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及引导教育路径

2022-02-28时铭一王长海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大学生

时铭一,王长海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一、网络爱国主义概述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学术界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分歧。目前学术界肯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对爱国主义的明确定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网络爱国主义作为爱国主义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所呈现出的网络化的新样态,正日趋成为爱国主义发展的新常态。网络爱国主义是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借助网络技术与网络社群的传播力量,围绕网络热门爱国话题,以网络语言和网络互动展现的爱国情感、思想与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暴力行为消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

网络暴力是一定规模的网民打着“正义”的旗号,在网络上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大规模的、非理性的舆论攻击行为,利用舆论集聚的力量使被攻击的对象隐私权、名誉权等蒙受损失。当因为立场、观点不同就肆意实施网络暴力,这些网民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攻击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同胞,他们的行为于情于理于法都背离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

例如,粉丝文化中粉丝会因为网友发表对偶像不好的言论就进行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更有甚者将其肖像、学校、家庭住址等信息公布,并引导社群成员对其进行辱骂、攻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重要的一条是爱国,人、家、国、天下是一层一层递进的。爱自己的同胞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这反映了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简单来说,对自己的同胞都可以肆意攻击谩骂,凭什么说自己爱国?当代大学生如果卷入这种恣肆的网络暴力浪潮中,不仅误读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甚至会无视道德与法律,更加肆无忌惮。

(二)网络上极端言论削弱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理性精神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也有条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必在乎社会的评价。而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难免会有人发布一些极端言论。爱国的话题相较于其他话题本就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爱国的情感会激发大学生爱国的动力,而理性精神决定爱国主义的方向,爱国情感的表达如果没有理性的制衡就会异化为极端民族主义。

例如一些“爱国键盘侠”在网络虚拟性的掩护下,以“爱国”为武器,在网络中虚张声势地自诩正义,发出“抵制外货”的声音。几年前拉条幅抵制日货、国人打砸日本品牌汽车的新闻屡见不鲜,包括后来因中美关系紧张,抵制肯德基、抵制苹果手机等词条也频繁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学者朱凌和潘煜用“国家敌意”这一概念对这种利用民众情感搭车政治事件的道德绑架现象作出了解释:一国民众因过去或现在的经济或政治事件对冲突国产生了敌对情绪,并以这种情绪来影响自己在全球化市场下的购买行为[1]。这些偏激言行的肆意宣泄,妨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给予了某些国外势力抹黑中国国际形象、丑化我国投资环境的机会,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易冲动、情绪化的特点,这种将狂妄自大的封闭排外主义行为视为开放的网络爱国主义,损害了大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意识和理性行动能力,弱化了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理性精神。

(三)网络上海量化的信息干扰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价值判断

“两微一端”向“两微一抖一快”的转变使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消弭,几乎所有人皆身不由己地被带入庞大的信息网络之中。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也带来了无限的观点,但是人们面对无限就等于面对虚无,在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面前人们往往难辨对错真伪。

例如,诸多不良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渠道趁虚而入,通过虚化历史、歪曲事实等多种手段,割裂了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同时由于“圈层化”现象的存在,“思想盲区”和“真空地带”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难以传播,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难以对圈层内部产生显著影响,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的错误言论难以控制和纠正,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与稳固,干扰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价值判断。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引导教育路径

(一)科学引导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网络爱国主义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爱国主义言论,抒发爱国情感时亟需科学的引导,尤其是面对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突发事件时更需要。

2019年中国网民政治态度调查中发现,不恰当的爱国宣传教育与网民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情绪监测方面,有关部门要完善网络监管技术和舆情监测技术,尤其注意网络群体情绪和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同一群体在网络情绪的表达中展现出的强烈的情绪共振现象[2]。在面对以往爱国主义教育中暴露出来的漏洞要及时进行反思和纠正,及时引导大学生对“为什么爱国、爱什么国、怎样爱国”等核心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面对网络爱国主义事件时,主流媒体应不失语、不缺席,报道和评论要以将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引导到客观、冷静、全面地看待网络爱国主义事件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自信包容平和、睿智积极的国民心态,发扬文明理性、清朗包容的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其正确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既要摆脱狭隘偏激的极端排外主义心理,又要谦逊自信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丰富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体系、载体、方式方法都需要随之做出改变。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指出,要突出青少年群体,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习惯,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大学生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选择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提供方向指引和精神动力,更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历史视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能将历史的视野和现实的视野充分融合,善于总结经验规律,以形成更稳定、更深刻的理性认识。而叙事教学,作为一种通过讲故事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活动[4],将其融入高校“四史”学习教育,采用通俗的叙事构境手法,将理论融入生动情境,可以跨越学识壁垒,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有益于“四史”故事传播。

青年网络爱国主义表达具有青年网络亚文化的特征,因此,应当适时实施隐性教育,积极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减少其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和对立,使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主流爱国主义的熏陶。自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来,课程思政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经。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课程思政构建了教书和育人于一体的全方位育人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开的现实情形,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而在面对网络爱国主义时,课程思政实现了“传道”与“授业”双向驱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德育共同发力,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及时引导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正确方向,潜移默化地培植当代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精神。

(三)掌握网络爱国主义传播主动权

网络爱国主义受其自身特点影响,极易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突发事件、热点问题,一旦引导不当也极易触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因此,要及时根据《网络安全法》等完善网络爱国主义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恶意抹黑国家形象、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要完善网络监督与监测技术,加速网络监管手段的更新与优化,及时对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与过滤,关注线上传播动态,维护网络舆论的平衡稳定。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互联网是各类社会思潮的集聚地,要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整合网络碎片化信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吸收多元价值观中的有益成分,引领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发展方向。要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差异化、圈层化传播特点,使爱国主义宣传报道聚人气、有生气、接地气,有情感、有温度、有深度。要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打通网上网下、版面页面,推出系列专题专栏、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以及融媒体产品,不断增强主流爱国主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感召力。

四、结语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要紧紧抓住大学阶段的“拔节孕穗期”,能否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既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提高,又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同时,鉴于网络爱国主义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的潜在危机,而且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进行教育引导。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大学生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