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程与经验
2022-02-28陈开菊
陈开菊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合肥 230022)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余年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创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坚定政治决心和政治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国情世情,理性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抉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翻开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崭新一页。这一伟大飞跃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现中国政治上的独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尝试过各种西方制度模式和政党制度,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1]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同时,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争取民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对待民主这一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方面,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另一方面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造。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2]274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民主概念,并开展了如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等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940 年,毛泽东提出中国现在可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 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制度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多党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现代政党制度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奠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3年,我国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全国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法律,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作出比较系统的规定,同时产生了国家机构及其组成人员。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正式确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毛泽东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733他指出,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对敌人来说是用专政的方法,对人民来说是用民主的方法。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
3.建立健全国家政治体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格局基本形成:在中央一级形成了中央人民政府下辖政务院的两级政府的过渡性体制;在领导体制中,建立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体制;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一切国家机关中成立了党的委员会;在组织人事制度方面,各级党委统一管理国家所有干部的选拔、调配、考核和任免[4]26-27。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也进行了调整具体政治体制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要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时指出要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的工作,反对官僚主义,精简机构,明确分工职责等。党的八大还指出要加强对国家机关的监督,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职权等。党的八大确立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积极探索。
由于没有及时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具体的政治体制,在具体实践中,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些弊端暴露出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为后来我们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功开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社会民主风气盛行,政府行政机构高效透明,社会主义民主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都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展开。邓小平提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5]187
1.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规律性认识。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并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邓小平强调要把民主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邓小平还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认识到,只有改革政治体制才能克服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内在地、客观地要求政治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调整”[6]。在探索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能够像古人邯郸学步那样照搬他人做法,而是从他国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教训。1991年,邓小平在会见金日成时指出:“在宣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我就说过,不赞成美国式的民主。”“东欧、苏联的事件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坏事变成了好事。”[7]1332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建设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不能够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同样,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国情和民族特点,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不可能相互模仿、鹦鹉学舌。
3.健全社会主义法治。邓小平指出,“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用法治来维护人民的正当权利,来制裁各种违法行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够保持安定有序,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全社会实现人人守法、严格执法、违法必究的有序氛围,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权威,努力营造一个有序的发展环境。
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7 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追求民主政治和实现政治现代化而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认识的不断深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完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健全和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不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到治国理政各方面的制度安排、决策制定、体制运行之中,体现到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务之中,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更好。不断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实现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没有反对党,不是三权鼎立、多党轮流坐庄,我们国家的法治体系也与这一制度相配套。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行使自治权,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发展基层民主的国家制度保障,使人民群众在基层公共事务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3.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从而使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党依法治理国家的全过程中。
4.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将协商民主由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提升为民主制度。在我国,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民主恳谈会、民情通报会,到社区议事会、党群议事会、村民决策听证会等,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我国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有着本质区别。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关于“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本义是“审慎民主”)的理论,展现了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民主潮流而出现的趋势。西方协商民主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和多党竞争政治基础之上,力图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我国协商民主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与选举民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5.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重大观点。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完整理念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认识高度就集中体现在以“全过程”的话语建构概括并描述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及其本质所在。“全过程”相对于“非全过程”而言,具有完整性、完全性、过程性等显著特征。相对于“非全过程”民主所塑造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对我国民主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随着对这一话语的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也将产生更加深远和更加广泛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经验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正在走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在成功开辟和坚持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在政治发展的领导力量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之所以能够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保证是党的领导,这是成功开辟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不断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领导人民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及其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政治权威。”[8]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在政治发展的理论指引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政治制度从来都是具体的,任何一种民主既有自己的历史内容,又有自己的历史形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民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恩格斯在分析平等观念的历史性时讲到,平等的观念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民主观念、民主制度如此,政治道路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具体历史发展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又与资本主义政治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发挥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9]
(三)在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形成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人提出是否在中国建立像苏联加盟共和国式的联邦制国家。毛泽东就这个问题征求了李维汉的意见。李维汉总结了党成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民族问题的经验,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同苏联的历史发展和具体情况不同,一是人口比例和分布不同,二是历史发展和革命斗争经历不同,不宜实行联邦制。因此,他提出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设想,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并载入《共同纲领》,把我国实行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了下来。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这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靠发挥政治制度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保驾护航,就更要重视政治文化因素。”[10]
(四)在政治发展的目标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全部过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现代化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12]在迈向政治现代化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人民依法完整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五)在政治发展的立场上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2014 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因此,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问题上,我们党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政治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尤其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既积极又稳妥,也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上,我们党对改什么、不改什么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发展的革命力、推动力和实现力”[13],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上,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