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向度探析
2022-02-28孙新涛余建军
孙新涛 余建军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有其丰富的文化理论基础,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者拥有的共同主题、蕴含特点和时代需求也是催生这一论断产生的重要推动力。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理论进行创新,理论的创新又推动时代的进步,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构架,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理论前提
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有其适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并且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结论,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下,必须首先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为什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转变,二者的联系在哪里,为什么能够发展原有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第一,“两个结合”的同构性。“同构”一词是指二者拥有相同的根源,虽有不同侧重,但其最终出处指导的原则性是一致的。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就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这样一个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多重苦难,吸收全党智慧,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结晶。然而,时代的变化发展需要新的理论诉求,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 一书中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230今天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坚持原有的科学的理论,而且还要求我们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出对时代的最新回应,丰富原有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两个结合”理论是对原有“一个结合”理论的丰富和拓展,二者的根源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把第二个文化结合单独提出来,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体现出对文化层面的重视态度。二者都是为了服务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无论是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还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二者都同构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
第二,“两个结合”的内源性。“内源”指从一个源头分流出的支流。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结合的这个理论中,但是在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中,具体情况通常是被视为物质条件呈现出的现状,即做事要考虑当前条件是否具备,各种物质基础是否达到所要行动的标准。在这种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下,很多人往往就轻视了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视为更加精确的表述,打破大家原有的思维定式,更新对文化的认知程度及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这一原有理论宽泛性的具体要求,而非对原有理论的否定和窄化,因为后者是从前者广泛层面的含义中提炼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理论根源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结合理论,是从既有理论中抽离出的一个概念论断。“中国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丰富了理论的创新发展。”[3]正是实践和现实的需要,推动了对理论的具体化要求。
第三,“两个结合”的系统性。如果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结合是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必须具备的要求,那么在当今的社会变化中,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践行“两个结合”重要理论,因为时代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革命年代,由于获得物质条件满足的不稳定性和艰巨性,对于大多数人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获得物质的满足,保障生存的第一需要,没有其他心思去对精神需求过多地关注。今天则非如此,物质基础的快速改善,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精神需求满足的渴望。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地被感知到。面对这一环境的变化,理论必须更加全面地体现指导性、突出性、总体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的厚重感和丰富性,可以说,二者的结合恰恰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将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而适时对原有理论进行丰富的论断提出来,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满足,更好地完善了原有的理论,突出符合了理论的重点,契合时代变化的要求,从而使得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备。“两个结合”相比原来的理论,重点明晰,导向性更强。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原有理论的丰富进行深化,总结出这样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赓续不断的文化瑰宝,二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将二者相互结合虽然有人为主观的推动意愿,但其最根本的还是二者有着深层的联系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4]120
第一,二者拥有相同的主题,都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纱,但其宣扬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品格就是人民性,对于历史的发展来说,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非那些英雄人物。这些观点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的主题就是实现全人类的真正发展。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题也是如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太多类似的词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汗牛充栋一般存在着,在这种意识宣传的氛围下,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的民本思想,注重底层人民,强调关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这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一直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未曾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地点场所都不相同,但是二者拥有共同的主题,这是二者能够相互融合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在今天,中国共产党依旧继承了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2],这种精神的传承和接受,是二者能够继续融合并不断发展的主观力量。
第二,二者具备共同的特点,都拥有包容特性和兼采众长的特质。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经过后继者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科学理论。在创立之初,马克思并不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基础理论,而是吸收借鉴了许多经典论断。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等伟大先哲的理论成果。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还从古老的文化典籍中寻找当时时代需求的理论,综合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思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知识以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未来设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涵盖各个学科、各个方面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全面细致,理论的丰富性才彰显出来,理论的适用性才更加突出。相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条件下延续至今,没有中断,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从百家争鸣到儒释道合流,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一直在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道家的自然规律、法家的严峻规则、佛家的因果善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进入而丢失自己本身的特性,也没有因为自身的变化而改变原有的特质。正是这种包容性的特质,使得二者能够相互接纳,相互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彼此互相发展的滋养物。值得肯定的是,二者的融合不仅不会使对方消亡,反而会加大二者的影响力,加快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纵观历史的发展,那些消失灭绝的文化绝不是因为和其他文化交流而消亡的,而是自身的特性丢失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6]文化的融合只会让文化更加兴盛,更加充盈自身的魅力,达到永久性的发展。
第三,二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自信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键。在今天文化意识形态鸿沟的屏障下,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本身就是在宣扬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面对西方在文化领域的把控渗透,不断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文化中所谓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看似普世价值一样的绝对真理,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构建。对于那些企图颠覆国家政权,通过颜色革命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可耻行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坚决不动摇,同时还要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的文化需求,填补过去留下的文化空缺,防止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的渗透。在网络化普及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也让文化传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7]45网络文化的主导权必须牢牢地依附于社会主义宣扬的主流文化价值之中。正是有了这种现实情况的需要,“两个结合”的理论才会应运而生,应时而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使得二者结合的需要得到大力倡导,为二者的相互融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支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方针,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所宣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也是“两个结合”的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对过去理论创新的丰富发展,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文化维度上又进一步,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外延范围更大、更广、更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很多人在学习西方思想的时候,往往是极端化地对待事情,缺少辩证思维能力,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优劣不加辨别就全盘接受,没有一点辩证逻辑思维的运用。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并非全盘主张一种文化倾向,也并非强调哪一种文化一定时刻占据主导地位,而是由具体实际情况来决定。那种沉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复古主义和那种一味地追求外来文化而选择丢弃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极端主义的文化倾向,无论是对自身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是不合理的一种态度。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旧文化发展而来的,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8]70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指南,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能够赋予传统文化科学性,使其充满现代活力,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和发展,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能够知古鉴今,正如历史学家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过去的历史,通过文化的脉络能够清晰地把握当时境况。将二者结合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推动文化创新,赋予文化活力。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点是开放性,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同样任何文化的发展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扣住时代的脉搏,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背离社会需求的方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科学性赋予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绝不是那种对具体文化内容的直接灌输和定性,而是侧重表达原有文化精神的实质内涵,从而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效果。其最终目的就是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今时代文化适应融合、与现代社会同向共行,使跨越历史时空、超越边界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久发展。在这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传统文化得以进行自身的创新与改造,能够面向未来的时代变化,展现出自身的魅力所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塑造,更加彰显当今发展趋势的时代要求。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繁荣,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是精神产品,需要借助物质载体来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被人们所需要,文化产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全面的复兴,文化兴,国家才会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梦。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缺少主导性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没有足够的竞争力,究其根本是没有坚定文化自信,被西方主导的文化趋势带偏了方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恰恰可以填补这一空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了占据主导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文化塑造的产品中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赢得市场的主动权。同样,不仅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兴盛,文化事业也将得到巨大的进步。当各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的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净化被资本主义宣扬的符号价值产品占据的份额,那么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然将越来越好,不仅在现在,即便是未来,其竞争力也将非比寻常,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巨大魅力契合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满足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总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对时代发展作出的回答,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进一步开拓,是一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构想,目的是形成正向激励文化发展的时代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文化复兴的实现,需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实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实现宏伟目标,在新时代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更加宏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