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里的“猫腻”
2022-02-28郭晔旻
郭晔旻
众所周知,北京语音是普通话的“标准音”。但“北京话”到底还是跟普通话有点区别。有些北京话(尤其是老北京话)的词汇,传播面很窄,就算写成汉字,也未必能够看明白。比如老北京话有个词叫做“日儿崩”,是“极快地远去”的意思,如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不过,也有一些北京话的土语词反而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猫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就连媒体有时候也在使用。由于是个纯粹的口语词,所以写出来应该是“猫儿腻”还是“猫腻儿”都曾引起過争议。但对于它的含义,大家的意见倒是基本一致:里面有见不得人的、不能公开的地方,引申为阴谋、内幕之类的意思。
为什么“隐情”“阴谋”会用“猫腻”来表示呢?有人从这个词语里的“猫”出发,认为跟儿童游戏“捉迷藏”有关。在藏的时候,藏者都是轻轻地“猫”着腰,像猫隐藏着等待老鼠一样。所以,孩子们生动、形象地将此叫做“藏猫猫”。因此,“猫腻”的本意,就是像猫一样弓着腰藏匿而无声响。至于“隐情”“阴谋”,则是后来才引申出来的。
这种说法看似有点道理,但也不是不能推敲。比方说,捉迷藏的游戏,差不多全国都有,无论叫“藏猫猫”还是“躲猫猫”,或者“爬夜猫”,大抵都与“猫”有关。为什么只有在北京话这么小的范围才产生“猫腻”的说法呢?更何况,要真是从猫躲藏而来,那明显应该写成“猫匿”才对。既然“猫腻”这个词行之有年,可见使用人也并不觉得有“匿”的含义在内,不过是取其音而已。
这就让人产生了合理的推测,这会不会是一个外来语的“借词”呢。谈到北京话里的“借词”,人们自然会想到来自蒙古语的“胡同”,或者来自满语的“萨琪玛”。这自然与北京在历史上当过元(1271年-1368年)、清(1644年-1912年)两朝帝都的经历有关。但北京话里的古老借词来源,又不只是蒙古语和满语这两种。有一种说法就认为,“猫腻”这个字最早出自牛街地区,一开始写作“吗儿逆”或“码儿妮”。
“吗儿逆”或“码儿妮”,看起来比“猫腻”更奇怪。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音译词。牛街是北京回民的聚居区。他们所使用的方言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多为宗教或传统习俗方面的术语,但也有生活词汇。“吗儿逆”或“码儿妮”来自波斯语的“Ma‘nee”一词,其含义就是“隐情”“阴谋”。在进入汉语之后,写法逐渐发生变化,现在一般以“猫腻”为规范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