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走廊
2022-02-28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走廊”,是人文和地理概念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它往往被用来形容一片能够连接不同地理区域、便于交通往来的狭长地带。对人类而言,走廊无疑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能够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间的交流,并最终推动历史文明的演变。
在我国东北方向,就有这样一条走廊,它北起辽宁锦州,南到河北山海关,长达近200公里,位于山脉与大海的夹挤之间,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就是与河西走廊、湘桂走廊并称我国“三大地理走廊”的辽西走廊。如今,辽宁西部的朝阳、锦州、葫芦岛和阜新等地,均属于该走廊的核心区域。
辽西走廊,特殊在何处?
将视线投向中国地图的沿渤海湾一带,便能得到答案。这是一片大致呈“C”型的半环带地域,北端是肥沃平坦的辽河平原,南端是面积更广大的华北平原,在其中部,则是燕山山脉、松岭山脉以及努鲁尔虎山相接,形成了一连串的崇山峻岭。(也有说法认为,努鲁尔虎山和松岭山都属于燕山余脉)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些崇山峻岭横亘于雄鸡版图的“咽喉”处,几近与海洋“握手”,这不仅形成了地理意义上的阻隔,更是犹如天然分界一般,将辽河、华北两大平原隔离的同时,也将中原和东北两大地区划分开来。
表面看是“阻隔”,但其中暗含“连接”。千百年来,人们翻山跨海,越过丘陵,穿过河谷,跋涉海岸……最终在山脉纵横、海浪滔天中沟通南北两端,摸索、开辟出条条便捷大道,犹如树叶脉络一般交织,形成了辽西走廊路网。
从广义上理解,辽西走廊包含的是人们在这片独特地形中历代开辟的所有道路,乃至整个辽西地区,都可以称为“辽西走廊”;从狭义上理解,它是指其余的道路几乎均被废弃后,所剩下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最后一条主干道。
可以说,辽西走廊的形成,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是出于“人的需求”。纵观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最重要的便是中原与西北、中原与东北两大方向,多少大国的梦想,多少朝代的更替,都是在两条廊道上掀开帷幕。而辽西走廊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为了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辽西”一词开始作为地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辽西地区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等重要的军事要塞也随之建立,围绕着走廊地带的争夺,成为我国东北方向政治与军事需求的核心。
当然,这个过程势必远比我们所描述、我们所想象的,都要更加漫长、精彩;或者说,更加复杂、残酷。甚至直到明代末期,明清两国也是在辽西走廊的交锋分出胜负后,才开启了又一个朝代的崛起;而近现代两次惨烈的直奉大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也再度证明了这条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当然,更不能忽略的是,辽西走廊的存在,也并非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因素。作为红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辽西走廊一带不仅诞生了古文明的曙光,更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逐渐成为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来自中原的农耕文明,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文明,来自东北的渔猎文明……它们在此地相遇、碰撞、沉淀,共同谱写了一篇辉煌璀璨的文明史诗。
如今,历史风尘已被浩荡海风席卷,滾滚东去;但辽西走廊仍给我们留下了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数不胜数的人文胜景。翻开书页,一幅名为辽西走廊的山海画卷,正徐徐展现。