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
2022-02-28刘瑜蓉
刘瑜蓉
【摘要】“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科学系统与基本原则较为完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逐渐占据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从整体上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引言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各学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社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并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和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然而,目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上,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
(一)管理学门类的学科划分
第一,工商管理学的发展和调整。在管理学科中,工商管理是与“管理科学与工程”最为相近的一门学科,其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交叉。首先,工商管理通常被划分为一类和二类学科。一类学科是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而二类学科中会计专业则是以财务管理、管理管理为核心的专业。信息管理是目前发展迅速的两大领域。在专业定位上,应明确一类专业和二类专业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区分。第二,把农业和林业纳入管理范围。由于“科技管理”与农林管理之间并无显著的交叉,因而农林管理常常被视为附属学科,其管理实质是部门管理,具体学科划分表现为林业经济管理,旅游经济管理,交通经济管理等。第三,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本质特征及定位
管理科学与工程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不会消亡,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科自身没有明显的管理学科特征,二是人才培养要适应社會需要。同时也是一个参照的学科定位。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它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一是强调管理研究的方法、理论和手段;二是强调技术应用的特征,在新的管理平台上进行创新,并将其运用到管理的各个方面;三是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社企管理等应用。在具体的定位上,要解决管理科学与工程与其它管理学的交叉,以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高校的学科定位。第一,当课程内容重复时,要尽量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如从技术经济和管理转向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第二,在已有的、必然的条件下,应突出学科特色。[1]
二、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合理
培养目标是每个教育、学习、工作环境的指引,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在学校的教学中,设置学习目的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教师能够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有能力、有素质。还有他的打算。每个大学都花了很多时间来教授这个科目。但是,当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的职业培训工作都是没有依据的。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已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定位为:“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相应的技术”。与我国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政策相适应,但在设置“高等专业与复合型专业”时,特别是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这种学习目的与现实的教育背道而驰,太过理想主义。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都是从基层毕业的,因此,今后要进一步强化课程后的培养。所以,目标过高是不合理的,也不能反映出学校在管理和工程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设置不规范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部门对各个区域的专业设置进行了统一的规范,但是由于缺少监管机制,使得农工院校设置了管理学和工程学两个专业。这类学校没有设置管理、工程等专业的职业资格。所以,准备充分的学生会不会符合自己专业所要求的高质量的专家。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各个学科之间的涵义和联系不清楚。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管理学科与管理、经济学等非管理学学科相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会影响到不同的课程,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其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没有遵循标准与规范。有些学校依然在自己的大学里开设管理与工程学,但却没有设立管理与工程系,造成了不同的管理与工程学人才的素质差距,这不但会影响到教育管理。同时,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2]
(三)实习过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中,实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是承认和结业。研究生实习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实是,因为专业的学生数量太多,所以学校采取的措施看起来并不可行:通常,学生都会自己去找有关的公司。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恶劣,“实习+工作”成为了人们普遍的选择。学校对实习的评价太过简单,太草率,常常只有一个证明和一个印章,使这个重要的实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形式。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建议
(一)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企业管理和技术知识的培养,要针对未来发展制定学习目标。工程管理专业人员大多是在现代建筑领域工作,管理应该具有现代物业管理的特点,具有管理、经营、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经济、管理、权益五个层面。“夯实基础、注重实践”是指以专业定位、掌握科学管理理论知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它不但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管理价值。
(二)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规范化专业设置
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又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就是所谓的“专业人才”。所以,在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电脑的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扎实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其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配置相适应,应用软件的培养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运用软件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另外,要想使学校的专业达到相应的要求,就必须制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以防止学科间的混乱。同时,对各个专业设置的权限进行了规定,规定了对没有设置专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管理。
(三)多学科相融合,规范学生实习制度
在培养人才时,应重视学生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并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竞赛、课外实践活动,并组织各类科研实践活动。有资质的学校还可以从公司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在实习上,可以与实体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有效的实习机制,使学员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对自身的管理实践进行标准化。比如,学校可以和公司签订一份实习合约。可以针对学员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实行相应的人才配置战略。总之,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渐得到提升[3]。
(四)学科培养方案与课程体制的创新改革
管理科学与工程要顺应时代需求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正,及时剔除理论上的重复,增加更多的实践性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科的适应性,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发方面,要适时地淘汰陈旧的课程,保证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联系,并在教学中针对特定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教材。同时,在制定国家计划管理工程、自然科学等学科时,要统一人才培养标准,以防止学科间的交叉。
(五)教师成长与科研相融合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实施培养实施模式。目前,致力于培养和吸收优秀的专业老师。在培养专业教师时,要创造有利于教师突出自身能力、提升科研水平的良好氛围,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纵向与横向学习并重的方式,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重视社会实践,运用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促进。
结语
总之,目前的管理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高等。因此,必须对训练计划进行改革与改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系统应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导向,有针对性、有效率、有效率地进行教学,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庆国.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劉一臣.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市场,2016(2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