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的实践困境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2-02-28董仲磊高培轩
董仲磊 高培轩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288-2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推动理论更好指导实践,运用实践更好丰富理论。本课题组由大连海事大学牵头,吸收了西宁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委网信办等有关人员,组成8人调研组,围绕“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的实践困境及应对策略”这一主题,深入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新疆、甘肃、辽宁等7省区,走访各地宣传、统战、政协、民族宗教等单位和部门,通过座谈、访谈、交流、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收集的数据资料、一手信息进行归类、梳理,总结了7省区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的做法、成就、启示等,多角度分析了实践短板的成因,并就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多党合作工作提出理性思考和对策。
一、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共同谱写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篇章,多党合作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的成就
1.汇聚政党力量,同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亚投行建设、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战略,各民主党派成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这些都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战线在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既为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的环境,还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力量支撑”[2]。
2.发挥政党协商优势,同心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政党协商,能够集中多方面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协商的必要性。对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集中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建议310多件,许多得到采纳,有些直接转化为党和国家决策……各民主党派在参与国家政权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3]当前,无论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会议、重大规划、战略部署,以及宪法和重要法律修改,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都能做到充分协商、形成共识。这一切都体现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39的思想。
3.加强政党政治文化建设,同心引领思想共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相互理解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能够汇聚强大的力量,促进政党政治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格局,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政党政治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凝聚在“同心”思想旗帜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了强大的力量,成为推动发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政党政治文化建设实践成果和举措内容,凝聚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共识,丰富了政党政治文化的内涵,引领了政党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4.协调政党关系,同心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能够携手同心,共同面对风险挑战,战胜各种苦难险阻,不断巩固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在合作实践中能够积极反映群众诉求,引导正确看待利益格局调整,协助党委政府消除影响社会稳定因素。政党协商作为政治协商的载体,具有高层性、建设性、协商性和组织性的特性,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情绪、反映社情民意、扩大政治共识、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优势。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发展、圆梦人民幸福中,无论哪一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各民主党派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吃穿住用行、医疗、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精准扶贫,摆脱贫困,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脱贫的千年夙愿,巩固了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
(二)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的启示
1.结成并巩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关系。各民主党派经过岁月洗礼,其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双方结成多党合作关系,形成多党合作制度,携手同心推动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共同谱写合作新篇章。党的八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后丰富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无论是“八字方针”还是“十六字方针”,都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合作的基本遵循,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政党关系的行动指南。
2.形成并凝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共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明确共同发展方向,凝聚共同前行力量。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合作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动加深,多党合作呈现出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特色优势,多党同心合作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绘就政党合作同心圆。这种同心合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的过程、不断加深互动的进程、新时代多党合作“同心”思想形成的历程,正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真诚合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进路。
3.绘就并引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多党合作制度发挥更大功能也提出新要求;同时,必须塑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并与时代发展同步前行,这已成为广泛社会共识,制度自信的新时代全面开启。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战略眼光,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使其作为新型政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多党合作从“中国特色”到“中国方案”的实践探索中取得新进展,绘就和引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方向,推动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在更高阶段的新发展。
二、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
(一)新形势下国内外政治环境发生新变化
1.世界政党格局演变带来新挑战。在多极化格局推动下,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浪潮波涛汹涌,这给世界政党政治格局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种变化也给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主体的良性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2.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带来新冲击。随着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逐步加快,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潮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冲击着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主体的良性运行,如经济全球化考验多党合作理论实践,国外政党政治影响多党合作理论实践,文化多元冲击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等。
3.中国历史方位演进带来新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所处历史方位呈现新变化,这对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对多党合作理论实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体现在“中国道路自信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提供全新参考”[5],聚焦主要矛盾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彰显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等。
(二)中国社会转型给多党合作实践带来新考验
1.社会结构变化使多党合作的社会基础发生改变。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必将导致政党的阶级基础出现新变化,这为多党合作良性运行带来新的风险挑战。显然,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革,导致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社会基础也发生新的变化,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稳固性受到考验。
2.利益关系转型制约多党同心合作关系的调整。由于社会高度发展,产生并出现了更多的阶层,他们有了更多的利益诉求和发展诉求,但诉求的表达渠道并未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增加,因而出现了诉求表达不畅的局面。这种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由单一化向复杂化转型,同样也制约了政党互动关系的调整。
3.价值观念转变影响多党合作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外敌对势力加快了向中国灌输错误价值理念的进程,期许通过不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的持续渗透,实现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实目的。一些观念的混淆与包装,不断冲击着中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
(三)高质量推进政党自身建设面临新课题
1.政党政治资源未能持续优化。表现在:资源意识不足是多党合作的认知困境,包括对民主党派政治资源理论研究不足,存量资源重视程度不够,对隐性资源把握不准;顶层设计供给不足是多党合作的平台困境,从发展视角看,外部组织的顶层设计供给依然不足;政治资源输出转化成长空间不足是多党合作的发展困境,在实践中有利于民主党派政治资源输出、转化、生长的实际空间与应然空间尚有差距。
2.政党文化建设未能不断凝聚思想共识。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影响,不利于巩固多党合作文化根基,国内思潮和国外思潮相互激荡,对国家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影响。[6]1腐朽政治文化带来负能量,不利于坚定多党合作文化信念,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输入和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党政治生态。政党正面形象受到损害,不利于汇聚多党合作的文化力量,甚至会动摇执政根基,动摇合作基础。
3.政党能力提升未能接续加大力度。表现在:未能认识到执政党能力和领导水平正面临“四种危险”和“四种考验”;参政党能力和水平未能与时俱进,党派趋同、界别模糊未能引起重视;执政党与参政党协商未能完全突出实效,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制度不完备、程序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情况;政党能力建设未能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实践中政党理论建设不平衡、政党制度建设不完善、政党内部建设不均衡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新时代多党合作理论实践的应对策略
新时代推动多党合作理论实践,不仅与各民主党派命运休戚相关,而且还关系到新型政党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携手同心、共同努力。
(一)筑牢政党互动根基坚定多党合作理论自信
1.提升政党互动国际话语权扩大制度影响力。一是汇聚多党合作理论话语权强大合力,增强多党合作世界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会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交流与合作。三是注重与国际接轨,用世界能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介绍和宣传中国政党制度,“讲好中国故事”。四是构建多党合作理论话语体系,提升多党合作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
2.涵养政党互动社会生态土壤激发合作生命力。一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增强战斗力,保持先进性,发扬斗争精神。二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三是营造有利于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环境,给予知识分子充分信任和尊重。四是发挥新社会阶层作用。五是优化政党互动的社会组织结构,理清政党互动的复杂利益关系。
3.实现政党互动高质量推进提振同步发展向心力。一是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政党互动与时俱进。二是完善政党互动的法规制度体系,保证政党互动健康有序。三是完善政党之间民主建设,形成严肃与活泼并重的政治格局。四是调动政党发挥作用积极性,减少深化改革阻力、增加助力、凝聚合力,在推进共享发展中尽心尽力,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提高获得感。
(二)优化政党政治资源适应多党合作实践发展需要
1.加强能力建设为基本点提升资源优化自觉意识。一是以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为能力建设之源,统筹考虑民主党派思想、组织、制度、领导班子建设。二是以发挥治理主体作用为能力建设之本,发挥优势投身治理现代化,推动“议政建言与凝聚共识相统一,聚焦大局与突出特色相统一”。三是以解决自身根本性问题作为能力建设之基,将社会非稳定因素增多挑战转化为“创新社会治理”动力,提升化解矛盾能力;将社会意识形态多元不断增强挑战转化为“引领政治认同”动力,提升示范践行能力。
2.合理利用资源为着力点推动资源要素整合优化。一是以优化组织资源为合理利用民主党派政治资源基本前提,解决基层组织建设“近亲繁殖”问题,规范基层组织建设程序。二是以整合思想资源和历史资源为合理利用民主党派政治资源有效支撑,处理好“同”与“异”关系、“挖掘”与“转化”关系。三是以整合文化资源为合理利用民主党派政治资源前进方向,“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7],坚定“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信心。
3.巩固政党制度为发力点发挥资源优化“双主体”作用。民主党派要借助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宣传机器对其历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转化;而中国共产党也需要以“优化主体”的姿态对民主党派历史资源进行抢救性维护和精细化加工。民主党派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为引领,不断完善思想理论体系;而中国共产党也需要作为“优化主体”引导帮助民主党派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三)推动政党文化认同巩固多党合作共同政治基础
1.汲取文化精髓凝聚政党同心合作共识。一是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巩固政党文化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保持政党文化先进性和时代性。二是涵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政党文化活力。做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和阐释。三是借鉴外国先进文化,丰富政党文化内涵。要有和合的态度、开放的态度,提倡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和谐相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政党文化软实力。一是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巩固文化自信根基。塑造民主意识、忧患意识、开放意识,以更加包容的视角对待发展。二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底气。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精髓,吸收法治精神。三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滋养文化自信土壤。推动廉政教育,把廉政教育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增强廉政文化教育实效性。
3.搭建文化载体彰显民生工程文化特色。一是营造“同心”文化氛围,凝聚政党文化共识。创新“同心”文化活动方式,注重“同心”史料收集,加强“同心”文化传播,加大“同心”文化理论研究力度。二是实施“同心”工程,巩固同心建设成果。开展助推发展工程、改善民生工程、智力支持工程,提高区域社会发展水平。三是打造“同心”品牌,彰显同心价值理念。以“同心”为价值引领,凝聚力量、改善民生、解决问题。
(四)加强政党全面建设推动多党合作助力治国理政
1.提高政党治理水平促进政党全面发展。一是增强领导核心责任意识,夯实政党治理根基。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制度化建设。二是提高党内建设治理水平,调动党建积极性,守住党建规范性,保持党建先进性。三是促进政党互动协调性,规范政党治理程序。创新政党互动方式,拓展民主监督内涵。四是推动政党治理互动性,彰显政党协商优势。加强政党权利意识培养,完善政党协商监督功能。
2.完善政党自身建设增强执政能力与参政水平。一是彰显政党合法性和公信力。把握政治权威核心、组织权威核心、制度权威核心,维护政党权威,树立政党形象。二是提高执政党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加强制度认同,注意经验总结,扩大宣传力度。三是切实加强参政党政党意识和主动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政党特征,提高政党组织认同,增强监督主动性。
(五)提高政党协商效能实现多党合作主体良性互动
1.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发挥政党协商主要效能。一是转变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技巧和执政艺术,创造条件搭建政党协商平台,提高政党协商保障能力。二是适应治理态势,赋予执政能力新内涵。坚持民主集中制,加速作风治理。三是完善制度体系,夯实执政能力根基。
2.提升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彰显政党协商重要效能。一是增强民主意识,提高协商能力。变“要我协商”为“我要协商”,变“不懂协商”为“真懂协商”,变“不敢协商”为“敢于协商”,变“不会协商”为“善于协商”。二是强化主体意识,提高参政能力。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政治协商能力建设、民主监督能力建设。三是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保持政治定力,提高协商针对性,形成政党协商优势资源。
3.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夯实政党协商根基。一是推动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协商程序,明确协商结果落实,推动协商成为解决问题的“品牌”。二是促进政党协商规范化。扩大政党协商代表性,促进协商决策科学性,展现政党协商开放性。三是完善政党协商程序化。推动协商程序落地生根,规范协商程序有章可循,做到协商程序科学规范,推动协商反馈机制建设,做到协商结果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