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与世界人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
2022-02-28王鹤晨
王鹤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240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经百年人权发展探索与实践的理论精髓。这一重大创新理论成果,实事求是、高屋建瓴、视野宏大,科学回答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时代之问;科学回答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世界之问。
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前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必须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共创发展条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与愿景,凝聚共识、同舟共济、贡献力量。
一、 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
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既是中国人民的期盼,也是民族复兴的追求,展现着中国智慧、贡献着中国方案、呈现着中国之治;纵观古今、放眼世界,在历史时空的纵横比较中,社会主义人权具有显著优越性,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昂首阔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发展之路,最根本的一条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牢牢把握中国国情与实际,推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1],从而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人权。
(一)社会主义人权较资本主义人权具有显著优越性
我国人权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绝非偶然,是源于对人权本质的客观揭示,进而形成了科学的人权发展实践观。社会主义人权依托深刻而周延的逻辑内涵,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优势逐渐形成和扩大,彰显了科学的人权发展实践观所承载的优越性,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种人权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较量中高下立判。较资本主义人权观的狭隘性、抽象性、僵化性而言,社会主义人权观的科学性借助其人民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科学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彰显人民性,始终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英雄、江山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所揭示的伟大真理,更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文明发展史,对于“兴衰成败、谁主沉浮”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始终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从此过上好日子。社会主义的人权观之所以科学,就是因为它体现着人民的意志、维护着人民的利益、取得了实际的成效。
社会主义国家所讲的人民,既不抽象、也不特殊,就是那些以辛勤劳动为本,进行生产生活的人民群众、百姓人家。社会主义国家不以种族、民族、性别、宗教、身份、财产、智力来定义人、划分权利和强加义务。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政治制度设计层面、文化观念传播层面、社会生活保障层面,替代“宣扬种族优越性、歧视劳苦大众、制造民族分裂、贬低女性地位、嘲笑残障人士”的旧体制、旧社会,从观念到实践,根本改造“奴役人、压迫人、剥削人”的思想行为,以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重构为支撑,助力实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时代把舵”[3],持续推动人民事业的发展。
与之相比,资本主义的人权观在权利主体方面是狭隘的,代表和维护着少数资产阶级的特权和利益。对于私利的追逐、私有观念的崇尚,使资产阶级人权观将普罗大众囿于一种对抗与争夺的残酷竞争之中,将那些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绝大多数底层人民、少数族裔、弱势群体,视为西方文明的肿瘤、贫穷的制造者、秩序的破坏者。在资产阶级政客眼中,人民不过是手握选票的乌合之众。政客一旦上台执政,便再也无法掩饰虚伪的外衣,为维护自身私利,与希望共享发展成果的广大人民很快地划清界限、走向对立。
社会主义国家率先在权利主体方面做到了真正的一视同仁,实现了社会主义人权对一切旧有社会形态中权利主体之狭隘性的超越,社会主义人权观是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的人权发展实践观。
其次,科学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凸显现实性,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兑现着向人民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4]288。只有真正搞明白这一点,才能算得上理解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人权观。人权源于主体的现实性需求,是人的客观实在性权利,用以实现人的存续与发展。对于人权的解读必须要着眼于人的需求,理解需求背后所隐藏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属性和客观逻辑,进而从实质上维护、保障和发展人权。就人的属性而言,自然性可谓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性则是人的特殊属性,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社会性以自然性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自然性,人则成为了无源之水,没了存在的根基和载体。离开了社会性,人则丧失了特质,与消极适应性的动物没了差别。人首先必须确保自己能够存活下来,使身体赖以存续的、最为基本的客观物质性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人首要的、最为基本的权利。为了实现和保障人的生存权,人必须从动物那样的、消极被动地适应外部自然界中解脱出来,依靠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自觉与自主,获得发展,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积极主动地实现和维护人的生存权。进而便是对于人如何更好存在、更加自由自主存在问题的探究,使人的需求在不断发展着的客观条件基础上,获得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满足。
与科学的社会主义人权观相比,资本主义人权观回避现实、不谈问题,将人权抽象化,使之沦为了纯粹的精神产品、特供产品、政治工具。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抽象人权,无法满足人具体而现实的需要,是虚伪的人权。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以人权灯塔自居,将自己描绘为世界人权的神圣高地、民主自由的人间天堂,但这些华而不实的精神口号实质上与鸦片无异,使人在生活中充满幻想而又在现实中一次次地被掏空、面临绝望。国家财富不仅与底层人民、少数族裔、土著居民无关,反而异化为奴役绝大多数人的力量,使那些最需要获得帮扶的人,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发展权得不到维护,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四处行乞。加之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使少数族裔命运悲惨,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居住等各个方面无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公正的待遇,无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然而,那些垄断着资源与财富的少数人、资产者,却自私地占有并无节制地消耗着绝大多数人创造的劳动成果,享受着一切优质的资源和特权。资本主义的人权无法保障穷苦人民的基本需要,是为少数人而非绝大多数人服务的人权观。对于人民而言,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
最后,科学的社会主义人权观诠释发展性,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人权的内涵、提升着人权的实现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5]这既是推动人权发展永续前进的总依据,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权事业具有无限光明前景的科学论断。
随着党领导下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逐渐获得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推进,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发展的无限空间。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丰富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可选择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显著增加使人民不断产生新的需求、进而推动新的发展。总之,人民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在无限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实现着螺旋式地上升,是一个以发展为支撑,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使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
相反,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自己是“人权的旗帜”,自诩为世界人权保障的最高峰。这反映出西方政客眼界狭隘,缺少自我革新、打破现有利益支配格局的胆识。不仅看不到本国国内与日俱增的贫富差距、人权保障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并且对于人民权利保障不断提出的质的新要求,视而不见。资本主义人权保障事业由观念到行动都陷入停滞和没落。
(二)社会主义人权优越性的种子离不开中国特色的实践沃土
社会主义人权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照耀下,显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人权优越性的种子固然好,它揭示了人权的本质、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势。但社会主义人权的好种子要想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却极为不易。不仅要有勤劳、淳朴、本分的人负责播种、浇水、施肥,还要有真正了解种子、熟悉土壤、懂得守护、敢为人先的先进者、先行者、捍卫者、引领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好的种子在精心的培植呵护下,绽放生命,沁入一方水土、造福一域人民。
对于中华大地而言,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了社会主义人权的好种子。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华儿女悲痛欲绝之际,燃起了民族复兴之光。让中国人民重新迎来了生的希望、站的渴望、富的期望、强的愿望。但好的种子要想来到中国、埋在中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没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绝不可能的。
没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人权观在中国的传播,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华儿女的斗志昂扬;没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敢拼、敢闯,成立矢志不渝、无我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定盘星,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研究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之路,史无前例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不会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雨摇摆下的中华民族扶摇直上、伟大复兴。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靠实践探索出来的,是靠理论指引方向的、是靠制度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走得好、走得对、走得远,离不开实践的引领者、理论的创新者、制度的建构者,即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6]68。这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科学的社会主义人权观,更在于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长在中国,深谙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求索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代表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践行中国特色。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既能深入了解全局、又能系统谋划大局,对于中国国情与实际的把握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发展的而非僵化的、本质的而非现象的。因而,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真正有底气讲掌握中国特色,并有能力将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普遍真理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实践沃土统一起来、结合起来的掌舵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我国人权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前进,从根本上维护好、保障好中国人民的人权,在推动人权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长河演进中,不断创造人权发展新的奇迹。
此外,准确把握中国特色,还要求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运动和发展变化着。这是由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所决定的。因此,把握中国特色,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牢牢把握住变化着的中国实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于新时代而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中国特色,就是要始终坚定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实践之路。坚定奉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4]234,牢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3,让百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4]18,把“人民的幸福生活视作最大人权、国之大者”[4]288,走好赶考路、做好答卷人,真正做到无我为民、夙夜在公,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
对于新时代而言,把握中国特色,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当下最大国情和实际的科学判断,两手抓好“变中的不变”和“不变中的变”[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19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人权发展目标的设定、人权保障工作的推进,要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既不能为了追求人权发展目标,忽视客观发展条件的限制,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不考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不能畏首畏尾、安于现状,错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重构的绝好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可谓是“变中的不变”。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清。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18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7。这一“不变中的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国情和实际所作出的最新科学判断,深刻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期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内涵更宽广、水平更高。
“美好”不仅代表着人民心中一种有感而发的舒畅和满意,在客观层面,更是提出了对于人权实现程度质的飞跃性要求,以及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4]9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人权保障需求,使人民在体系化的保障之下,获得全面的发展与自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9]197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4]22五位一体建设的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必将使全体人民的生活在现有基础之上朝向更高水平继续迈进。
为了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发展目标,新时代的主要工作将集中力量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对于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重点突破,以系统协调的发展和更加高质量的供给,更好地解决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朝着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奋进。
此外,在更好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中维护和保障人权,还必须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将社会主义人权的不断发展视为自然对于人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所提出的客观必然性要求。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孕育“休戚与共、 生意盎然的生命共同体”[11],以实现永续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维护人的权利。让子孙后代见得到山青水绿、闻得到麦甜稻香,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7]208的大事。我们一定要谋大局、利长远,坚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依靠发展了的科技,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持续优化,以更为文明的方式保障与发展人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
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既是世界各国之问,也是世界人民之问。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发展的今天、决定着人类命运走向的明天,是世界各国及政党无法逃避、必须正视的共同世界历史问题;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始终坚持以《世界人权宣言》为指导,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在充分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的基础上,共创安定有序的国际局面,依靠各国自身的发展和彼此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人权的进步与文明。
(一)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4]465。世界各国深度融合、利益交织、互相影响。与此同时,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传统威胁交织叠加。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疫情尚未平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77。
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是“零和博弈、冲突对抗”还是“凝聚共识、同舟共济”,这是摆在全世界、全人类面前的重大历史性抉择,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党面前的重大政治考验,也是亟待各国政党回答的世界性、历史性重大课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和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发展繁荣、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深刻影响世界人民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7]330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义务积极求索、凝聚共识、路年戮力同心、贡献力量,特别是客观条件允许的大国、强国,要依靠自身发展所获之成果,自身执政所获之经验,不断发现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在国际事务的重大决策中,以心系天下的宏大胸怀和勇于奉献的大国担当,建言献策、有所作为。
大国就要有大国该有的样子,强国就要担起强国应挑的重担。在世界舞台上,积极发挥重要的团结和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朝着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演进,以更优的方案更好地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建立一个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世界秩序,并遵守和维护这一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秩序规则,更好地保护世界人民的权利,更好地守卫世界人民的家园。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尚和平、包罗万象”的特点;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有着“天下太平、共享繁华”的宏愿。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者和引领者”,作为“中华文明的承继者和发展者”,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又弘扬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于百年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促进《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天下为公”相融合。这一崇高追求和宏伟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得到了深刻的诠释,充分体现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中。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不仅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12],更在于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21世纪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人类未来命运走向何处去的深思熟虑和高瞻远瞩,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以及人类未来的走向举起了旗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人权宣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深刻影响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要在联合国崇高目标的指引下,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288。
人权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基础上,个人可以更好地生活、实现更充分的发展,进而每个人的发展将汇聚成推动人类文明不断朝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强大动力,使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愿景成为可能、变为现实。
对于人权内涵及意义的认识过程,可谓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岁月。从原始社会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来自自然界的威胁,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所伴随的奴役、压迫、剥削、掠夺、战争乃至杀戮。来自自然界的威胁与来自人类社会的威胁,让人们对于尊重和保护人权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刻、需求越发迫切,世界性的战争与灾难使得世界各国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逐渐形成了普遍性的共识,并凝聚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价值追求,为促进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从而更好保障人的权利提供了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引。
“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人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13]其普遍性既表现为权利主体的广泛性,又源于人权保护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在客观现实中的反映。正因如此,各国面对着对人权所产生的威胁,能够形成普遍性的共识,把对于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凝聚成原则性、方向性、一般性的人权行为准则和目标,成为维护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总指引,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确保不出现开历史倒车,将世界重新卷入掠夺、战乱和杀戮,避免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发展成果因少数人的逆行倒施而毁于一旦,共同促进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
《世界人权宣言》作为象征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一份重要历史性文献,是各国基于维护和保障人权所凝聚的共识,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各国的共同承诺。我国深知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各国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意义,“发展”对于解决一切涉及人民权益问题的关键作用,“公平与正义”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导向作用,“民主与自由”对于消灭剥削与压迫、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迈入新形态的重要价值。
中国一直坚定奉行《世界人权宣言》的各项主张,并以其普遍性原则为指引,恪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4]288,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下,呼吁“以各国人民的力量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根本力量”[14],以我国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就积极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支持世界各国独立自主地推进和保障人权各项事业的开展,特别是大力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权利的实现与人格尊严的维护,致力于不断帮助和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国际地位,以不断优化的全球人权治理格局和模式为大多数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及世界人民争取平等的权利、机会与尊严。
可以讲,对于《世界人权宣言》主张的拥护,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所坚持的态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人们在凝聚共识、同舟共济中,全方位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倡议。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思想、找到了新模式、贡献了新方案、带来了新希望。
(二)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共创安定有序的国际局面
1.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世界人权宣言》具有一般性、概括性、方向性的特点,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但各国之间的不同使得实现人权的道路千差万别。各国在地理环境、人口基数、民族结构、文化底蕴、历史传统方方面面的客观条件大相径庭,致使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模式、历史文化观念、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一国的发展与实践具有特殊性,体现着地域性、阶段性、易变性。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应当充分理解其他国家,要在《世界人权宣言》一般性原则的框架下,尊重他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编制现实可行的人权发展计划,设定可以企及的人权发展目标。
任何国家必须坚决摒弃执意将本国发展模式和制度设计以硬约束或软约束的手段及方式,强迫他国接受的意图和动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要依靠对话、协商、沟通的途径来推动实现,任何旨在对他国施加武力干涉、经济制裁、文化攻击、道德谴责,蓄意煽动他国内部反动势力制造动乱、分裂国家、颠覆政权的行径,都是与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大势背道而驰的举动。不尊重他国的主权、国情与实际,也就破坏了世界各国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框架指导下,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融合发展的牢固根基。不符合国际交往应当遵循的主权原则,不可取、不可行、不可为。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每个国家人权事业的稳步推进来共同实现。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支点在各国,各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支点在自身。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外因只是助力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关键,是第一位的、根本的原因。因此,每一个国家都应当在汲取他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案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本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本国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壮大提升,为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创造可靠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基于人权普遍性原则的指引,各国必须要立足当下牵制本国发展、阻碍人权保障顺利实现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人权发展目标的实现。厘清权利保障的主次顺序和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影响人民根本利益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各国的矛盾特殊性,实事求是地摸索出适合本国国情、解决本国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施政方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符合实践需要的人权发展道路。只有如此,一国人权发展事业才能在不断解决制约本国人权实现的问题中有所突破、获得发展,不断朝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奋进。
3.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离不开各国的发展与努力,各国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世界的和平与安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客观物质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给各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压力下,倒逼着各国不断推进科学研究、更新产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随之带来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外闭关锁国阻断了外部风险和同台竞技的同时,也隔绝了技术的交流与文明的互鉴,安于现状、自以为是最终只会被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淘汰,造成国家的停滞与倒退。
扩大开放既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亦是客观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应有之义。开放不仅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升级,更增加了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因不同文明而五彩斑斓,多样带来交流,交流推动互鉴,互鉴促进融合[9]524,进而形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因而,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4]434。要谨防“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反对“逆全球化思潮”,深刻意识到“这一思潮给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挑战和考验”[15]。
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也要认识到,扩大开放必须坚持以“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支撑,避免恶性竞争,努力建立一个远离恐怖、普遍安全的世界[4]433,否则将会出现“开放带来竞争、竞争产生矛盾、矛盾造成冲突,冲突阻碍发展”的恶性循环局面。各国交往的扩大与融合的加深需要首先就“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准则达成共识。只有积极构建和平安定、荣辱与共的国际关系格局,各国才能基于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构建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使人权因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得到保障和满足,使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共识性的稳健基础和秩序前提。
4.共创发展条件,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是动荡之源,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9]457。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实现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途径,为世界各国有效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打通了理念、畅通了道路、融通了政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相向而行而非背道而驰,开放包容而非闭关自守,共建共享而非自私自利。每个国家都有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平等机会,都有在世界发展大势中自由驰骋的平等权利,都有维护和遵守合理公正的世界发展秩序之平等义务。在不断创造和巩固发展条件中,不断建立与健全发展机制中,不断改进并完善全球治理格局中,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共商、共建、共创、共享,都能实现平等可期的发展、享有公正合理的待遇,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友好协商、互利共赢。
世界各国的交融乃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新世界,要依靠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格局、新的道路,将世界每一个角落和地区考虑进来、团结起来,在“合作共赢中,努力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16]。“零和博弈”的旧有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和制度设计造成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一部分人平安、一部分人恐惧,一部分人幸福、一部分人绝望。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新发展秩序的形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因每一个人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安定、发展繁荣而实现飞跃、熠熠生辉。
伴随着安定和谐、合作共赢的国际格局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建立,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必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上,不断奏响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新的华章,书写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