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2022-02-28杨圣
杨圣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爱国主义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当中,特别是语文学科,因其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和教育性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育责任。 “五育融合”并非将五项育人内容相互叠加,而是需要将其融入教学课程和活动中,让两者相互渗透,从多个方面协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还未发展成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部分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也仅停留在德育内容的表层,没有带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教学中相对重视学生文化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爱国主义教育有时存在形式化现象。这也是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小学教育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小学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但这也是教师经常忽略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机械化地接受德育知识,没有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缺少教育的合力。应该让家长也参与到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共同合作,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但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缺少正确教育观念的支撑,因此导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能得以顺利完成。
二、五育融合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 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要想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选择具有典型爱国主义内容的文本。在选择内容前,需要对文本类型做出明确的分类,并按照体现方式的不同明确划分出文本的层次。例如在学习《冀中的地道战》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地道战视频,体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围绕文本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如何粉碎敌人进攻的?文章是如何逐层体现群众的顽强斗志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感悟,有效深化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爱国情感的感悟。
2.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也逐渐进入信息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課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借助文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文本中的人物或是事物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教学《二十年后的家乡》时,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模样。部分学生以短视频或是照片来记录家乡变化;还有的学生将变化写在作文中,配合音乐朗诵出来。课程结束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评选出认为优秀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让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既能顺利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也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学习的信心,这种互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的洗礼,将建设家乡的信念深埋于心,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是常见的语文教学形式,通过课堂实际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学的主题。教师需要围绕爱国主义这一教育主题,选择合理化的课堂活动来进行渗透式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话剧表演活动,鼓励学生按照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自主选择爱国题材故事,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改编,变成话剧剧本。配合语言和动作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实践活动方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让学生在表演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4. 调整写作要求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以爱国为主题的作文,可以不对体裁和形式做具体要求,但是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因为文章首先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后面则是描述惨遭侵略者破坏而毁灭的景象,因此结合文章前后的突出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深深的心痛。所以在写作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游览的经历,深入探究它背后存在的历史故事,并将感受描述出来。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能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从而抒发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 优化课后阅读
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理解能力,仅通过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是不足以完成素质化教育目标的,也要根据学习内容适当向课外延伸,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阅读分析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认知经验的限制,缺少自主阅读的能力和阅读兴趣,这也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先导入新课内容,之后带领学生精读文本,然后伴随阅读提出问题:“雷锋叔叔都帮助了谁?”“在哪里可以找到雷锋叔叔?”并以此为切入点,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红色主题的课外书籍或资料,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换阅读,深入思考雷锋精神、找寻雷锋足迹,鼓励学生针对阅读内容展开讨论。最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6. 发掘课外教学资源
课堂单一化的教学,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以及中华美德等多样化内容,如果仅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通过合理化途径让教材知识更为生动,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走向课外,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说一说邓小平爷爷是如何植树的,在此基础上思考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最后为学生拓展邓小平爷爷的爱国事迹。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渗透教学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的爱国情怀获得良好发展,有利于其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年龄特点,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此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对爱国主义内容的文章要进行合理化的筛选,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其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