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阻尼比确定方法对比分析
2022-02-28冯震郭涛宋东松
冯震, 郭涛, 宋东松
(1.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保定 071002; 2.河北省土木工程监测与评估技术创新中心, 保定 071002)
阻尼比主要反映土体动剪应力-动剪应变关系的滞后性特性,是土的基本动力特性参数,也是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资料。阻尼比自20世纪70年代Seed等[1]对无黏性土的研究时出现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期间对砂土的研究较为充分,Amr等[2]对埃及钙质砂的动力特性进行了评价;Jafarian等[3]对各向同性及异性条件下的钙质-硅质砂的动力特性做了研究;Pradeep等[4]对印度北部砂土地震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朱成浩等[5]对粉砂动本构模型做了研究;韩丽君等[6]对应力和应变控制下饱和砂土的循环扭剪特性做了研究。同时研究的土类也从无黏性土扩展到粉土[7]、黏性土[8]、海洋土[9]、冻土[10]、人工合成土等[11]。目前,中外对阻尼比的动力特性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对阻尼比的确定方法却没有达成共识。
阻尼比确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滞回圈法和滞后角法(时间相位差法)。其中,滞回圈法在中外应用最为广泛,阻尼比定义为一个周期内消耗应变能(滞回曲线的面积)与一个周期内储存的应变能的比值,目前对储存应变能的确定还不统一,陈伟等[12]、Das等[13]、李瑞山等[14]、Kokusho[15]、Kumar等[16]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修正方法。滞后角法是一种传统方法,根据剪应力-剪应变时程曲线来确定阻尼比[17-18]。具体是根据剪应力、剪应变间的时间相位差来确定,该方法对试验数据的采样频率有较高的要求,数据点越多阻尼比的计算精度越高。
中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确定方法来确定阻尼比,但是对于各种确定方法以及确定的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尚不得知。因此,研究各种确定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确定合理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此,现以福建标准砂(粒径0.5~1.0 mm)为试验对象,采用动三轴试验,选用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互相关函数法为确定阻尼比的典型代表,将几种方法确定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给出使用建议,为工程应用中合理选用阻尼比确定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1 阻尼比确定方法
目前中外学者大多基于滞回圈法确定阻尼比,具有代表性的阻尼比确定方法及特点如下。
(1)陈伟等[12]对传统使用等效椭圆计算一个周期内消耗的应变能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用多边形逼近滞回曲线计算滞回圈的面积(一个周期内消耗的应变能),该方法可直接利用试验数据进行计算,算法可重复利用,使得阻尼比的计算工作得以简化,目前中外学者大多采用此法来计算滞回圈的面积。
(2)Das等[13]、李瑞山等[14]指出传统方法计算阻尼比时,在计算最大弹性应变能时只利用了正向加卸载半周的信息,对于理想对称的滞回圈,这种做法较为理想,但在剪应变较大时,正向半周和反向半周出现不对称情况,这种做法将会导致阻尼比结果偏差较大。对此,他们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修正,取滞回曲线顶点连线与剪应变坐标轴围成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第一象限、第三象限)的均值为一个周期内储存的应变能。
(3)Kokusho等[15]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考虑了剪应力、剪应变在大应变下滞回曲线正负半轴的不对称性,对一个循环周期内存储的应变能进行了修正,取滞回曲线顶点的连线,分别作纵横坐标轴的垂线并交于一点,取围成三角形面积的1/4为一个周期内存储的应变能。
(4)Kumar等[16]对Kokusho法进行了改进,将滞回曲线顶点的连线修正为分别于原点连线,取围成的多边形的面积的1/4为一个周期内储存的应变能。
同时,也有少数学者基于信号处理方法给出了阻尼比的确定方法,例如,罗飞等[17]根据冻黏土的剪应力-剪应变滞回曲线特性,提出了确定冻黏土阻
尼比的互相关函数法;梁珂等[18]对相关函数法进行了拓展,根据相关函数反映两个波形在不同时刻的相似程度的物理意义,采用互相关函数分析应变滞后于应力时程波形的相位差,进而计算阻尼比。
为充分认识各种阻尼比确定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及确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现选用以下几种确定方法为典型代表。
1.1 传统法
美国土工试验标准D3999[19]对阻尼比的定义为
(1)
式(1)中:λ为阻尼比;WD为一个循环周期内消耗的应变能;WS为一个循环周期内存储的应变能。如图1所示,滞回圈的面积表示WD,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WS。
对于一个循环周期内消耗的应变能WD的计算,陈伟等[12]提出了一种可使用原始试验数据多边形逼近剪应力-剪应变滞回曲线的方法,直接进行滞回圈面积的计算,一个循环周期内消耗的应变能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τi为一个循环周期内记录的剪应力;γi为一个循环周期内记录的剪应变;n为一个循环周期内记录的剪应力-剪应变点总数。
τd为动剪应力幅值;γ为剪应变幅值;点a、c分别为滞回圈的两个 顶点坐标;点d、b分别为正最大剪应变、负最小剪应变图1 传统法Fig.1 Traditional method
1.2 Das法
对一个周期内存储的应变能进行了修正,如图2所示,取阴影三角形面积之和的均值为一个周期内储存的应变能,则阻尼比计算公式为
(3)
式(3)中:WS1、WS2为一个循环周期内存储的弹性应变能分量。
图2 Das法Fig.2 Das method
1.3 Kokusho法
对一个周期内存储的应变能进行了修正,如图3所示,取阴影三角形面积的1/4为一个周期内储存的应变能,则阻尼比计算公式为
(4)
式(4)中:WS1为Δabc的面积。
图3 Kokusho法Fig.3 Kokusho method
1.4 Kumar法
Kumar等对Kokusho法进行修正,如图4所示,取阴影多边形面积的1/4为一个周期内储存的应变
Gmax为最大动剪切模量,MPa;Gsec1为加荷部分的动剪切模量,即滞回曲线正半轴顶点与原点的斜率,MPa;Gsec2为卸荷部分的动剪切模量,图中为滞回曲线负半轴顶点与原点的斜率,MPa;O点至a点为正向加载阶段,a点至b点为正向卸载阶段,b点至e点为 反向加载阶段,e点至f点为反向卸载阶段图4 Kumar法Fig.4 Kumar method
能,则阻尼比计算公式为
(5)
式(5)中:WS3为一个循环周期内存储的弹性应变能分量。
1.5 互相关函数法
阻尼比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根据耗损系数η来定义的[20],其表达式为
(6)
(7)
式中:φ为动剪应力、剪应变时程曲线的相位差。
因此只要确定了动剪应力、应变时程曲线的相位差就可以准确的得到阻尼比,梁珂等[18]根据互相关函数的定义,对试验数据按式(8)处理,得到动剪应力、剪应变时程曲线最大相关性时对应的时间t0(图5)为
i=0,1,2,…,NN0-i
(8)
式(8)中:Rτγ(iΔt)为第iΔt时刻实测剪应力、剪应变波形的互相关函数值;N0为每周期记录的试验点数;N为循环次数;τk、γk+i分别为第kΔt时刻的剪应力试验值、第(k+i)Δt时刻的剪应变试验值。
根据互相关函数最大值对应的时间t0计算应力、应变波形的相位差,将式(9)代入式(7)中得到阻尼比计算公式为
φ=ωt0
(9)
(10)
式中:ω为加载频率。
图5 互相关函数法原理Fig.5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 principle
2 室内试验
2.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采用西安康拓力公司生产的新型电机伺服控制动三轴仪(图6),实验所采用动三轴系统主要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①为微机;②为数据采集仪;③为伺服控制器;④为压力室;⑤为力控制器;⑥为试样;⑦为反压控制器;⑧为围压控制器;⑨为二氧化碳瓶图6 KTL动三轴仪Fig.6 KTL dynamic triaxial apparatus
表1 KTL动三轴系统主要性能参数Table 1 KTL dynamic triaxial system performance parameters
2.2 试样
为验证几种方法确定阻尼比的差异,采用粒径为0.5~1.0 mm的福建标准砂作为研究材料(图7),以验证几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的差异性。动三轴仪试验参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21](GB/T 50123—2019)进行操作,所制备试样直径为50 mm,高度为100 mm。福建标准砂的基本物性指标如表2所示。
2.3 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应力控制、多级加载方式,应力由小到大逐级加载。加载波形采用正弦波,加载频率为1 Hz。采用相对密实度Dr为30%、60%、80%的土样分别进行试验。
砂样制备直接在动三轴仪上完成,采用干砂装样法装样,共分5层均匀制样,严格控制每层厚度为20 mm;试样饱和采用先通30 min二氧化碳置换试样孔隙中的空气,然后通入无气水进行水头饱和,水头饱和完成后采用分级反压饱和方式进行土体饱和,当试样孔压参数B达到0.95以上,认为试样饱和度达到要求。
采用等压固结方式固结,试样固结压力分别为100、300和500 kPa,具体试验方案如表3所示。
图7 福建标准砂(粒径0.5~1.0 mm)颗粒电镜扫描Fig.7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f Fujian standard sand (particle size 0.5~1.0 mm)
表2 试样基本物性性质Table 2 Bas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amples
表3 试验方案Table 3 Test plan
3 阻尼比计算结果
3.1 5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图8~图10给出了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和互相关函数法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
图8 Dr=30%时不同围压下阻尼比-剪应变曲线Fig.8 Damping ratio-shear strain curve of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hen Dr=30%
图9 Dr=60%时不同围压下阻尼比-剪应变曲线Fig.9 Damping ratio-shear strain curve of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hen Dr=60%
从图8~图10可以看出:剪应变小于10-3时,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这4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基本一致,互相关函数法确定的阻尼比比其他4种方法较大,但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互相关函数法确定的阻尼比与另外4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的差值在逐渐减小;剪应变大于10-3时,随着剪应变的增大,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差值在逐渐增大;互相关函数法确定的阻尼比最大,其他4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由大到小依次是Kumar法、Das法、Kokusho法、传统法。有效围压较低时,Das法在剪应变大于3×10-3时确定的阻尼比比Kokusho法小,随有效围压增大,两者确定的阻尼比逐渐趋于一致。
3.2 差异性
为了更直观地评价各种方法的优劣,采用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公式为
(11)
式(11)中:δ为相对误差;λ为阻尼比;λavg为平均阻尼比。
图11~图13给出了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和互相关函数法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的相对误差。
图10 Dr=80%时不同围压下阻尼比-剪应变曲线Fig.10 Damping ratio-shear strain curve of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hen Dr=80%
图11 Dr=30%时不同围压下相对误差-剪应变曲线Fig.11 Relative error-shear strain curve of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hen Dr=30%
从图11~图13可以看出:当剪应变小于10-3时,随着剪应变的增大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相对误差在迅速减小,当剪应变大于10-3时,减小趋势缓慢并趋于稳定。
互相关函数法确定的阻尼比远大于平均阻尼比,并且,最大相对误差基本都出现在第一级荷载下,随有效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增大;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在剪应变小于10-3时,低于平均阻尼比,剪应变大于10-3时,高于平均阻尼比;Das法和Kokusho法确定的阻尼比基本一致,低于平均阻尼比;传统法确定的阻尼比远低于平均阻尼比。
3.3 分析讨论
分析前述试验结果,5种阻尼比确定方法产生差异性的原因是:阻尼比是由每周的能量耗损与储存的弹性应变能之比来确定的,滞回圈法确定的每周能量耗损都为剪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围成的面积,但是对存储的弹性应变能确定方法不同。传统法计算的储存应变能为第一象限三角形的面积,未考虑在大剪应变下滞回曲线不对称的情况,计算结果最大,Das法、Kokusho法考虑了大剪应变下滞回曲线的不对称性,计算的储存应变能比传统法小,而Kumar法是对Kokusho法进行了修正,计算的存储应变能比Kokusho法小;滞后角法则是根据剪应力应变时程曲线的时间相位差来确定阻尼比。
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如果采用应力控制加载,确定阻尼比采用Kumar法比较可靠,主要由于5种确定阻尼比的方法中,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
图12 Dr=60%时不同围压下相对误差-剪应变曲线Fig.12 Relative error-shear strain curve of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hen Dr=60%
图13 Dr=80%时不同围压下相对误差-剪应变曲线Fig.13 Relative error-shear strain curve of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hen Dr=80%
4 结论
通过分析对比5种阻尼比确定方法及其差异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总体上,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和互相关函数法确定的阻尼比差异性较大。
(2) 当剪应变小于10-3时,随着剪应变的增大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相对误差在迅速减小,当剪应变大于10-3时,减小趋势缓慢并趋于稳定。
(3) 互相关函数法确定的阻尼比最大,其次另外4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由大到小依次是Kumar法、Das法、Kokusho法、传统法,其中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
(4) 建议采用应力控制加载时,确定阻尼比采用Kumar法,主要由于5种确定阻尼比的方法中,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