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2022-02-28袁成肖诚李龙珂
袁成,肖诚,李龙珂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创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取决于各类人才在相关领域的作用发挥,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校,更应树立创新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能源类高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处理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发挥能源领域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能源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特别是注重融入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发展理念,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国家能源安全事业服务。
1 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层面
(1)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运行不畅。
能源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方面存在薄弱点。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相互配合、共同推进[1]。虽然能源类高校也设置了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保障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专门机构负责,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否则容易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筹集不力、条件保障不及时等情况,若没有学校层面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象难以避免。如果学校教务部门不出台创新创业方面配套激励制度,有力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将十分困难;如果财务部门不提供资金、资产部门不提供场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得不到有效保障[2]。
(2)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不够。
部分能源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方面,还停留在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上,未能充分兼顾与协调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及行业协会等资源,造成能源优势发挥不明显。同时,未能将自身专业特色有效整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比如开设的课程一般为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执行力、创新创业领导力、项目管理等,而缺少与能源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如能源与环境创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低碳、零碳创新创业等。
(3)绿色发展理念未能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能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新时代,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低碳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3]。支撑这一切的是人才,能源类高校作为将来国家能源方面专业人才的输出基地,更须筑牢绿色育人意识,将绿色、低碳发展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但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鲜有结合绿色、生态文明方面的案例,较少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4]。
1.2 教师层面
部分能源类高校缺少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尽管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但是参加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却很少。同时,创新创业教师指导的实践活动与能源方面联系不紧密,特别是涉及绿色、低碳能源内容较少,能源类高校自身资源的运用不够,比如能源类高校在响应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节能、节水工作,而这些发生在身边的项目本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水平,又能为学校节能做贡献,发挥实践育人重要作用。
1.3 学生层面
首先,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与企业联动不够,造成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契合度不高。就能源类高校而言,一方面大学生参与绿色、低碳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较少,对绿色、低碳理念,相关生态产业方面的知识、政策、现状、问题、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趋势等了解太少;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绿色、低碳方面的创新创业关注不多,由于缺乏与新兴能源产业或企业的接触、交流,较少接触或根本接触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导致他们对新兴能源产业或企业这一领域中的认知不全[5]。
其次,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时间的有效管理,造成他们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精力不够。同时,也有学生反映接触能源方面专业知识较晚,参与能源创新创业相关项目的信心不足。经统计发现,在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中,因自身课程多、学习压力大、专业掌握程度不一等,造成部分项目出现了重申请、轻实施的情况。
2 原因分析
2.1 制度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运行顺畅的前提
创新创业教育是涉及多部门联动的一项工作,虽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但缺少联动机制、没有相关配套制度约束,很难协调众多部门各司其职,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方向,巩固自身能源专业优势就需要抢占新形势下教育高地,将创新创业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更好地发挥能源专业育人特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发挥学校各部门作用,整合各类资源,从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2 教师参与度、绿色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教师群体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教师作为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在实际过程中却出现: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教师数量少、积极性不高,比如有的教授、副教授几乎没有参加过,参与指导的教师在绿色能源方向涉足较少,具体原因可分为:
一是教师工作繁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关注度不高。有的教授、副教授工作重心在科研项目,往往在自身领域涉及的重大项目申报、科研论文撰写、国际国内会议及与企业深度合作等方面投入很大精力,而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关注较少[6]。
二是创新创业各类项目对教师的吸引力不足,一方面教师既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立项、实施,而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创新创业各类项目的重视度低于传统科研项目,经费又相对较少,这样很容易导致教师不愿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三是指导教师还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宽研究,这样才能主动融入国家能源战略大局,从而引导学生站在生态文明角度审视能源领域发展前路,实现能源领域的创新创业,达到不断探索应用新能源技术、业务的目的。
2.3 对学生培养既要科学又要全面系统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时急于求成,容易忽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在具体项目开展时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不够,造成有的项目难度大、不易结题,致使学生压力大、信心不足,甚至失去了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以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双向互动模式尚未形成[7]。
创新创业教育与外部联系较少,容易导致学生习惯于按部就班听从于教师讲授,缺少思维创新、动手锻炼的训练,而未实现通过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标。比如在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还是按照一般课程或实验模式,让学生始终扮演某项具体任务的执行者和操作者角色,而缺少像企业对人才在方案制定、资料查阅、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系统化训练。
3 改进建议
3.1 构建新型运行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重大事项、年度工作要点;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或指导中心,可由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就业处及创新创业中心等共同参与,负责落实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具体事务,参与协助的单位指定专门人员,负责逐一落实具体工作,逐步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能源类高校自身优势,发挥自身专业、师资及外部资源优势,成立若干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板块,在校内外通力协作下,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如依托能源类专业、课程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资源,组成学院支持板块,建设配套教育保障、激励措施,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发挥校内师资的作用,还要整合校外能源方向各类人才资源,组成教师支持板块,如引进在能源企业工作的工程师或有能源方面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充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更加全面、专业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选择与能源行业协会合作,成立行业支持板块,引入能源行业专业认证,加强能源创新创业培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3.2 树立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价值理念
能源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着眼于让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断增强他们对“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认同。为此,能源类高校应培养学生养成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观,将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在生态伦理与道德的指引下,支持学生投入绿色创新创业实践,提高他们绿色创新创业认知和能力,指导他们依据专业特性投入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低碳、环保行业与项目[8]。
3.3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能源类高校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强化引导,着重从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教育。要注重早宣传,早培养。在入学后就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围绕专业可以开展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条件,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机制,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激发其主动在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创新突破。另外,还应在人才培养规划中注重与企业的联动,破解 “孤立培育”的难题。
3.4 激发教师热情,改革教育方式
首先,要完善激励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如将相关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等,以此激发教师的热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9]。
其次,鼓励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的创新创业要素,可采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其思想碰撞,拓展思路,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10]。
最后,注重结合能源特色、绿色发展方向前沿知识,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大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转化能力等。
3.5 大力推进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应建设一个实践性的生态系统[11],其核心为“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12]。能源类高校应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其他部门的联络,搭建能源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一是与政府建立联动平台,以服务地方能源类经济发展为契机,及时与政府交流,反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二是与能源企业全方位开展合作,使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开阔大学生视野,使其了解能源最新发展方向,为找准创新方向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用好校园资源,开展素质拓展,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各类工勤实践,一方面学以致用,巩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其参与实践工作。
3.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挖掘自身潜力,从校史、校友能源企业创业史方面着手,通过参观校史馆、考察能源工业旧址、邀请宣讲团进校等各类形式,充分展示老一辈为代表的创业者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激发大学生坚定创新创业意志[13]。
二是持续抓日常,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耳濡目染不断加强生态优先教育。能源类大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为指引,将绿色、低碳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以自身为突破口,抓住绿色校园创建、零碳校园评创等机遇,率先垂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树立榜样。
三是以校园精神为引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比如在感悟教育、工勤实践等活动中融入能源类高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等精神[14],不断增加大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历练,提升其将来面对创业困难时自我应对、调整的能力。
4 结语
能源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为此,办好能源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目标为导向,紧紧围绕需求,协调各方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抓手,充分融入大学精神文化,打造具有能源专业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