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

2022-02-28高义成

西北园艺(果树) 2022年1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树势抗病性

高义成

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梨斑病,是梨树上主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病叶率达到90%,病果率达到50%以上,常导致病叶提早大量脱落,树势衰弱;梨果受害后因病部发生木质化而成为畸形果;还会影响第2年结果,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导致挖树毁园。

1 发病症状

梨黑星病不仅危害叶片、果实,也危害芽、新梢、叶柄和果柄等幼嫩部分。该病自开花展叶至果实采收期均可发病,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重。见图1。

图1 梨黑星病不同部位病状(图片来自网络)

叶片发病,最初病叶上出现近圆形淡黄色病斑。随着病情加重,叶背顺着叶脉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严重时整个叶背密密麻麻都是黑霉,最终导致叶片提早脱落。叶柄发病,出现近椭圆形、稍凹陷病斑,上面也有许多黑霉,当黑霉环绕叶柄一周时,叶片干枯掉落。

新梢发病后,先在基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初期褐色,随病斑扩散,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病疤凹陷、开裂,呈粗皮状疮痂。严重时,新梢枯死。

果实发病,初始果面出现淡黄色近圆形小病斑,病、健部位界限明显,条件适宜时病斑很快扩大并出现黑色霉层,病斑向下凹陷。因病部组织木栓化变硬,生长停滞,随果实膨大,果面出现龟裂状疮痂,果实畸形,甚至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2 侵染循环

梨黑星病菌通常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梢和芽鳞处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落叶上残存越冬,也可以菌丝团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过冬,残留在落叶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4~7个月。

影响分生孢子越冬存活的主要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冬季高湿、温暖条件不利于孢子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靠雨水冲溅传播,有风加雨天气更有利于病菌传播。

开春后,在落叶中越冬的病源菌,一般在梨落花后产生大量可传播的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首先侵袭梨芽,由此长出的新梢称为“病芽梢”,病芽梢生长缓慢,基部出现黑色霉层,即大量病菌孢子,可借风雨传播侵袭其他叶片。病芽梢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多雨年份,在树冠上常出现围绕病芽梢形成的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叶片、新梢和果实传染。病芽梢大量发生期,正值新梢、叶片迅速生长期。梨黑星病从开花期直到采收期均可发生为害,并可多次再侵染。

3 致病因素

1)品种因素。梨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日本梨、韩国梨比中国梨抗病,沙梨、褐梨、西洋梨较抗病。酥梨系总体抗病性较差。

2)气候条件。影响梨黑星病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条件,尤其是湿度。一般雨季早而持续时间长,阴雨天气多、日照不足、空气湿度大等气候因素容易引起病害流行。根据生产调查,梨黑星病的病菌孢子侵入,要求有1次5mm以上降雨,并连续48小时以上连阴雨天气。此外,温度对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病菌入侵的最低日均温度为8~10℃,最适流行温度为17~20℃。

3)栽培管理水平。种植在地势低洼处、河滩地,湿度大、树冠密闭通风透光不良、管理水平不高、树势衰弱、树龄大的梨园容易发病。未彻底清除落叶、落果的梨园发病重。

4)病原菌基数。越冬病原菌基数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梨黑星病在梨树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只要有菌源,只要外界条件适宜,可以随时侵染。

4 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及健壮苗木。这是防治梨黑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梨树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在陕南汉中梨生产上推广的几个品种,如丰水梨、新高、黄金梨、水晶梨、早酥梨等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丰产性,新建梨园可以选用。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定植前再对苗木进行全面消毒。保持合理的栽植密度,栽植过密会导致田间通风透光差,果园湿度大,从而引发病害发生蔓延。

2)清除菌源。梨树落叶后,及时清扫落叶,清除病虫枯枝、病果,摘除僵果,铲除杂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和早期侵染菌源;开花前后、结果初期,及时摘除病梢、病花、病叶、病果,带出园外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传染。

3)合理修剪。修剪可以调节梨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对病虫害防治也有积极作用。通过合理修剪,去除过密、过长的内膛枝和病虫枝,去除外围强旺、直立枝,可有效改善树体通透性。梨树落花后,病芽梢出现期,结合疏花疏果剪除病梢,对控制全年黑星病发生有很大作用。

4)加强肥水管理。生产实践证明,树势强健、叶片浓绿,病虫害轻,树势衰弱的病虫害就重。健壮的树势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抗性。合理施肥,重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必要时补充中微量元素肥,保证营养到位,能促进梨树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性。5月中旬至6月中旬可根外喷施0.3%尿素溶液2~3次,在6月至7月下旬结合病虫防治用药加入0.3%磷酸二氢钾,能增强树势,有效防治黑星病。

5)果实套袋。果实套袋既能提高果实品质、降低农药残留,又能防止套袋后病菌侵害梨果,确保果皮细嫩光洁。选用质量可靠的果袋,在定果后均匀喷布1次内吸保护性杀菌剂,然后规范套袋。

6)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用药。一般在花序露白时喷1次3波美度石硫合剂。花谢后(4月中下旬)喷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根据降雨及发病情况间隔10~15天喷1次药。

喷药时,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效果最佳。常用药剂可选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4000倍液等,交替喷施。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树势抗病性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石榴上的应用效果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浮梁县不同地形杨梅园树势与产量情况研究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