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师范生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2022-02-28王炜瑾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9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师范生情境

王炜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五四”运动之后,随之兴起的学堂乐歌,在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将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掀起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学堂乐歌不仅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优秀师资力量、建设音乐教材等,同时以欧洲音乐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于20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中。大多数中小学音乐课程存在跟现代学校音乐体制一样的问题,既是学校开始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的教授与传承,但校内音乐教师存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涉及民族音乐素存在文化背景剖析不到位、音乐分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匮乏、设计能力薄弱等问题,无法较好地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无法开展有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活动。“一个民族必须立足于自身,要有自己的根,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有自己的语言体系的教学”。[1]基于“文化传承”,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培养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高校师范生更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与民族传统传承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成为具有时代特点又包含中国音乐文化精神气象的未来音乐教师。

一、在民族音乐课例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义》,提出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与形式之上的理念智慧和精神气象[2]。无论是哪一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涉及民族音乐课例内容时,教师如果单纯传输音乐本体内容,只要求学生唱准音高、唱对歌词、有感情地进行演唱等,导致学生只是了解到音乐表象,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内核与音乐内容和形式之上的中国母语文化思维一概不知,那么这节课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音乐师范生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第一件事就是培养师范生面对民族音乐课例时,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

以花城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的第十三课《落水天》为例,《落水天》来自韶关曲江县,是一首流传于广东客家方言地区的山歌,“落水天”的意思是客家话下雨天,歌词十分朴实,旋律抒情婉转,表达了旧社会的贫民在下雨天时没有雨伞遮雨,只能淋雨的可怜情境。音乐师范生对音乐课例《落水天》可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旋律起伏与客家方言语调的对应、客家山歌普遍的二句体、四句体的曲式特征、四音列与五音列的常见音列组合等,以歌词为切入点,感受客家人的方言特点,了解传统客家人的语言习惯、生活习俗,从客家山歌作曲特征与方言语调的结合到中国民间音乐作曲思维方式,“以小见大”,促使学生热爱家乡音乐,热爱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老鼠娶亲》为例,此曲为绛州鼓乐的传统曲目,以老鼠娶亲为内容主线,使用大鼓、碰铃、三眼锣、碰铃等多种民族乐器,通过力度与速度微差和丰富多变的节奏,将老鼠娶亲的四种不同情绪场景呈现出来。音乐师范生对音乐课例《老鼠娶亲》可从传统绛州鼓乐的文化背景、传统锣鼓打击乐器演奏时力度微差和速度微差的即兴性、演出中夸张的肢体语言等维度出发,了解传统绛州鼓乐的社会功能如婚丧嫁娶、迎神赛会等,也可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讲求内心节奏,即兴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深入挖掘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表达内心对新旧交替、除旧迎新、祛灾纳吉的美好生活愿景。

基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课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进行多方面的深入剖析,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母语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维,符合时代要求,也有助于一代代的音乐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在多元文化激荡下站稳脚跟,树立坚实的中华文化根基。

二、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艺术教育思维进行民族音乐课程教案设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理念提出:突出课程综合,即以各艺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3]。所谓“全人”素养,就是需要培养与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对复杂情境需求适应和调节,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与观点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作为音乐学科,不能仅仅只是站在音乐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而要立足人对事物的理解来自综合感知的视角,以多学科为基础,强调综合艺术教育。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的《彩云追月》为例,这是一首广东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二声部合唱曲,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感受旋律所描绘的彩云萦绕月亮的画面,从而表现他们的音色、音量、歌唱状态等。音乐师范生在设计此类课例教案时,应关注学生对《彩云追月》此类乐曲从旋律、歌词、速度、伴奏乐器、歌曲情境等方面综合的感受,利用舞蹈、戏剧等相关艺术形式全面感知与了解乐曲。比如,在教学过程的展开阶段,教师可以将绸带加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当学生已掌握高声部并且进行演唱时,教师利用绸带根据旋律起伏进行舞蹈律动,在此舞蹈的渲染下引导学生融入幽静月夜的情境中,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歌唱,深刻感受《彩云追月》描绘的歌曲情境。在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粤剧中的水袖,引导学生模仿粤剧舞台动作,感受广东民歌的韵味,体会《彩云追月》中体现的广东音乐特点(倚音、装饰音等)。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的《雨打芭蕉》为例,这是一首具有浓厚的广东音乐韵味的广东民间器乐曲,其中高胡的运用为歌曲增添了广东音乐色彩。在创作方式上,通过“合头换尾”“换头合尾”的手法使旋律即统一又存在变化,也通过不同的节奏特点,乐器演奏法创造出雨点滴落芭蕉叶的故事情境。音乐师范生在对此类课例进行设计时,可利用语文学科中的与“落雨”“芭蕉”相关古诗词进行情境导入,丰富学生对乐曲的想象力;也可通过绘画等方式,根据不同乐段特点绘制简单的图形,便于学生理解。

在育人教育理念中,如果将音乐作为与其他学科隔离的内容进行学习,不免落入音乐教育“工艺化”模式。民族音乐课程的教案设计应以育人理念为前提,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艺术教育思维培养一个全面的、丰富的、多元的人。

三、结合民族传承中口传心授、综合实践的特点探索多元的教学方式

(一)塑造文化情境

从后现代看学校音乐教育课程,其知识具有文化性和境域性,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与生俱来的特点[4]。民间音乐生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它们具有音乐产生的情境特点,音乐师范生只有做到关注民间音乐本体背后的文化情境,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沉浸于原滋原味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真正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学设计为例,在课堂的开始教师身穿彝族服饰,跟随音乐展示彝族舞蹈,并通过问答方式引入彝族特色服饰文化,随后进入课堂教学。这种情境式的教学导入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初听音乐时集中注意力,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彝族音乐魅力。比如,花城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中的《茉莉花》,由于《茉莉花》源于江苏民歌《鲜花调》,因此在导入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引导音乐师范生用江苏方言向学生说“你好”,让学生模仿音调并同样用方言回应教师,感受江苏方言韵味。

(二)善用口传心授等民间教学方式

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法,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且互为作用,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并不像西方音乐一样固定、不可更改和调整,而是给予基本的音乐骨架,乐手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生活的感悟、场景的变换等各个因素在其骨架上进行有即兴特征的表演。因此,民间音乐的传承讲究的是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谱子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传承媒介。音乐师范生在进行民族民间音乐课例教学设计时,应把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纳入课堂教学重要环节。

在绛州鼓乐《老鼠娶亲》课例中,作为音乐鉴赏课型,不能仅仅停留于聆听欣赏,还要应用唱、动、奏、演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真正达到鉴赏目的。音乐师范生在设计此教案时,可以先从故事情境开始,分别聆听四个音乐段落,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每个段落中出现的乐器以及音乐特征,最后教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如锣鼓经念诵、动作模仿、节奏模仿、姿态模仿等进行教学。

(三)采用具有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手段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5]。民族音乐本质上并非西方音乐会式的音乐,它与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日常生活劳动等息息相关,这也决定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态、行为、意识呈现出综合性和实践性。音乐师范生应善用动作、舞蹈、语言、游戏、戏剧等等的综合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如花城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的广东粤语童谣《行花街》,在导入环节,音乐师范生可以运用律动导入和情境导入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肢体,感受歌曲风格特点,营造广东人民喜庆的节日氛围。在展开阶段,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如歌曲中“年三晚”“行花街”“睇唔晒”“拣唔晒”等粤语,用手根据粤语的音调起伏画音乐线条,深入感受方言音调韵味;在学唱环节,引导学生用柯达伊教学法的节奏读法念诵节奏难点小前附点,并跟着钢琴音乐旋律演唱;在拓展阶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奥尔夫乐器编配为歌曲伴奏。在这个课例中,既能培养音乐师范生对于各个教学手段的综合设计与运用能力,又能培养音乐师范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四、开展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实践,提升音乐师范生教学技能

(一)录制中小学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微课

当今,全球进入信息时代,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的飞速发展造成了高校教育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带来了新局面。培养全面而优秀的音乐师范生,提高音乐师范生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将民族音乐知识与民族音乐文化多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在校内可充分利用微格课室,一方面提供给学生小组之间自主学习的环境与空间,另一方面让音乐师范生更高效和精确地呈现民族音乐课程的设计内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微课具有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较短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音乐师范生分成案例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民族音乐教学课例,并针对其中一个环节进行微课教学录制。由于教学微课时间录制较短,音乐师范生需要用简明扼要、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步骤串联,逻辑性要求极高,而教学节奏也较快,有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对于民族音乐教学的提炼与实践能力。此外,也可以将音乐师范生录制的中小学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微课收集并建立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库,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便于下一届学生观看与学习。

(二)以公开课的形式展现中小学民族音乐课程优秀设计案例

在现代环境下,学校教育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传承的场所,学习是极其重要的传承媒介。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如果只是体现于其民族音乐教案设计上,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是一种实践活动,应该以更加动态、开放的方式丰富教学实践,将文本上理论与逻辑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传达出来,而在校内开展公开课是较为可行,并容易看到成效的方式。音乐师范生经过长时间的民族音乐课程案例打磨,形成优秀课例,邀请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的各方面专家、校内教学专家、中小学一线名师等一同观看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公开课,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给予指导性意见,有利于提升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设计、实践等多方面能力。

(三)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拓展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视野

在实施传统音乐教育时,宜采用校内小课堂与校外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6]。一方面,邀请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的各方面专家来校开展教学讲座;另一方面,组织音乐师范生走出校园,进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实际环境,以教师与学生两个身份参与民间音乐本地的传承情境与氛围中,切实了解民族音乐传统教学方式与师生关系。在开展讲座过程中,音乐师范生能够从理论层面,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方向与策略,对音乐师范生自身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教师职业认同感,文化自信等有较大的帮助,也对于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设计与能力提升有积极影响。当音乐师范生走出校园,以教师与学生两个身份设身处地参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时,他们不仅能够学习传统传承方式的合理部分,还能将自己在校园内掌握的国内外优秀教学方法反向传达给民间教师。

五、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音乐师范生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反思能力

(一)组织音乐师范生进入中小学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课堂实地考察

教育见习在音乐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都作为教育实践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音乐师范生明确师范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要求,为学生提供亲临教学一线的机会,还能了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感受不同教师对民族音乐课例的教学设计风格、教学能力、课堂氛围、学生状态等内容,实地地吸收教学养分,积累民族音乐教学的感性经验。音乐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带着辩证的眼光看课、听课,才能带着问题思考民族音乐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在实地考察中,不仅从微观角度观看、思考每一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设计风格与优缺点、教师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从中小学学校民族音乐教学环境、乐器配置、民族艺术社团设置等宏观的了解现状。撰写见习报告或者实地考察报告,深化音乐师范生对音乐教师在中小学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角色认识,提升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能力。

(二)针对国家各大教学比赛中的民族音乐课程优秀教学视频进行观看与研讨

培养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不可忽视的就是他们对于各种各样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评析能力,只有通过观看和研讨,才能集思广益,为音乐师范生自身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做好铺垫,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针对中小学教材中涉及民族音乐的教学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收集国家各大教学比赛中中小学民族音乐课程优秀教学视频,压制光碟,建立教学资源库,组织高校师范生进行集体观看,针对优秀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亮点、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进行主题研讨,对比自己的教学课例与国家各大教学比赛中的优秀教学课例之间的区别,取长补短,撰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完善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知识体系,开阔教学视野。

(三)组织音乐师范生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自评与互评

根据音乐师范生的民族音乐教学展示,组织其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学评价有助于音乐师范生之间相互成长,对自身以及他人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系统化的评定与分析。建立多维的评价标准,强调音乐师范生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过程评价,从教学理念的剖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到体现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姿教态、教学语言的使用、民族音乐传承方式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的有机结合等全面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对于音乐师范生呈现的民族音乐教学效果从综合角度进行剖析,坚持课堂教学应以“育人”为目的的基本要求,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音乐师范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比如,对《老鼠娶亲》课例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的音乐师范生,对于自身的教案设计以及教学实践能力评价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抓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多选择能够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语言指令能带有民族情境色彩,会让学生更有投入感。拓展阶段创编环节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即兴特点,设计应更加丰富有趣等。

组织音乐师范生根据民族音乐教学进行自评与互评,能依据多种课例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学习对方的教学亮点,共同突破教学难点,也能磨炼音乐师范生在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临场的心理素质,真正将心态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增强音乐师范生的身份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师范生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