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但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富裕不是西方某个特殊基层和利益集团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奉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积极践行初心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涵盖精神富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生态安全的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日益成为检验经济状况、社会主义道路优越程度和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的试金石。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构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关乎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关乎经济欣欣向荣、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是立党兴国的本质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概括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基本原则、实现路径和价值意蕴,他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千年夙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1]142,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不落一村一户一人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少数集团狭隘的单一的共同富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资本主义私有制让人们在贫富分化的苦难深渊中备受煎熬,在“粗野和道德堕落”[18]707中最终“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19]146。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真正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二是以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融合化解了发展失衡难题。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政策制定和实践推进等都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战略协同和项目联动大力支持边疆和贫困地区发展,构建贯通东西、纵横南北的发展新格局,促进地区优势互补,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通过种粮补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易地搬迁、就业帮扶、城乡融合发展等举措切实提高了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鸿沟;通过全面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20]40;通过义务教育、政策扶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等举措阻断了贫穷的代际传递;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织密社会保障网和实施兜底工程来补齐短板、构建和谐社会,为共同富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过几代人的顽强拼搏,中国在2020 年底实现了千年小康梦,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梦魇的困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吹响了冲锋号角。

第二,共同富裕蕴含全民共享的崇高价值理想,是激发全民共创的内生动力。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不同历史探寻和实践阶段,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首要地位,以“兜底工程”千方百计解决民众“急难愁盼”,全力以赴改善和保障民生。共同富裕与发展生产力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蕴含“兼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和“民胞物与”的众生平等理念,能激发民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智慧,使越来越多的人献身现代化建设,为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擎,增强经济实力,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经济支撑。在“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从“两个文明”到“五大文明”协调推进,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思路的创新延伸、发展空间的纵横拓展。中国在现代化征程中,从温饱不足到解决温饱,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第三,共同富裕蕴含高质量发展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9]538。高质量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心聚力搞现代化建设,经济提速换挡进入增速增量快车道,经过全国上下多年奋力拼搏,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 年的385 元增长至2021 年的81000 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制造业、外汇储备规模和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一,消费市场规模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位居世界第二。经济腾飞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国家政治民主建设、国防安全、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物质支撑,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大厦。因此,要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五大文明”齐驱并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道路优势: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西方现代化在坚船利炮、圈地抢掠、生态破坏、无情压榨的恶性循环中诞生,在改头换面、本质隐藏的拙劣掩护下持续推进。随着资本驱使和霸权话语裹挟的加剧,战争成为西方走向现代化的“非法武器”,侵略扩张、资本输出、资源掠夺、人权沦丧、种族歧视、工具理性、长臂管辖等现代化之殇成为西方现代化的标签。工业革命时期,葡萄牙从巴西攫取了约9 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美国奴役、贩卖黑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其罪恶行径令人发指。进入21 世纪,资本主义的“军事铁拳”操纵着全球市场,“全球化”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灾难和发展鸿沟,“新帝国主义”的存在意味着无休止的战争。与此相比,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道义制高点上谋求自身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现代化不以霸权主义为根本归宿的人类道路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以“和平发展”为根本路径,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没有穷兵黩武、杀戮侵略的基因,“和合共生”是融入中国人民骨髓的生存认知、发展智慧和价值追寻,是中华民族鲜亮的文化底色和精神旗帜。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伟大旗帜,以合作共赢谋求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国强必霸”的逻辑禁锢,以“和衷共济”“亲仁善邻”与“协和万邦”思想为根基,以“达则兼济天下”道德理念为支撑,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发展。中国从不觊觎他国利益,不搞“长臂管辖”,但也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另起炉灶”“一边倒”坚守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之交往准则,在与各国积极建交中推动世界持久和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紧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线,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维护世界和平。进入21 世纪,“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殷切期盼。江泽民指出,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以平等协商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以合作互利促进共同繁荣。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与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齐心协力构建和谐世界。[21]1773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崛起引起了部分国家的恐慌,把中国视为可怕的“墨菲斯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向世界严明宣布,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22]248-249。

第二,中国以“和而不同”为价值原则,在求同存异中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西方国家以“救世主”的幌子遮蔽了文化霸权角色,将民主、自由、平等作为至高无上的唯一普世价值,以各种隐蔽手段或明目张胆地强行输入其他国家,企图篡改其文化价值观、颠覆政治制度和干涉发展道路,给世界稳定造成了不容小觑的隐患。中华文化在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价值理念和多层次的文化认同中逐渐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也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蕴含了“海纳百川”、包容互惠的政治宽容。江泽民引用“君子和而不同”阐发中国外交理念,他指出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治国方略等存在差异是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各国应在互尊互信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共同发展。胡锦涛指出,要用“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人类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尊重文明多样性,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明没有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都不同程度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与贡献。中国始终秉持平和坦诚的态度与世界各国交流对话,尊重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规章制度和发展道路,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多样性铸就了引人入胜的世界文化盛宴,赋予了整个世界五彩斑斓的色彩,“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3]524,在交流中孕育融合与进步,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中国始终坚持走合作共赢、开放互惠之路,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第三,中国以“胸怀天下”为崇高追求,积极履行“兼济天下”的大国责任。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共处地球村,其命运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洞若观火、自然明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恐怖主义、跨国贩毒等问题泛滥成灾,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应对自如。创建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是众望所归,世界各国需要高瞻远瞩、摒弃前嫌、携手共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指出,世界各国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4]。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理念,切切实实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彰显了中国的天下胸怀和责任担当。中国现代化道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兼顾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帮助沿线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互利共赢;通过文化项目资助实现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了各国人民相互理解,深化了情感交融;通过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领域帮扶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了贸易往来,促进了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外交新格局,加强了国际交往。“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举世瞩目,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疾飞猛进,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引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并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身体力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以各种方式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地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保障和改善了民众生活,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中国慷慨解囊,向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 多亿剂新冠疫苗,为世界疫情防控做出了卓越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真正做到了“胸怀天下”。

七、结语

“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仅仅是现代化先行者,并不是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范本。”[25]中国没有照搬一度时期被奉为唯一道路的西方式现代化,而是立足“两个结合”,聚焦于破解“现代化发展桎梏”和探索“如何强起来”“人类向何处去”等重大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开创了一种蕴含中华文明的引领性现代化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汲取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一般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体制选择、价值遵循、执政方略和发展道路等方面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引领中国走向了文明崛起之路。这不仅为全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为西方发达国家突破危机牢笼打开了思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凝结着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扬弃与超越,推动了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